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仍然是说不尽的鲁迅
作者:陈南先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朱著在写作上做到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虽然这是一部研究鲁迅的专著,但是也论述了鲁迅与《新青年》、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沉钟社、狂飙社等社团思潮流派之间的关系。朱著认为《新青年》可以视为鲁迅的思想故乡,并从人生道路、人生观念和态度、社会观念和价值立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朱先生认为,鲁迅对《新青年》有意保持距离,体现着较为复杂的历史心态;鲁迅之于《新青年》,有着远非简单的心理情结;鲁迅对《新青年》新文学倡导的热烈响应,构成了有声有色的文学革命运动的一个亮点。朱著认为,在文学体式的建立、相当的文学成就及其标志性的影响三个方面而言,鲁迅是《新青年》新文学传统的最辉煌的体现者。朱先生感到现在学界在这个方面研究的不足,他不无遗憾地写道:“人们热衷于研究鲁迅,热衷于解析《新青年》,却远远未能揭示出鲁迅之于《新青年》及其新文学传统的如此鲜明而又深刻的关系,这是鲁迅作为历史人物始终面临孤绝境地的一种必然。”朱著还认为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批评为文学本体的文学社团。可能是限于著作篇幅的关系,有些论述只是点到为此。但是这为作者以后的阐述预留了空间,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朱先生本来就是文学思潮、社团流派研究方面的专家,他曾著有《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新月派的绅士风情》《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等多部学术著作。
朱著学理性很强,充满了思辨色彩,同时它的逻辑力量与诗意的语言又结合得很完美,读起来给人以很大的美感享受,这充分显示出了“学院派”著述的“力与美”。请欣赏一段:
我们历来只看到或者只看重鲁迅后期的“世界观转变”,对于他的这种以一贯之的“鲁迅式”的彷徨却总是过多地予以忽略。其实这不是对鲁迅伟大形象的正确维护方式,因为,在中国现代革命历史上,勇猛无羁、勇往直前的斗士并不缺少,所缺乏的恰恰正是那种既有真诚的革命情怀,又对于革命事业保持清醒头脑并相对冷峻的态度;在深刻的理性探寻和广阔的社会观中保持独立思想见解,并不轻易放弃自己深沉的感性体验的伟大智者;如果后一种人在革命的队伍中所占的成分多一些,则中国革命所走的弯路无疑会少一些。
从朱寿桐先生的后记中得知,这是他的第一部鲁迅研究专著。他不无谦虚地说:“越是没有资格去做的事情越要去做得津津有味、郑重其事。”朱先生这种气度、这种胸襟,笔者感佩不已!套用一句话就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朱寿桐先生正值年富力强的学术丰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在鲁迅研究和其他学术领域作出新的、更大的成就。
(责任编辑:赵红玉)
①参见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162—163页。
②“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笔者这里借用一下这个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