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技术创新课程教学及成绩考核模式的构建
作者:曲继方 安子军 曲志刚 宜亚丽
2.1.2《技术创新》课程的课外教学
大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在参加技术创新活动中产生和提高的。因此,《技术创新》课程课外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引入到技术创新的实践中去,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过程的亲身体验和个体经验积累。
课外教学的实施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采用有序的课外科技作品开发和参加各级科技竞赛是一种有价值的方式。《技术创新》课程开设“课外科技作品开发与创业计划大赛”讲座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开展的技术创新辅导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技术创新课程学习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兴趣,促进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进一步确立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宜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技术创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科研实践的组合,即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为基本内容,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并应用获取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技术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固然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但这只是外因,外因还需内因起作用,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自身学习方式,大学生要克服源于自身认知、感情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营造出激发创新能力的自我环境。这些不利因素主要有:看待事物的固定模式、走老路的习惯、对权威的过分信赖以及害怕失败的心理等。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新要求,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摆正师生关系,创造师生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氛围和环境,重视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要更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知识的多样性、非系统性、文化性和开放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广度。理顺课程体系,以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开阔眼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技术创新》课程的考试模式
3.1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制度
我国的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较深,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认为学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授课方式比较呆板、单一,大多采用我讲你听的灌输式,一些教师习惯于向学生宣讲书本上的知识,容易导致缺乏深度、缺乏前瞻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思维的自由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往往学得多悟得少,很难调动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批判和怀疑的科学精神。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缺乏创新能力的锻炼,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都很薄弱。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不够合理,学生为了获得学分忙于“背书”。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
大学开展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技术创新课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创新能力成为考核内容时,创新教育才能顺利开展。应当把考试融入到整个教学和培养人的全过程中。
考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灵活、更有特色,更有积极性,达到自我挑战,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达标,这就是能力和素质考试的核心和真谛。考试应当是教与学的促进环节,是一种内动力的增压坏节,是一种信心和意志的锻炼环节,是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环节。要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引导到创造发挥上来,因此考试过程应当是挖掘学生潜力的过程,对知识理解和应用深化的过程,是总结提高和综合的学习过程,是创造性和素质能力培养的竞争过程。按照21世纪人才需求的标准建立和形成全新的学生课程考核体系、内容和评价标准,形成现代的考试考核观。
1)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在考核方式方法上的转变是实施考试改革,建立新的现代化考核观的初级形式。在数量上,考试应由一次变为多次,即所谓成绩的叠加式;在方式上,由单纯的闭卷变为开卷和闭卷结合,由闭卷和神秘式变为开卷的广义式;在方法上,由单一的笔答变为口笔操作小论文、大作业、项目设计、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在时空上,由特定时间段的次数考试,变为全程、全方位的综合考评,使学生由受检查的被动式变为发挥积极性的主动式。方式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重点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2)考试内容改革。在考试内容上的转变是建立新的考试观的主体和基本工作。完成了在考试内容上的突破,就基本上达到了深化考试改革和形成现代考核观的目的。根据技术创新课的特点,从有利于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目标出发,突出体现能力的考核和测试,改变完全以知识、记忆为主,以书本、教师为中心,以标准答案为惟一尺度的做法,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核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
在考核学生基本要领、基本原理、基本计算的基础上,突出强调考实践、操作、设计及应用,在考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维方式,自信心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快速领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等都可纳入考试的内容。考试要多出些反映创造性的题目,有的题目可能一时找不到确切的答案。甚至可以出一个错的题目,让学生判断出的考题是错误的。要考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同一问题的能力,用求异法代替求同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3)考试成绩评定标准。“应试教育”只注重统一答案的考试分数,且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考试成绩评定标准,抑制了学生的不同见解的发挥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必然使学生形成机械、死板、因循守旧的思维模式,必然造成“高分低能”的学生。
考试成绩评定标准以考核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对学生在全程全方位考核中展现出的独特性、探索性的观点给以较大的权重。例如: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提出有意义的新假设、新观点;用新理论、方法解决了科技领域中的新问题;应用实验方法验证了理论问题;或反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形成新系统;或纠正了前人的理论、方法方面的错误等。
3.2构建《技术创新》课的考试模式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在参加科创新活动中产生和逐步提高的;《技术创新》课程研讨的理论、方法也需要科技实践来验证,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成长,需在技术课教学全程中加以考核。
创新是个性行为,全体学生不能是一样的,共同性较低,追求差异性。越相同,创造性越差;越是独特,创造性越高。为考查出学生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应采用多方位的考核方法。所以要打破统一的考试模式,搞多样化、创造性的考试。根据技术创新课的特点及内容——科学性、实用性、灵活性和弹性来设置“技术创新实例分析”、“技术创新课堂讨论”、“技术创新练习”、“技术创新课程设计”等环节,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成绩:
1)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课堂讨论。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获得和提高的。参与技术创新课堂讨论是参加创新活动的一种形式。技术创新课堂讨论的题目是教材编者和任课讲教师拟定的,具有先进性、时代性、趣味性或新颖性。贴近社会生活、工程实际,符合学生的知识面和智力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兴趣,由于技术创新课堂讨论题或与高科技前沿相结合,或与社会生活紧密接触,其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保证。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取得的增加创新能力的效果就是学生成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