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

作者:刘智运

项活动的自觉性;第二转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性的教学模式,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注意启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此,教师要做到传授知识不惟课本,评价学生不惟分数,真正发挥好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切实达到在教学中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第三转变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实施开放式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利研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单靠教师积累的传统经验很难有效的实施研究性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要求大学生也要相应地转变学习理念,实行三个转变:第一,转变被动的学习观念,树立自主学习理念,在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将知识内化,与已有知识结合,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然后外化,加以应用;第二,转变单纯继承知识的学习,还要树立创新知识的学习,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着重创新知识和发现新知识,不断扩展知识领域,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不迷信书本知识,不唯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应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转变偏重课堂学习和理论学习的思想,树立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思想。要学书本知识,更要学实践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惟有实践能扎根。处在知识信息时代,知识信息不仅存在现在的书本中,还存在于书本之外的生机盎然的社会实践中,再加上书本知识往往落后于生活,所以要特别注意向实践学习,实践是创新之源。对于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他们面临的新挑战。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师生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而对于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参与尤其是有效地参与讨论与研究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从听话到对话,学生也需要跨越心理界限,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参与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而非盲目接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的观念转变不应仅限于研究性课程,学生积极地思维习惯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应该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得到培养。
  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好课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参考性题目。不论那种情况,都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课题不能脱离本学科的教学内容;②课题要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③课题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前瞻性;④不要超出学生的研究能力;⑤选题不宜宽而泛;第二要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和研究方案,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三是随时跟踪检查学生的学习研究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实际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某些资料或信息渠道,适时组织讨论等等;第四要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作出评价,组织交流等。
  
  3.2教学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3.2.1渗透研究性的一般原则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的学习(或学习理念)不仅以相对独立的实体形态存在着,而且以非实体形态存在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尤其是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以各学科的课程为载体,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教育实践证明,在当前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现行课堂教学系统掌握学科知识有效性的同时,实施学生获得有利于提高研究能力的学习方式,这是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的重大问题。
  1)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渗透一点经验性学习。经验性学习是现行课堂教学的缺欠,但却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的长处。因此,现行课堂教学的缺欠,可以在不改变其时空的条件下,通过其与实践性活动结合起来克服它的缺欠。将学生在专题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所获得的丰富直接经验引入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其所获得的经验和实验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分析、抽象、归纳、概括、综合,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经验材料的分析、处理方法,获得富有生命的活的知识;
  2)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点知识发展的过程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组织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查阅摩尔根的遗传规律的科学史及其探索过程。写成读书笔记,并让他们在各班生物课前10分钟轮回演讲。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前人对这个问题所做的工作,所表现的探索精神和科学道德,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所取得的成就,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教育;
  3)把知识绝对真理论证和具体知识的相对真理结合起来。创新源于知识的拓展,而知识的拓展又源于知识本身的特征——真理的相对性,即条件性。一切科学知识所表达的具体概念、原理、定理、定律、公式、规律的结论,其成立和适用范围都是有条件的。自觉地还是自发地运用知识的条件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开发对条件的分析,提示真理的相对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和创新的切入点;
  4)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根据现代教育实践观,现行课堂教学应当在保持快速高效地掌握学科系统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笔者在实践中,构建了以自主性为主的探究性的物理教学模式,即“展现生活→依标导学→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反馈点拨→练习反思”,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用已知去自主探究未知,最终解决问题;
  5)把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辅导学生进行应用研究。让学生感受、了解所学知识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仅提高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改变认知倾向,形成了主动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3.2.2参透研究性学习的两类环境
  1)研究性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是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场所。“所谓研究性课堂教学,就是基于强调学科原理形成过程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因为,许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不是事先知道的,而是科学家们对许多具体、特殊的现象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不断分析和探究才得到的,所以,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研究性课堂教学设计的精髓。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这就

[1] [2] [4]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