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研究型大学应创办一流本科教育

作者:刘智运




  由于培养计划的设计不仅要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及个人需要,这些来自教学过程外部的需要,同时要受到学校现有教学条件、教学传统、办学效益等这些来自教学过程内部的要求与条件的限制。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需要,缩小培养计划与外部要求之间的差距,培养计划的质量改进将是永无止境的。
  3.4抓好优势学科、精品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是大学最具有整合性和影响力的工程,也是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石。高水平大学,首先要建设成一流水平的学科,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学科的综合优势,辐射到大范围的学科点,带动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对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保障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构成广泛长远的积极影响。研究型大学,集中有限资源,建设重点学科,形成相对优势,为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对落实研究性教学理念,推动研究性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因为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是构成学科、专业的第一要素,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就是保持课程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达到巩固学科、优化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课程建设第一是要培养具有责任心、组织能力强、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领衔人物,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第二是要组建课程建设团队或教学团队,形成整体优势。
  3.5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 结合
  把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本科生教育,实质上是对大学本质属性的一种回归,也是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研究性教学理念是整合科研与教学的思想基础,为教学与科研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不是局部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从研究型大学学术生态系统整体发展的视角,将本科生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共同探究者。学生探究性学习知识,参与教师的研究过程,是主动学习的一种极好模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会如何找问题,找答案,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开发探究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将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把研究型大学丰富的科研资源,科研平台作为师生学术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共同财富。大学学术研究的水平直接折射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大学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动力,直接熏陶指引着学生学术探究的方向和激情。这是研究型大学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保持研究型大学教育精英标准的特有教学模式。恰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精神。我们也可以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加研究的学生,才是最优良的学生。研究型大学一个显著优势就是科学研究实力和能力较强。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就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同时,科研为教学创设一种学术氛围和探索研究的环境;将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成果及时引及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生通过做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参与教师科研,可有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卡斯佩认为:“不仅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习,而且老师也从学生那里学习。在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与教学有一种辩证关系。”研究型大学应把这一优势下放到本科教育,建立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研究型大学,教师、研究者、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之间有着广泛、频繁的交流,教学探索与知识创建是每个人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坚持名师讲台,讲本科生的课,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只要思想重视,巧作安排,还是可以落实的。比如开新生小班研讨课,让本科生有机会与名师交流探讨,亲身体验名师的教学风范,终身受益,还开设学科前沿发展专题课,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学科发展新动态,开拓新的视野,激励青年早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这些名师是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教学资源,使本科生能共享。
  3.6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教育,保证学生的实践训练,是保障本科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构建实践平台,主要是基础性和应用性实验室建设和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也离不开实践。实践性教育是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学校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tudent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简称SITP)是研究型大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创新实践教育,是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入点,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能力的基地,不是局限于某个教学环节,而是全面渗透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ITP)的实施,创造条件,使本科生尽早接受科研训练,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3.7改善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对教学质量保障也有间接的影响。这里主要是指为保障提供高质量教育所需的外部软硬件条件,包括教学仪器设备、教室、图书资料、校舍建设(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体育馆等)和校园建设等硬件,以及校风、学风和人文环境等软件。研究型大学,在这些方面也应该是一流水平的。因为这些硬件都是保障教学正常运转的基础。而软件环境也是一所研究型大学文化的体现。这种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而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学生身临其境,就会感受到和谐的环境,多采的生活,深邃的文化,他们在不经意中接受这些文化精神的浸染,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环境保障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3.8内外结合,健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机制
  自从2003年以来,教育部进行了对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各项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各项改革与管理,这是一种外部质量保障机制。起到了一种监督作用。但如果只是追求通过教学质量外部评估而忽视了自身内在的质量保障的话,那就是舍本逐末。对待任何事物外因都只能起促进作用,内因才是根本。
  在外力的推动下,高校内部也应建立自我评估和自我督导制度,把自评与督导结合起来,形成内部教育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全面的持续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
  要保障本科教育质量,社会的因素不能忽略。高校要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听取社会用人部门意见的制度。广泛听取和吸收毕业生和社会用人部门参与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并请他们对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作出评价(评估)。还要经常根据毕业生和用人部门的意见改进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141.
  2 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6.
  3许迈进.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5,24.
  4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田长霖访问记[J].世界教育信息,1991,(3).
  5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8.
  6 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ree Years After the Boyer Report[EB/OL].[2008-11-20]http://www.sunysb.edu/pres/pdfs/0210066-Boyer%20Report%20Final.pdf.
  7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0.
  8马万华.迎接大学“灿烂的明天”[J].高等教育研究,1998,(4):19-24.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