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北京的秋天是最美的。我在这最美的季节来到了北京〔1〕。祖国五十华诞后的北京更是妆扮一新。
北海后门。什刹海依然垂柳依依,鲜花簇簇。冬泳的人们已经在“海”里扑腾开了,据说从这时开始逐步适应水温,那么到了即使是飞雪、冰冻的严冬,下水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寒冷。“海”的西岸边,有一排古董、古籍市场,使一条本不怎么宽的海岸显得古朴、凝重。而在它的东岸不远处,有一座不起眼的院落。院里住着一位将军和他的夫人。女主人就是我们今天要拜访的对象,现任张爱萍办公室主任、昔日的新四军女战士李又兰。在北京广播学院工作的好朋友王桂花出于对他们的仰慕,特地陪我一起前往。
在约30平方米的客厅里等待女主人的时候,我们浏览了一下客厅:厅里摆了一圈简朴的沙发,两边沙发的茶几上相对地放着两个花篮,那是重阳节时张爱萍将军的学生和单位赠送的,上书祝张老健康长寿、祝贺张老九十华诞的贺词,难怪客厅里还有着喜庆的气氛呢。正面墙上有一幅照片,一棵蓊蓊郁郁的大榕树,上首题有一诗。那是张老1987年9月回四川达县家乡时照的。面对着自家老屋门前这棵经风沐雨的老榕树,张老感慨万端地抒发豪情:
门对青山一老榕,
风霜雨雪犹葱茏;
岁月如流沧桑变,
顶天立地傲苍穹。
窗外花园里,竹影婆娑,风吹过,微闻飒飒之声。
1966年从无锡带回来的翠竹盆景,因“文革”开始,“吟花弄月”自是不妥,加上主人遭受囹圄之灾,而将它埋于窗前地下。十年后,历尽劫波的主人回家一看,院中竹叶婆娑,绿影窗前,已成葳蕤一片。真可谓:“窗前千竿竹,傲霜十年重。新笋破坚土,阵阵报春风。”〔1〕
无论是老榕树还是窗外的千竿竹,都可以看出主人的风格和精神,如此苍劲,如此富有生命力,令人叹服。
走廊里传来一阵轻捷的脚步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身材高挑挺拔、容貌文静典雅的夫人,她皮肤白皙,着装朴素,戴着一副浅色眼镜,过耳的短发整整齐齐,娴静、端庄,干练而又充满了书卷气。怎么看也看不出她已过80高龄。造物主真是神奇,要知道这是一位从18岁就投身抗日战争,在皖南、在苏北、在淮北,在战争的烽火中摸爬滚打过来,又在“文革”中饱受磨难的女性,岁月的沧桑竟然没有写在她的脸上。这是否反映了她平静的心态和处变不惊的性格?也许正是波澜壮阔的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烈火把她锻造成这样一位秀外慧中、外弱内刚的女性,也许她的骨子里就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我在她妹妹李锦家里看到一张照片,上面有四位美丽的姑娘,其中的李又兰确实极有大家风范。照片上的她温柔端庄,恬静文雅,有一张典型的东方美人式的鹅蛋脸,比现在要丰满多了。那时,她叫李幼兰,人跟名字一样美。我问她,您的名字到底是“又兰”还是“幼兰”?她淡淡地笑了一下说:“年纪大了,还是写成‘又兰’吧。”
李又兰一手独特的速记本领,后来成了她与张爱萍缔结百年之好的“红娘”。
皖南事变前夕,李又兰和军部其他非战斗人员一起被护送突围离开皖南,她先到上海,后到苏北,在华中局党校工作。1942年1月至3月,华中局在苏北单家港召开扩大会议。那时候,没有录音设备,首长做报告时,全靠用手记。有一手速记技术的李又兰就被抽到会议上来了。扩大会议期间几乎天天开会,凡开会,李又兰必定要做速记,会后还要整理成文。当时身为师旅干部的张爱萍也参加了会议,他坐在台下,李又兰则坐在台上主席台侧的一张小桌子旁,面前一大把削好的铅笔。
李又兰美丽的脸庞、端庄的仪容、娴雅的风姿,牢牢地吸引了张爱萍的视线。直到后来,老将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还“供认不讳”地说:“又兰在台上,我在台下,经常看到她。我觉得这个女同志长得很秀气,人也很聪慧稳重,有一种大大方方的风度。我感到此人不错,便对她产生了良好的印象。”〔1〕于是,张爱萍开始了大胆、热烈而执着的追求。
契机总是有的。
扩大会议期间,刘少奇要张爱萍作关于创建九旅这支部队的报告。半年前,张爱萍是新四军第三师九旅旅长。在他的率领下,九旅很快在战斗中成长提高,逐步完成了从游击队向正规化部队转化的过程,受到刘少奇等同志的高度评价。因此,刘少奇指定他在大会上作如何从游击队成长为正规化部队的报告。报告的记录者和整理者正是李又兰。从此,他们的接触多了起来。
没有现成的稿子,但凭着张爱萍的才华,把自己的思想和做过的事情理一理,向大会报告是不难的。他在台上侃侃而谈,李又兰在台侧飞快地记。是心灵的电波,还是冥冥中的红线?总之,他们配合得相当默契。整理出来后,一篇思想与文采俱佳的好文章呈现在张爱萍的面前。“军中才女”的评价使张爱萍的追求更加锲而不舍。他居然要拜李又兰为师,跟她学速记。
张爱萍英俊儒雅、文武兼备的风度和气质其实也打动了李又兰的心。他们相爱了。他们的恋爱已完全不用组织介绍,两心已经相印。他们是军中极少的一对不靠组织做工作而完全是自由恋爱的情侣。扩大会议结束前夕,她接受了张爱萍送给她的“礼物”,一样是带皮鞘的不锈钢匕首,另一样是军鸽腿上的银圈——实际上是收下了张爱萍一颗火热的心。当天晚上,她熬了一个通宵,用一手秀逸工整的书法,把刘少奇在扩大会议上做的报告仔仔细细地抄写一遍,送给了张爱萍。分手以后,这份手书的报告可以时时伴随着她心中的他,“见字如面”,比其他任何礼物都更有意义。
张爱萍的三师离李又兰的华中局党校约15公里。这点距离是隔不断俩人的思念之情的。在星期天,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匹白马在路上奔驰。小河湾、柳树林、湾月下、古槐旁,有了一张张“定格”的照片,留下了一双恋人的身影。终于,这匹白马载走了张爱萍的新娘,一间小草房成了他们的新房。百年之约从此缔结。
从1942年携手起,他们已经相依相伴、相濡以沫地共同走过了60多个春秋。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无论是战争年代的聚少离多,还是“文革”期间同经苦难,李又兰始终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温婉柔静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烈而不渝的感情、倔强而凛然的气慨,她用自己瘦弱但坚强的肩膀支撑着张将军。将军一生征战,解放前征战于枪林弹雨,解放后征战在国防科技领域,青萍宝剑一生挥舞不停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受命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在茫茫戈壁滩上率领国防科技大军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堡垒,成功地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制造的火箭的升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等国防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在这一切成功的背后,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李又兰的身影。“风风雨雨生死与共神州五十春秋,洋洋洒洒形影相随玉成百年姻缘”,在李又兰与张将军的金婚庆典上的这副对联恰是他们百年之好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