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曲终人散情长在,留下教训警后人(7)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猴子没有树立起权威的悲哀集中体现在猴子与斑马的冲突上。在很多的时候,猴子更喜欢把这种冲突归结为:一旦朋友与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相交织时就会很难处理。但是我觉得,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在组织中,猴子没有恰当地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他和斑马都没有把各自的位子摆好。当猴子把斑马从广州千里昭昭地找来时,是想两个朋友能创造出一番大事业,可是事与愿违,不仅事业没有办好,连友谊也丢了。
早在斑马第一天来的会议上,猴子把部门上班的时间从九点改成十点,其中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斑马习惯于晚起。一个部门应该有一个部门的规章制度,并且部门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严格地遵守它,而不是改变它来适应每一个成员。当猴子更改上班时间的时候,斑马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认为猴子在纵容她的迟到,这个组织的纪律不强,时间观念差,没有必要苛求自己。
其实,斑马和猴子的正式冲突是在斑马严重迟到,甚至到了中午十二点钟还没来这件事上,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全部门的人都在等她才能继续工作。猴子这次真的是忍无可忍了。在开会时,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向斑马大发雷霆,而一直以来就把她与猴子的交情带到工作中来的斑马也忍不住向猴子大发雷霆,甚至把手中的文件直接砸向猴子。这就是猴子没有在部门里树立起威望的悲哀结局。
猴子一直以为他和猩猩是同一类人,但是他忽略了一点,猩猩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要比他灵活。且不说猩猩认为适当地树立起权威是对的,而且猩猩在处理人际交往中要比猴子灵活、圆滑、恰到好处。
一直以来,熊与猩猩都是有摩擦的。按管理者气质来分析,熊的气质是做事稳重而有条理的,能较冷静且能持久工作的胆汁质和粘液质的混合体;而猩猩是对事物易于做出快速反应的,但对工作容易失去热情的多血质。如果能在交往中利用气质互补倒能成为一对很好的上下级的搭档。
这种互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人际交往。所谓的互补,就是指在人的个性表现有差异时,人的内在的共同观点或看法产生的弥补。互补其实是一种主观上的需求或动机。换而言之,是一种需求互补。所谓的需求互补,是双方在交往时相互寻找一种需求的心理满足。在这种交往中反映着双方在对方那里获得的某种心理满足的程度。在交往中,如果人们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满足,就会产生亲近的感觉,形成良好的关系;反之,容易引起疏远。
从一开始,熊跟猩猩就是对着干的,即使这样,猩猩也总是避免和熊发生正面的冲突,这就说明了猩猩处事要比猴子圆滑。但是猩猩和熊之间的矛盾确实是存在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偶然的冲突呢?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两者分属于不同性情和对事情的看法不同所引起的。
且不说猩猩的不修边幅,熊的西装革履。猩猩打心底就觉得熊这个顶头上司不合格,即使他是领导者也是一个没有威望的领导者。从资历上看,猩猩曾是"名记",而熊仅仅是一名退伍军人,与杂志社根本上不沾边;还有一点,猩猩与大象有着亲密的关系。这种种的原因,让猩猩对熊不冷不热。
别看熊没有多少管理水平,没有多少知识水平,没有多少办刊的经验,但他打心底里排挤他的这个下属,为什么呢?
因为猩猩虽然有着办媒体的经验,但是猩猩生活上太随意,在熊看来,有乱花钱的毛病,而且对于公司的纪律也不认真执行。而这些恰恰是熊作为一个退伍军人无法容忍的。更令他恼火的是在很多的情况下,猩猩与大象有着特殊的关系,经常有事就去找大象,把他这个领导晾到了一边。
熊试图把猩猩这个眼中钉拔去,或者把他排挤到一个自己眼不见心不烦的地方,但是他这个企图由于某种原因破灭了,这更使得猩猩与熊的矛盾不可调和。
这种情况下,熊便努力去寻找一个与猩猩交流的平衡的交点,他选定的目标是与猩猩有着密切关系的猴子。在这里,熊与猩猩的人际关系就涉及到了第三者猴子,这种情况是在管理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人际交往的平衡理论"。理论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建立除了交往双方外会涉及到第三者。例如,熊和猩猩的交往中涉及到第三者猴子。
美国的心理学家纽科姆用"A-B-X"的模式来表明这种关系,其中的A作为认知的主体,B作为一个认知的主体,X作为第三者(有可能是人或物)。纽科姆认为A与B对于X的态度是否一致,对他们能否形成协调一致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若是两者对于第三者的态度一致,他们的关系就协调、平衡。反之他们的关系就紧张,不协调。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