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论王琦瑶悲剧命运的根源
作者:韩 璇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此外,王琦瑶悲剧性格中,还隐藏了一种酒神精神。一种本能的冲动,自然的生命力。具体表现在她疯狂的本能欲望的追求上。上海在混合历史文化影响下,上流阶层制造的价值评判标准与时尚趣味引导并左右着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王琦瑶作为一个中等阶层的子弟,她的生存意识自然不同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帝国主义有着本能反抗的贫民阶层。因而,她对社会时尚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本能地存在一种向往和仰慕。这样的生存意识决定了她的价值选择。那么,她就必然要走一条带有传奇浪漫色彩的路。传奇人物一般与众不同、随意而疯狂。王琦瑶在她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不是没人提醒过她:“瑶瑶,你是受过教育的,应当懂得女性解放的道理,抱有理想,竞选‘上海小姐’其实不过是达官贵人玩弄女性,怎能顺水推舟?”王琦瑶并没听进此话。她疯狂的欲望加之外界社会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使她的本能战胜了理智,跨入上流社会捷径之途。也许她认为,做达官贵人的玩物也认了,即便是输,也要输得心甘情愿。所以说,“她们是彻底的女人,不为妻不为母,她们是美了还要美,说她们是花一点不为过……她们漫长的一生都只为了一个短促的花季,百年一次的盛开。她们是美的使者,这美真是光荣,这光荣再是浮云,也是五彩的云霞,笼罩了天地。那天地不是她们的,他们宁愿作浮云,虽然一转眼,也是腾起在高处,有过一时的俯瞰。虚浮就虚浮,短暂就短暂,哪怕过后作它百年的爬墙虎。”这便是王琦瑶们的人生观,也是她们悲剧性格中酒神精神的集中体现。何等的疯狂而轻薄,又何等的勇敢而洒脱!“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上海小姐悲剧文化心态,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然而,这疯狂的结果,却只为了献身于一个有钱有势的高等男人。为此,不惜毁了一生,并被一个个男人始乱终弃。与“怀旧新人”老克腊的错位畸恋,更把王琦瑶悲剧性格推向极致。酒神精神的悲剧意味沉甸甸地被销蚀了。其原因非常明确,酒神的真实欲望,共同造就了王琦瑶、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这些旧时代的遗老遗少。他们都活在记忆中,早已变成了旧时代的漂浮物。因此,他们不甘心那时代已经溃灭,他们要在自己的手心里创造出那个时代,以此延续他们的梦,而这梦实际上早就不存在了。那么,他们必然的命运便是,在自己的手心里摧毁那个海市蜃楼。这时,悲剧精神成为必然,解构也就成为必然。铸成他们悲剧性格的酒神精神经由他们自己的手而被解构。
在我们看来,王琦瑶性格中,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实际同时左右着她的思想与行为,造成她的悲剧命运。然而,哪一种最为根本?“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是更为原始的,更为本源的艺术本体,而日神精神是次生的。即使是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结合的悲剧中,酒神精神也是其背后的本源。”由此来说,王琦瑶人生悲剧的总根源还在于本能欲望。欲望指使下,她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梦幻破裂后,仍不能满足她所得到的,继续为自己编织更加遥不可及的梦。当然,正是欲望的存在,她才敢于不怕失败,不怕被抛弃,承担了一切,体现出她性格中坚韧的一面。她对自己的追求也曾有过清醒的认识,在陪薇薇照相时她就想:“今天她真不该跟着来,来了也是做看客的,看的又是不想看的,她明知道照相馆这地方是骗人,却还是要上这骗局的当,几十年也不觉悟。”她也曾很理性的知道,“上海小姐”、爱丽斯公寓的生活都是虚幻而不现实的,但在感情上却抵不住诱惑与欲望的冲击,一路沉溺地陷进去。她的一面,如水般的沉静,像雕塑一样,发出光辉灿烂的光芒;另一面却又惊心动魄,像音乐一样,从苦闷的内心发出生命的撕裂。她的性格就在这种梦幻与清醒,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中徘徊前行,最终构成了她命运的悲剧性。
结语
王琦瑶形象一直是人们评说的焦点。她的身上体现出极强的悲剧性。她的人生过程可以说很精彩,精彩的人生相应更有深度地塑造了王琦瑶的悲剧性格及其典型形象。对于王琦瑶悲剧根源的探索,我们不否认其命运一说,但同时要说明,王琦瑶悲剧根源中,显在潜在地蕴藉了更深层的历史文化与悲剧性格之因。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寻其根源,但就本文而言,若能较有力度地阐释清这些根源的内在意义与社会价值,也算是基本完成了该选题的最初命意。
参考文献:
[1] 王先霈 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 李扬.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安忆说:从现实人生的体验到叙述策略的转型——关于王安忆十年小说创作的访谈录.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4]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5] 王安忆.长恨歌.上海:作家出版社,1995.
[6] 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作家作品研究,1998.1.
[7] 於可训.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8] 尼采.悲剧的诞生.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9] 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 王芳.谈王安忆《长恨歌》中女性的几种精神取向.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