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作者:肖爱芝
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帮助广大教师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职业倦怠的现象,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支持和组织干预;另一方面要靠个体的心理调适。
1.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新课程改革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有清楚的认识,并要支持改革。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有关政策,加快改革配套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使整个课程改革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让教师在改革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改革的行列中。
其次要形成合理的社会期待,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一方面要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认识到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其能力是有限的,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同时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加大对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倾斜力度,切实增加教师的工资收入,改善教师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
再次要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高质量的培训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间接途径。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还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教育,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教给教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从而避免因压力无法及时缓冲而出现倦怠心理。
2.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
首先要改善学校领导方式。学校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模式,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应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并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工作动力。
再者,要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合作共事,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共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缓解身心疲惫。
3.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
虽然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普遍存在,但具体到不同的学校或个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表现又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改善社会大环境、优化学校内部人文环境的同时,教师本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师应清醒认识到倦怠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我们可采取一些措施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变压力为动力。
首先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人格。一个理智的教师要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克服不足;同时要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特征,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其次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教师掌握一些有效的释放压力的措施是必要的。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忠于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务活动和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对于已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在自己进行调整情绪的过程中,可借助他人力量,找朋友倾诉,找专家咨询等来缓解倦怠。另外,实践证明,放松训练、社交训练、转移注意力、态度改变等策略都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应对压力、缓解压力。
总之,绝大多数教师在刚走向工作岗位时,对工作都是满腔热情、乐于奉献的,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也想大干一场。但是由于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以及不够理想的工作环境、不够理想的人际关系、不够理想的社会支持等,加上个人性格方面的脆弱性,使一部分教师不断产生挫折感,因此有些教师对自己教学上的要求开始降低,心情愈加烦躁,再加上班级纪律更加混乱,家长的要求增多,领导的关心不够,同事的支持不多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容易产生愤怒,变得没有耐心。随着情况的恶化,个人一旦有了放弃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工作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工资就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职业倦怠就产生了。
参考文献
[1] 方方等.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刘晓明等.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徐富明等.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5(1).
(责任编辑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