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

作者:刘智运

并把学习内容拓宽到专业外;在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训。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对比中西教育的区别时深刻地指出:“中国的教育是一种传统式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与美国相比,在创新教育方面显得不够”。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入手,培养创新型人才。美国的高等教育,原来很重视创新教育,而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又有新发展,这些很有启迪作用。为了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重视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做法和成功的经验。
  
  2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我国教育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代表性的提法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的创造;并在获得直接经验或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一种活动”。尽管在概念的叙述上有所不同,但都是指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不同,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
  目前,就笔者所见到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论文、书籍和网站,研究性学习是与课程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性课程是我国在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的实践中提出来的,它区别于学生自发性的研究性学习。是由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有组织有计划加以实施的一门课程。研究性课程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研究性课程的基本学习方式。这是狭义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与研究性学习同是一个教学过程,从教(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教)与学的两个不同的视角提出来的不同名称。这一教学过程既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有别于学生以往学习的过程,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学生的需要、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置于核心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手段,在学习内容上依据所研究问题加以选择,在学习方式上依据个人的特点而定,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最终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把学习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这一学习模式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更有利于自主意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时空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在本文中,为与广义的研究性学习加以区别,将以课程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称之为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从其概念的内涵及实践总结可作如下的概括:
  1)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性。所谓学习的过程,即达到学习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自己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栏;
  3)开放性。研究性教学强调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
  4)能动性。研究性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层面上的。它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他律到自律,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5)独立性。独立性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这是从教与学的关系来阐述独立性的,它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研究性的活动,自行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在授课之前,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作业,带着问题听教师的讲授,主动接受知识,解决在独立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6)超前性。研究性学习的超前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跟随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即课堂教学在先,学生复习和作业在后。而研究性学习是先学后教,即学生首先必须超前学习,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这种超前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皮亚杰说得好,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头脑里原有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才能被学生所真正认识和掌握。这种超前性学习使教与学的关系产生了根本变化,即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从而真正树立起“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学思想;
  7)参与性。参与性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探索氛围。宗旨是要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究式学习;变重结果的学习为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和探索知识的过程,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新体系
  
  研究性学习理念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即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表达、操作和创造能力,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力性和创造性。它是以认知活动为线索,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及判断等思维活动为核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一种学习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学习”与“研究”是不可分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会在“学习”中“研究”,存“研究”中“学习”,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没有研究性学习就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探索出一种集“知识传授”与“研究创新”为一体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学习模式。
  
  3.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工具’和‘容器’,研究性学习观则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
  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代表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的、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相对立。作为高校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精神,深刻理解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提高开展这

[1] [3] [4]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