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研究型大学应创办一流本科教育

作者:刘智运




  [摘要] 简要介绍了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加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应采取得力的八大措施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关键词] 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研究性教学,国际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1-0001-08
  
  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分层有序的复杂体系,其中,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础是本科教育。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不能培育出一流水平的硕士和博士,也就不能构建一流大学。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所大学不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的。一流大学的建设要从本科抓起,一流人才的培养要从本科教育抓起。包括研究型大学在内的所有大学概莫例外。历史上著名大学的声誉,往往是其培养的人才所决定的。本科教育的重要地位勿庸置疑。我国许多研究型大学虽然也开始意识到教学地位的重要性,并在加强本科教育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仍不可忽视,需要认真解决。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仅是研究的,而且是教学的,这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1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考察美国的本科生教育的历程可以发现他们大致是走过一条“之”字的发展径路。
  从1636年创建哈佛学院起,重视本科生教育长达200多年,是本科生教育的黄金时期。2006年9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毁掉美国未来》的文章,指出美国成为全球信息经济的翘楚并非偶然,这应该归功于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一代(baby boomer)接受一流本科教育这一政策。1872年哈佛研究生教育正式起步。将研究生部建立在本科学院之上,进而发展为文理学院,文理学院既负责通才性的文理本科教育和文理研究生教育,同时也为医学、法学等其他专业学院和专业教育奠定基础。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式建立,其建校初衷是不招收本科生,只招收研究生,由于“中学毕业生水平低于欧洲国家中学毕业生,霍普金斯大学只得改变初衷,成立了本科生院,在招收研究生的同时,兼招本科生。这样,“霍普金斯大学与哈佛大学殊途同归,也建立了以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为主体的美国现代研究型大学结构。”[1]这种办学模式为当时一些著名的传统院校和著名的州立大学所仿效,并逐步发展成为美国高等院校内部的基本结构模式,保留至今。在研究型大学建立初期保留或建立本科学院、重视本科教育的做法,有效缓解了美国本科生生源不足、水平不高与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矛盾,从而保证了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很好的起步。
  然而,在20世纪下半叶,美国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动摇,质量下降,困难很大。进入到质量下滑、地位动摇时期,招致了方方面面的强烈不满和批评。大学本科教育几乎成了批评的众矢之的。正是这样一种广泛、强烈而持续的批评,使大学本科教育再次成为高教系统中最受关注和期待的焦点。1987年欧内斯特丁博耶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高等院校的生命力及完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但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大学本科,却是一个混乱的机构。”[2]当时本科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入学和毕业标准降低。由于美国普通中学水平参差不齐,不免招进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影响了生源的整体质量。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阶段迈向普通阶段,大学生自身和学校都对本科教育产生了一种降低标准的潜在倾向;
  2)重点侧重数量的发展,忽视了提高教学质量。20世纪50~60年代,为了努力满足社会和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侧重于数量的增长,而对质量要求显得不够,从而导致一方面是规模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质量的日趋滑坡;
  3)重科研、轻教学。本科生几乎或者完全没有直接与知名教授接触的机会,本科生未能成为研究型大学智力资源优势的分享者;
  4)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奖励机制,不利于保持高水平的本科生教育。在讨论决定教师晋升和终身聘用时,几乎完全集中在研究方向的产出,而忽略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评价。
  这时,本科生教育发生了质量下滑和困难很大的情况。美国朝野上下普遍关注本科教育质量下降问题,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检讨和反思。提出了改革本科教育的建议。如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1983年和1984年相继提出了《国家处于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两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这之后,又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67条建议》、《为高质量而行动:一项改进我们国家学校工作的全面计划》等一系列报告相继推出,阐述如何改革和完善大学教育,特别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建议和设想。这一场由教育质量下降引发的关于教育改革的反思和讨论,非常集中、深入和持久,对努力提高美国本科大学本科生教育质量,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大学本科生教育进入改革和振兴的新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正是在直面社会、公众的批评和期待的情势下进行改革和振新的,他们采取了以下的得力措施:
  1)提高录取标准,保证生源质量。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经过长斯的发展,“学术能力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已逐渐被美国高校接纳为招生考试。但大学并不仅仅以SAT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标准,而是从多方面来衡量和选拔新生。在这一问题上研究型大学长期来坚持更为严格的标准,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不少研究型大学采取“早期招生”的做法,以此来竞争尖子学生的加盟;
  2)加强基础,注重文理并重渗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型大学主要集中于对具体课程设计的探索,而这正是通识教育乃至整个本科教育的核心。“在注重知识的广博,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研究型大学更加注重文理并重渗透和跨学科教育。”[3]
  3)关注质量,追求卓越,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经过上一阶段忽视本科教育的反省和检讨后,愈来愈多的著名研究型大学将配置更多的教授到本科教学中,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本科生创造独特的学习机会,并提供优质的通识教育,文理学院各系所均派出相关领域大师级的教授来教授基础通识课,同时,聘请素质优秀的研究生作助教。带领分组讨论,使本科生实实在在地得到优质的广博教育。芝加哥大学许多资深教授为本科生设计核心课程计划,多达40%拥有终身教职的教师参与相关课程的教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前校长田长霖说:“……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愈来愈重视本科教育,尤其是低年级的课。一年级的课程很难教,并不是随便一个教员可以教的,非精通学术和懂得深入浅出的教授很难教得好。许多大学都尽量把最有名的、最有经验的大教授,安排教一、二年级的课。……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几乎所有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都教一年级的课。我虽然是校长,也特别去教一门人文学科的课。”[4]
  4)给教学以新的尊严和地位。实际上,大学教师在理念上是重视教学并渴望教学的。对学术的重新界定,无疑为确立教学工作的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石。欧内斯特博耶在考察了美国大学的学术状况后,在1990年出版的《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中提出:学术不只意味着进行研究,它应该包括四个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功能,即探索的学术(Scholarship of discovery)、整合的学术(Scholarship of integration)、应用的学术(Scholarship of application)和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我们要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新的地位,以促进学术之火不断燃烧。”[5]博耶的学术思想更新了大学学术观,消除了科研和教学的对立状态,为教师的智力成果得到应有的承认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教师投身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精神力量。受博耶的学术思想影响,美国很多研究型大学改变了传统的学术观念,在教师奖励,晋升以及终身教职评审中开始重视注重教学学术。许多学校在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学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6];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