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下一步(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跨越边界”是2005年“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的主题,而2005年也是中国公司国际化的元年。我们在前两年曾经看到TCL收购汤姆逊,2005年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收购IBM的PC业务,然后有海尔收购美泰克,当然也有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短时间内,大批中国企业走上国际市场,并在国际上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这本由《环球企业家》杂志编撰的《突围》,记录了中国公司2005年国际化的成败得失。“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公司的热门话题,同时,因为中国公司“走出去”的历史很短,所以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也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再加上我们也是刚刚在摸索“走出去”的问题,因此“走出去”也是一个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中国公司国际化是中国公司成长中迫在眉睫而又相当重要的一课,中海油一个简简单单的市场商业行为,为什么可以在世界上造成不小的轰动?这是因为发生在中国的企业里。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得到了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反映了在过去20多年当中,中国人在想办法改变自己,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
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美国这样的国家,从来没有认真思考怎么改变自己。他们一贯的思维是中国人和世界随着他们走,所以收购造成美国人很大的心理反差:中国突然出现了成批的公司收购西方的公司,而不仅仅是几年前去海外办厂。
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公司的崛起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必然。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抓住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机遇,将中国快速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当中。另一方面,中国公司在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中提升了竞争力,包括市场监管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
2000年,中海油试图上市并没有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所有的投资者都认为公司资产质量非常好,如果公司在美国,会加一倍的价格,但是因为中海油在中国,所以要打50%的折扣。为什么?中国的法律不完善,制度不透明,中国的企业上市不规范,后来的企业就要为前面做得不好的企业付出代价。而今天,中国公司走到哪里,投资者没有拉长脸的,他都会笑着跟你说话,因为企业的治理走上了资本市场要求的水平。
这就是变化。在中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已经具备在国际同行业同台竞技的基本本领。中海油上市5年的时间中,上市初账面的净资产10亿美元,IPO 60亿美元,到现在300亿美元市值,而在成本、增长速度、资金使用效率、回报率上都名列前茅。不仅是中海油,中国有一批这样的企业成长起来了。如果我们把这些事件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上看,我们就不会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企业突然都跑到海外收购公司。在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们国内也曾经进行过激烈讨论,那个时候媒体每天都在喊“狼来了”,今天当我们收购优尼科以后,我切身感到,现在美国人突然发现中国人来了,而且来的很急很猛,这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也没有做好准备就突然发生的事情。
中海油之所以撤出来是什么原因?真正对美国有伤害吗?我们到那里去以后真正会给美国带来什么不利吗?没有。但是为什么造成这么大的反响?不仅仅是议会的议员,很多受高等教育高层次的人员也感觉到有一些担心。
举一个例子,《财富》杂志有一幅漫画,反映了上百年来美国人形成的自尊、骄傲、民族自豪感受到伤害,这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的。如果说欧洲人去收购,美国人不会说,但如果是中国人就会引发震动。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今天的速度很快,另一方面他们确实没有准备好,他们有70%的生活用品是用我们的,但不知道中国公司是什么样的。所以他们没有做好准备。
再看一下由此带来的恐惧,在《国际先驱导报》刊登的漫画中,美国人在惊讶之余,担心中国公司能像我们美国公司一样忠诚吗?这是最基本的原因,并不是美国人讲的“能源是战略物质所以对我们美国很重要”,这是假的。中海油收购之前做了充分的对美国、外国投资者的审查,研究相当透彻,所以到最后我还是能够坚持下来。而美国政府其实相当被动,因为是法律程序不能不批,但批了在国会还要付出很大的政治代价,政治风险带来了更大的经济风险。
另一个就是《经济学人》登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了他们的恐惧。这说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家们对我们如何看?我们怎么看自己不重要,现在是人家怎么看咱们。所以我总结成,自大+自卑+恐惧=中国威胁论,过去我们谈中国威胁论的时候,往往是从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分辨,但是今天这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而是中国经过快速崛起,美国人看不见中国公司成长背后的担心。
我们要有一个反思,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我们要更好地了解美国人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心态,然后想怎么样让他不要担心。那么现在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政府层面。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很难把它完全看成是一种市场上的商业行为。整个世界用60年前形成的冷战思维来看中国,共产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到今天仍然用这个角度看我们,我们怎么办?
我们需要将一个新的中国画面让对方知道。一个企业做这种工作没有多大力量,最主要的还是政府,有一个清晰透明的全球理念。我们应该说我们追求什么理念?我们在世界上承担什么责任,履行什么义务?要明明白白告诉世界,我们既不能完全按西方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按中国自己的,一定要双赢的全球战略。所以从国家层面,要建立一个让世界都明白的中国全球理念。
第二,就是要明确战略,国家经济全球战略引导下的各行业的经济战略。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收购优尼科中,我们做什么都是跟着人家去,跟着人家后面解释。比如人家说中国威胁论,我们急急忙忙跟人家说我们是和平崛起;人家说利率不合理,你找出很多原因,然后说我会调,包括纺织品。这是咱们处于被动状态,我们能不能主动把这些东西向世界宣读,这是一个大的全球思维。然后我们才有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具体战略。
优尼科收购当中,美国政府将商业性变成合法化的东西,然后政治化,变成法律程序。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产量还不到4%,优尼科也不给政府提供化学、药品、航空油,技术是通用的技术,美国人没有安全理由来拒绝这个交易。
但是在那个阶段,美国政府在中国有利益,朝核会谈是美国最头痛的问题,中国政府努力帮助促进,这是外交部的事;然后汇率调整,汇率的调整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事。然而,中海油刚宣布退出,国内就宣布买50亿美元波音飞机。
这说明什么?政府各个部门没有一个整体国家观念,在企业层面没有办法操作。只有在国家层面形成战略,企业才有可操作性的执行战略。企业层面,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在收购之前,我们曾经跟美国政府充分沟通,当时担心美国政府指责中国公司到苏丹、伊朗、委内瑞拉与美国敌对的国家收购,那么中国公司一定要用市场化的方式来收购,因为只有市场化,全世界才懂你。中海油之所以在这次收购过程当中被大家认可,就是因为中海油非常透明地在市场上操作这个过程。尽管中海油的收购受到美国政治的阻碍,但中海油必须坚持市场化。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