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展虔诚于不敬 现亵渎于臣服

作者:李正栓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撞击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以下简称《撞击我的心吧》)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十九首《敬神十四行诗》中的第十二首,属于探索内心自我的神学冥想诗歌类型(胡家峦,2003:100)。在这首诗里,数字意象和几何意象的使用极为重要: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为什么不直接说上帝?这个“三位一体”的修饰语有什么意义?上帝、诗中说话者和俘虏说话者的人构成一种三角“恋爱”关系。诗人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人与神的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选择与价值判断?诗人采用了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十四行诗诗人经常用来表达远离现实、浪漫却痛苦的爱情的意大利十四行诗(亦称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形式(其韵脚为abba abba cdcdee)。他对这种诗体在主题表达方面进行了陌生化处理,表达了迥然不同的内容,探索的是当时英国宗教纷争背景下的特定的人神关系,而非男女之爱。该诗前八行是一段简短有力、蓄势待发的冥想,后六行则是一段进行忏悔、祈求救赎的告白。该诗译文如下:
  
  撞击我的心吧
  
  撞击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
  迄今你只轻叩、吐气、照射,设法修补;
  为了让我能站起,推翻我吧,鼓足
  你的气力打碎我,吹我,烧我,使我成为新体。
  像一座应效忠另一人却被侵占了的城池,
  我努力让你进来,但结果毫无用处,
  理性——你在我心里的总督——应将我保护,
  可他也成了俘虏,证明他或是不忠或是无力。
  我非常爱你,也非常希望能为你所爱,
  但是我却已和你的仇敌订了亲,
  让我和他离婚吧,或把那个结扯碎或解开;
  把我拉到你身边,把我囚禁起来,只因
  除非你奴役我,我永远不会自由,
  永远不会贞洁,除非你把我强行占有。
  (胡家峦译,2003:101)
  
  一、诗中对生活的折射及生命的思考
  
  这首诗不仅是诗人在祈求上帝的恩惠,也是他通过诗中说话者对生命与存在进行的思考。他不仅仅需要修补他现实生活的不足,更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全新意义的生命。因此,改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采用革命的形式。他不惜祈求上帝动用更大的暴力,让他成为一个新的生命自主体。
  
  撞击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
  迄今你只轻叩、吐气、照射,设法修补;
  为了让我能站起,推翻我吧,鼓足
  你的气力打碎我,吹我,烧我,使我成为新体。
  
  为什么诗中说话者恳求上帝使用暴力来敲击自己的心灵?诗人认为“轻叩”“吐气”“照射”还不够有力,非得要猛打、猛吹和猛烧才行。这四句诗表面上是诗中说话者冥想上帝使自己站起、成为新体,实则是诗人祈求借助上帝的力量实现自我的救赎。这是因为:诗言志,反映的是诗人的思想,其话语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诗人借诗中说话者的话语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种通过暴力实现救赎的思想正是由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体现了对邓恩生活的折射。
  离邓恩时代最近、第一个为邓恩写传记的艾萨克• 沃尔顿认为邓恩来自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威尔士家庭”(辛普森,1924:14)。的确,邓恩的母亲来自一个非常高贵的家庭,是讽刺诗人约翰•黑伍德(Heywood)和伊丽莎白的女儿。伊丽莎白,也就是邓恩的外婆,是著名的法理学家威廉• 拉斯忒尔(Rastell)的女儿,也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外甥女。邓恩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邓恩的家庭与很多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五七六年其父去世后,邓恩的母亲和其他亲人请了各个科目的老师来辅导他的学习。这些老师也都是天主教徒,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把天主教的信仰及教义灌输给了邓恩,对他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当时,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刚刚确立,宗教迫害的余波仍然没有完全消失,莫尔、黑伍德、拉斯忒尔家族都由于个人信仰问题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邓恩的舅舅曾经在伦敦塔被监禁十七个月,后又被判放逐法国;邓恩的弟弟只因在自己的屋中藏了一个天主教牧师而入狱,最后死于热病。尽管如此,邓恩的母亲仍然虔诚地信奉天主教,直至去世。
  可以说,邓恩成长的环境是充满着迫害和阴谋的(辛普森,1924:15)。这种家庭背景使得邓恩对天主教有着特殊的情感,身边亲人誓死捍卫自己信仰的行为也深深震撼着邓恩。因此,当邓恩迫于种种外在原因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天主教信仰而改信英国国教,出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时,他的内心并不平静,“对自己对天主教的不忠与变节持谴责态度”(李正栓,2006:87)。在《赞天父》中,邓恩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罪”并热切恳求能够获得上帝的宽恕:
  
  您会饶恕那些罪过吗?我生命从中开端,
  虽然它早已犯下,也还是我的罪过。
  您会饶恕那些罪过吗?我在其中翻滚,
  而且不断在翻滚:虽然我不断悔过。
  当您完工之时,您并未完善,
  因为我还有更多。
  (傅浩译,1999:250)
  
  诗人或说话者寻找的是一种救赎以及上帝最终允许他进入天堂和进入天堂之后所受到的福佑。正是由于不断“悔过”这些深重“罪过”并意识到个人力量的渺小,邓恩在《撞击我的心吧》这首诗开头便把自己想象为一个囚徒,通过诗中说话者向上帝直抒胸臆:仅仅依靠“ 轻叩”(knock) “吐气”(breath)和“照射”(shine)这些通常的方式已经不能实现救赎,这只是改良,而猛打(break)猛吹(blow)和猛烧(burn)是摧枯拉朽式的革命,这几个单词既压头韵,又是三个爆破音连用,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力量。音和意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正是这种来自上帝巨大的力量,也就是猛打、猛吹和猛烧,才能使得诗人成为一个新体,实现诗人祈求上帝、得到救赎的最终目的。在这四行诗中,数字使用极为有力。这个“三位一体”的上帝实施了三个轻力动作,诗中说话者却要求上帝重新实施三个重力动作,劝他要在“三”这个意象里实现完美,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新的生命和人生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十四行诗并没有使用当时英国社会广为流行的韵脚为ababcdcde-fefgg的英国十四行诗体,而是使用了十四行诗传入英国时的最初形式——意大利十四行诗体。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邓恩是一位极富创新能力的诗人。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邓恩总是力求与众不同。事实上,在英国十四行诗十分成熟的时代,尤其是当莎士比亚和继亨利•霍华德之后绝大部分诗人都使用英国十四行诗进行抒情的时代,邓恩使用意大利十四行诗体是一种陌生化手法。在英国十四行诗体盛行之时,这种手法从某种意义是陌生的,也是新颖别致、具有邓恩特色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邓恩的十四行诗中所反映的情感与之前或同时代的诗人所反映的有很大不同。他并没有追求世俗的爱情,他追求的是对上帝的爱和对自己的救赎。意大利十四行诗体是前八后六的组织形式,前八行积蓄力量,后六行释放力量;英国十四行诗体后六行的韵脚为efefgg,最后两行是一个双偶句,也就是说,后六行还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而最后两行则是对全诗的总结与抒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彼特拉克诗体中的后六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更有助于诗人表达忏悔与祈求救赎的情感,通畅自然,一气呵成。邓恩为自己选择了一种方便的工具来传递情感。
  
  二、诗中三位一体的上帝意象探源
  
  上帝到底是什么样的?
  “撞击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诗人开门见山,不仅塑造了上帝的形象,并且一开始就对这个意象提出要求。他祈求上帝、要求救赎,并希望上帝使用暴力。但他没有直呼上帝其名,而是在上帝的前面加上了限定词:三位一体的(three-personed)。什么是三位一体的上帝?这是个什么意象?还有,为什么要上帝施暴?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