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秋天的皖中,天气多雨,气候温和,山岗上的枫叶像火一样红,遍山的板栗、一串子、猕猴桃、山里红,飘出一阵阵清香。二姑尖山顶上的一棵有一千多年树龄的枫树,映红了一大片山。二姑尖山下的庐江县东汤池镇,自被日军洗劫后,一直关门闭户,秋来新四军游击队经常来到这里,所以也有了一点生机,商店陆续开门营业了,小镇上人影攒动,熙熙攘攘。
这一天,小镇上热闹非凡,新四军的特务营来到了这个小镇。队伍是一色的灰布军衣,整齐得很,武器也好,擦得铮亮铮亮。队列中走的一个人,更引人注目,他骑一匹枣红色的骏马,上衣外面套一件咖啡色皮夹克,显得特别威武。他就是张云逸。
张云逸跃马过江,是担负着一项重大使命的,要贯彻中共中央东进敌后的战略方针,催促第四支队向皖东进军。
张云逸在党的历史的重要关头,总是被委派担任重要使命。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党派他去广西,同邓小平一起领导了百色起义。1933年11月,他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全权代表,到福建汀州同爱国将领李济深,洽谈停止内战,达成一致抗日的协定。1935年1月,他作为红七军团参谋长,指挥干部团工兵连,以六十多个竹筏,强渡乌江,保证了中央大部队顺利通过乌江,乘胜占领遵义城,揭开了党的历史大转折的序幕。以后又在张国杰闹分裂,党和红军面临危险关头,他坚持站在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一边,反对张国焘的错误,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此次党又把督促四支队东进的任务,交给了他。
高敬亭担任第四支队司令员后,率领四支队进入舒城、庐江、巢县、无为地区,展开抗日游击战争,于合安路上频频袭击日军获胜,打开了皖中抗日局面,不负人民对新四军的重望,也显示了他的才干。但是,他对党中央东进敌后的战略意义认识却不足,顾虑多端,东进迟缓。而且,随着四支队作战不断获得胜利。自满情绪开始滋长,对党中央为了加强四支队的领导,由延安和中共长江局派去的干部,高敬亭不能很好地团结他们一起工作,有时缺乏必要的尊重,违背了党的“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很明显,四支队要东进,必须做通高敬亭的思想工作。
党中央对高敬亭出现的思想苗头,一开始就确定了团结、教育、帮助的方针。
在张云逸之前,中央派了董必武专程到舒城,向高敬亭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东进的方针,要高敬亭迅速率部东进。高敬亭虽然口头答应东进,但总是迟迟不动,以致使新四军丧失了向东发展的一些有利时机。这时驻皖西的国民党军桂系军队,已开始同新四军争夺皖东敌后阵地了,鲁苏战区副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部队,也向皖东虎视眈眈。新四军如再不东进,将会十分被动,加速东进,已刻不容缓。
张云逸到东汤池后,在庐江进行了巡视,了解了皖东的形势,将特务营安排在东汤池驻下,让他们发动群众,做抗日宣传工作。他自己便带着随从于11月22日,来到四支队司令部驻地东港冲。张云逸首先同高敬亭进行了耐心的交谈,而后召开了四支队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东进方针。张云逸开门见山地说: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是要坚持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要在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党中央给新四军的总方针和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对四支队的任务,党中央也早已明确,就是要迅速东进皖东,到津浦路西,津浦路东去,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路东届西根据地。”
张云逸接着说:“党中央为什么要我们东进皖东呢?我的理解是,皖东,是淮南铁路以东,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安徽地区,也称淮南地区。它南与我新四军军部及东进的第一、第二、第三支队相望,北同淮河北岸的新四军、八路军活动地区相连,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南北联系的枢纽。津浦铁路也是敌人依托的重要运输线,如果我们控制了皖东,便能扼制敌人的南北交通,威胁南京、徐州、蚌埠。在津浦铁路的两侧,大中城市虽然被日伪军占领了,但广大农村日军是无法控制的,伪军也控制不了,有大片空隙,日军在中小城市的防备也很薄弱。那里群众盼望新四军去领导他们抗日。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对不对?这是一块多么重要而又能够进取的战略要地呵!”
针对有些干部顾虑皖东地区,没有山区作依托,不能打游击战。张云逸说:
“在外敌人侵的形势下,同内战时期是不同的。在敌人占领区的广大敌后,绝大多数同胞要求抗日,我们有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就是最大的靠山。这座大山比什么山都最可靠。而且,津浦铁路东、西两侧,也有山,地形很好。日军进犯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都撤走了。在那里,我们更能自由地放手发动群众,发展和扩大武装,建立根据地。”
经过张云逸的说服、解释,四支队的广大干部,纷纷表示赞成党中央的东进方针,积极行动,率领部队东进皖东。随后,四支队八团,在团长周骏鸣,参谋长赵启民的带领下,率先进入全椒县的大马厂一带,开展游击战。第七团一部也越过淮南铁路,到肥东青龙厂及定远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四支队已向东大大迈进一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