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等教育的虚浮及其整治对策
作者:刘海珍 甘 民
2.2目标不明
高教目标到底该如何定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还是定位在培养普通劳动者?进入新时期之后,仍在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导向。对照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理念看,我国高等教育似乎存在着目标要求过高的问题。社会与家庭更需要能做事会做事的毕业生,学生自己也逐步形成了一种养身的理念。如,调查发现,有2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重新选择,自己会“上个高职,学门手艺”[11]。 说高教虚浮,浮就浮在没有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分配制度的改革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没有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学生如何做事如何生存的问题。不解决生存问题,又何以谈发展问题。
至于培养高层人才的问题,人类长期的实践证明,学校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都是基础性的(如,培养兴趣,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确立研究方向等),真正的高层次科技文化人才大都是在自由发展中脱颖而出的;高层领导也都是从基层走上历史舞台的。因此,在新时期里,应按照“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从整体效益出发,对现有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应将培养普通劳动者作为基本目标,并以这一目标为导向,实行分层教育,充分发挥不同能级学校的功能,以获得最佳效益。
2.3课程繁杂
理论含糊、目标不明等问题体现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为:开设的课程既繁且杂。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各类大专院校的专业总课时呈现出普遍的增长趋势。如,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一般在160~190之间。由于教育观念、方法等大都相当滞后,专业学分高即意味着学生听课多,自主活动时间少。而“时间是发展才能等等的广阔天地。”[12]也许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用性,而实际却导致了学生因负担过重而趋于肤浅、因缺少创新而流于平庸的结果。
2.4制度呆板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无生源之忧,市场经济对它的冲击较小,20多年来,基本是按照传统模式运作。目前大学中存在的专业知识陈旧、更新缓慢,教学方式单一的局面即是制度呆板带来的结果。制度呆板还造成了自由精神的缺失。“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是世界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准则。现代大学教育更强调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自主学习、自由探索、自由建构和创造的环境。目前我国大学就缺少这样的环境。对此,学生有深刻认识。如《我看不起学校》的作者就提到:“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太死板,太模式化,现在大学开设的很多课,都不是学生想学的专业知识,而是规定学、要求学的课程”。可见制度呆板导致了学生被动厌学,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发展。
2.5方法落后
专家学者多次指出,当前的教学过程仍然充斥着“灌输式”、“填鸭式”[13]。虽然有些学校在开始向启发式过渡,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大学教学方法仍然落后。叶圣陶先生曾批评说,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法是“滑稽”的,也是“残酷”的。明知学生讨厌传统的教法,却照灌不止,明知“难受”,依然残忍施教。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严重流于形式。
此外师资不齐,教师教育素养不够,也有碍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整治虚浮现象的基本对策
依据之一。从理论上讲,有一系列文献作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教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众多文献精神明确告诉我们,现代教育重心已转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依据之二。从实践上看,有国外成功经验供借鉴。从国际视野看,欧美等国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就比较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是怎么做的?“在课堂上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育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又在课外鼓励学生以职业规划为核心锻炼职业能力,两方面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培养出的学生当然更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14] 欧美国家经验同样告诉人们,他们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两个方面。
说高教虚浮,其实质性的问题是指它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缺乏实效。因此整治虚浮现象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3.1以发展创新思维为宗旨,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担负着开发学生智力、培育创新意识以及思想情感等多重任务,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意义非同寻常。怎样改革才能获得最佳效益?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曾指出:“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最小的就是学生的情况。国内大学学生教育培养中最大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他认为要缩小差距就“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3]。可见方法改变是教学改革的关键。2005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出席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代表时也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当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人才。”[15]不同的方法反映不同的教育思想。由总理的阐述看,启发式方法体现的是学生主体观、创新教育观、现代人才观等。因而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前所述,欧美就曾将改进教学方法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留美学者薛涌也曾感受到“讨论班”上课方法的意义:“从讨论班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马上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够贡献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因为他每天上课就是演习这些技能。”[16]布鲁纳等人就认为发现法等先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造就“一种迥然不同、更为大胆、更富有潜力的理智”[17],而这正是学生生存于这个飞速变化时代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只有从教学方法上实现突破,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在发展智力、培育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作用。
3.2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宗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关于实践问题,教育方针中做了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教育方针的规定性看,“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唯一途径。换言之,学生如果只学习书本知识,只接受间接经验,其所学知识便是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知识;理论学习不与实际结合,也难以形成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要么是书呆子,要么就是经不起风雨的人。而目前高等教育与实际结合情况又是怎样呢?只要看看各个学校的总学分、只要看看每天的课表,就知道学生实践机会是不多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在学会做事的过程中发展的,通过“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实践能力才是学生个人的生存之道、发展之本。因此,可以说,目前的这种安排是严重违背教育方针的。所以,整治虚浮的另一基本对策就是: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基本宗旨,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首先,应以一种大课堂理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打破以往教育组织形式封闭性,拓展学生学习与发展空间。可从两方面着手:课外,发展动手能力;校外,提高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后者是最薄弱的环节,尤其要注重对它的组织。我国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受到过度保护。校外实践对他们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极好的社会历练。借此,他们能以更开阔的眼界审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人生,站到与社会联系的高度看待学习内容;认识到知识理论的使用价值,减少理论和实际的差距,调整学习目标;并增强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