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梁山泊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该书通过描写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汉的光辉形象,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和农民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作于元末明初,由施耐庵著,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水浒》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原著小说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1年),扬州府兴化人(今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又名子安,字彦端,原名耳(一说名耳),别号耐庵。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文学家,是罗贯中的老师,生于苏州阊门外施家巷。他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浪迹江湖。后来为避乱迁居兴化一带,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既是“四大名著”之一又是“四大奇书”之一的《水浒》。写完后没过几年施耐庵病逝。
从明朝以来,梁山一百单八将就经常成为中国画家喜爱创作的题材。其中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和杜堇的《水浒人物全图》是现存最早的代表作品。清代的水浒人物画代表作者则有任薰、陆谦(与小说中同名人物无关)等。20世纪以来,传世的水浒人物画则更多,如张光宇、黄永玉、戴敦邦、叶雄、孙景全、于文龙等人的作品都较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的发展达到空前的辉煌,它集绘画、故事于一身,形象、生动,“不仅孩子看,大人也看”。
这套连环画出版发行于1981年10月,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在本社1956年至1962年陆续出版的《水浒》连环画原有的文学脚本上重新绘制的连环画套书。
连环画 改编: 维朴 高梅仪 卢光照 等
连环画 绘画: 晁锡弟 马程 李乃蔚 等
E书图源扫描: 四谛书院
E书设计制作: 折翼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