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基于超文本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作者:黄小琴 王 江




  超文本是一种具有鲜明解构主义特征的文本,包括纸质超文本和电子超文本。纸质超文本如百科全书中相互参见的辞条,法国小说家马克萨波塔1962 年创作的“扑克牌小说”(活页小说)。纸质超文本的表现形态主要为文本拼合, 文字与图画的拼合, 书里配有插图等。电子超文本则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乃至气味组合在一起制作成的一种超级文本。这种文本实际上是以非线性为特征的数据系统,节点、链接、网络是其基本要素。每个节点就是一个存贮信息的基本单元, 呈现为一个独立的文本(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链接把不同文本(节点)间的信息联结起来,可以由一个文本指向其它文本。整个互联网实质上是一个巨无霸式的电子超文本。超文本的出现和快速发展, 从本质上改变了文本的构成方式。
  教学内容超文本化是指突破线性文本的局限,包含或链接可随机随人存取的大量语言信息。根据心理语言学的观点,大量接触语言信息是学好语言的前提。因此,如果多媒体教学设备与线性文本教材或资料构成有效链接,形成纸质与电子超文本交互使用,那么,学生从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处理语言信息输入及输出,在“真实”和直观的语境中感受教学内容的超文本化效果,如穿越时空,多重感官刺激,逼真的接近真人实物等。
  承载教学内容的超文本化教材有与磁带或光盘配套使用的纸质教材,如何其莘主编的《英语听力教程》(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此外,教学内容的超文本载体或教材还有多媒体光盘、幻灯片、磁带和基于网络课程的网络课件等。
  超文本的出现不但从本质上改变了文本的构成方式,而且还可以有效探索足以改变人们阅读方式的超文本话语形式。在这样的话语形式下,超文本的阅读不再是线性和顺序的,读者可以随时查看连接指向的相关文档。其基本特征有三:一是非线性或多线性,打破了思维的逻辑顺序, 使思维在不同的层次跳越;二是链接选择的自主性;三是文本不确定性。链接可重复发生,不断出现支线,导致文本无穷镶嵌。链接是将不同思维层面连接起来, 使文本的非线性组织成为可能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英语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和建构是一种超文本话语形式的有效探索。它可以分为网络教学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网络资源库。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采编自[8]黄军勤等)
  此外,超文本化话语形式还表现在非网络化的英语教学。例如,可以尽量使用纸质超文本组合教学内容,突出讲授要点。可利用的纸质超文本有:载有知识元的卡片或传单,图文并茂的授课资料等。它们可以以文本辞条互指或内容巧妙排序,文本活页制作,甚至与多媒体关联等形式加以表现,具有使用方便,灵活,与文本教材衔接紧密的优点。
  
  3.2“超文本”理念可使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信息处理有机结合
  Kolb认为,超文本理念不会影响对某一主题做完整而又完全地理解和把握[5]。这从另一层面上强调了“超文本”形式的语言信息和文本形式的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二语习得的信息处理强化了书本知识与其不确定性因素之间的关联。因此,掌握文本(主要是教材规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部分)知识和大量语言信息输入及输出这两个方面不断地相互建构、互相促进。
  这种语言学习的动态关系充分体现了二语习得及语言本身的规律。从现代信息论的角度看,学习外语就是不断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Ellis把二语习得看成是一个网络化的信息处理的过程,并在解释这一过程时使用了“数据输入”(input data),可转化为学习型信息的超个体信息交换(inter-organism),学习者个体有机组织内的语言信息处理 (intra-organism)[9]。这种网络化的二语习得机制与超文本的思维结构不谋而合,在实现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方面如出一辙。对此,很容易联想到Widdowson的一段话:“不管教师是多么深入地陷入了课堂中的最实际的活动,他们运用的手段总是以某种原则为基础,而这原则又总是可以用理论来证明的。有些人可能会说这种原则只不过是常识,但审视一下就会知道,所谓常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理论概念”[10]。这段话足以证明:Ellis关于二语习得的观点实际上是超文本理念的某种表现而已。实际上,人机结合的网络化英语教学也在不同程度地运用着这一理念。
  复杂信息的处理过程又与智力、自主和创新等外部因素关联很深。Ellis的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考和判断的发散性思维过程,因此,超越文本(主要为书本上的语言知识)的语言信息处理可以达成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局面。科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的发展与其付出的有效劳动量以及他们在学校内打下知识基础之厚实程度在一定阈值内成正比例,足见这种信息处理过程的意义。
  此外,学生容易通过数字图书馆、自主学习中心等充分构建自己的学习空间,这种主要以计算机等数字媒体为媒介的自主化和个性化学习,强调协作和动手能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超文本支持的教学手段或方法
  
  超文本支持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建构来体现其超文本思想。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可以借助超文本文化建构一个多维的语言环境。其中,得以构建的外部因素有学校的多媒体和数字校园网,社会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如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它们使英语成为自然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之源。同时,虚拟感知的三维图像和声、光、电是构建多维语言环境的内部要素,可以创建一个真实的语境,接近真实的二语习得环境。
  建构主义还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创设、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超文本的技术特性和思维架构可以充分整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进行信息交换;而又把“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作为了自己的“应有之义”,从而更为有效地建构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除教学手段外,超文本支持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大学英语教学与语篇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语篇教学理论提出“为关联而教”, 使学生在语篇关联中学习英语。McCarthy等人提出了“语篇教学理论”,其目的不是增加一个传统语言教学中的“语篇层次”,也不是为了教授语篇知识,而是建立一种动态的语篇意识和语篇关联,其性质是一种基于语篇的教学途径或方法。
  建立语篇关联的主旨,在于让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并突破线性存取知识的束缚,自由存取已学或计划学的内容。但传统纸质教材的线性存取不够便捷,且属于静态语篇,因此,像这样的一套教材,不管其编写理念如何先进,编写得如何完美,也无法照顾到不同学生或同类学生的多种需要。与此相比,多维的、非线性的超文本系统能够提升传统学习环境(课本、授课)所不能提供的认知灵活性。在此背景下,Spiro与Jehng[11]提出了“随机存取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的概念,即在非线性学习环境中对计算机本身所体现的灵活性特征的合理使用,可以即时直接到达所需要存取的内容。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建立关联的脚手架搭建者,并通过利用计算机可随机存取的超文本特性来克服纸质材料线性呈现的局限性。
  
  5超文本理念与教学测评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