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展虔诚于不敬 现亵渎于臣服
作者:李正栓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三位一体(Trinity)是基督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它指的不是由三位神组合成为一位神,也不是把一位神划分成为三个部分。上帝只有一个,是独一无二的神,但他拥有三个位格:圣父(Holy Father)、圣子(Holy Son)和圣灵(Holy Spirit,Holy Soul)。圣父预备救恩,圣子成就救恩,圣灵施行救恩:圣子由圣父所生;圣父派圣子,也就是耶稣基督,化成人形来到世间承担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日复活;人受了随圣父及圣子而来的圣灵感动,接受耶稣为主并且获得了赦免。因此,圣父、圣子和圣灵在本性上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上下之别,是完全平等的。邓恩在《启应祷告》中的第四篇专门论述了三位一体的关系:
呵,有福而荣耀的三位一体,
是哲学的骨架,却是信仰的乳液,
就像智慧的蛇,形态各异,
既富有灵巧圆滑,又极尽缠绕纠结,
一如您被权利、仁爱、知识
区分得难以分辨,
也赐给我这样一种一体而多样的能力,
也让我的全部身心都具有这些元素,
和力量,以热爱、理解你这无数的三。
(傅浩译,1999:230)
这里,邓恩用权利、仁爱和知识来分别描述圣父、圣子和圣灵的特征。圣父是神,圣子是神,圣灵也是神。圣父的权利、圣子的仁爱和圣灵的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连接的纽带正是仁爱。邓恩早年受文艺复兴时期“及时行乐”入世思想的影响,放荡不羁,纵情声色。但邓恩一六二一年出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之后,其生命追求由追逐女性变为了追随上帝,创作主体也从单一的爱情诗增加了宗教诗和布道文。他曾经说过:“我年轻时代的情妇是诗歌,老年时代的妻室是神学。” (杨周翰,1996:125) )邓恩宗教观上的巨大转变使他的精神与肉体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认为自己犯了罪,渴望得到上帝的宽恕与救赎,在与上帝的对话中,邓恩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极为低等的位置,几乎丧失了人类的属性:
……主,让我哀哭片刻,
因为,如果在这些之上,我的罪孽繁衍,
我们到了那里时,再祈求您的无量恩泽
就来不及了;在这里,在这地下的地面,
就教给我如何忏悔罪恶吧……
(傅浩译,1999:211)
邓恩对自己在人世间的“罪孽繁衍”是憎恶的、忏悔的,为了得到上帝的救赎,他“哀哭”并“祈求”。圣父高高在上,位于天堂,而邓恩“在这地下的地面”,两者之间地位何等悬殊。那么如何来教他来“忏悔罪恶”呢?一六一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海牙的宣讲中,邓恩讲道:
世界是海,如果我们考虑它的居民的话。在海里,大鱼吃小鱼;世界上的人也是这样。鱼滚了一身污泥,鱼没有手把污泥擦干净,必须靠水流,世界上的人也一样,他们在世界上犯了罪,没有办法把自己擦干净,只有等到圣灵把忏悔的水吊上来,给水祝了福,才能把他们洗净,产生这善果。
(杨周翰译,1996:138)
根据邓恩的观点,世界是海的一个原因是其中居民的相似性。海里的居民是鱼,世界的居民是人类。鱼的身上沾染了污泥,由于没有手,自己不能将其洗净,只能依靠外力——水流。人类也是如此。人类在世间犯的罪是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消除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等到圣灵把忏悔的水吊上来,给水祝了福”之后才能洗净自己的罪恶。这种祝福和拯救恰恰体现了上帝对人类的仁爱。圣父爱圣子,派圣子到世间来拯救人类,完成救赎的工作,并嘱咐凡属他的人,都要在神的爱中彼此相爱,和谐共处;圣子爱圣父,为了要完成救赎的使命谦卑地来到世间,并在爱中完成了差遣与被差遣的工作,以此证明他们本是出于一体;圣灵爱圣父和圣子,被差遣来到世间成为真理的灵,完成了启示与成圣的工作,证实了圣子的话,并按圣父的旨意行事。圣父、圣子和圣灵因仁爱联系到一起,由此上帝具备了三位一体却能力多样的属性。邓恩希望自己能够沐浴神恩,也具备同样的能力,来更好地热爱并理解上帝。在邓恩的感知世界,“三”这个数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神圣无比的。用“三”构成的数字意象在邓恩的世俗爱情诗里也很多见。
天主教对于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完全信奉不渝,而英国国教中的部分教派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只信仰上帝,不相信上帝乃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个位格之说。对于基督教的分裂,邓恩始终抱有一种怀疑甚至谴责的态度:
让我看,亲爱的基督,你闪光的新娘!
什么,她会是在海的彼岸
涂脂抹粉的那位?还是遭劫而身穿破烂
德意志和这里哭泣的姑娘?
(傅浩译,1999:226)
这是《敬神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中的前四行,“闪光的新娘”指的是真正的基督教会;“涂脂抹粉的那位”指罗马天主教会;而“哭泣的姑娘”则是路德派新教教会。通过这样的方式,邓恩感叹基督教分成了三派,没有完整的统一体。了解了邓恩信仰上的巨变,便可感知在这感叹声中仍有旧的怀疑和两难境地。三位一体的思想在邓恩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他一直为自己的叛教行为感到懊悔,认为自己犯了罪,把自己比喻为一座城池,“一座应效忠另一人却被侵占了的城池”。“另一人”指的是天主教的上帝,“侵占”者则是英国国教的上帝。邓恩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回归到天主教的信仰中,“我努力让你进来,但结果毫无用处",与此同时,本应该具有强有力的保护作用的“理性”也成了俘虏。这种情况下,邓恩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的热爱以及对被爱的渴望,“我非常爱你,也非常希望能为你所爱”,并求助于三位一体的上帝,希望能够同时得到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庇佑,借助权利、仁爱和知识的合力重新回到天主教上帝的怀抱。
三、三角关系中与悖论下的上帝形象
诗人或诗中说话者、天主教的上帝和英国国教的上帝构成了一个三角“恋爱”关系。英国国教的上帝俘虏了他,但他却心系天主教的上帝,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诗人是怎样刻画天主教上帝的形象,又是用什么手段阐释他心目中的人神关系呢?正如他世俗爱情诗常用的一样,邓恩又一次是用了极富巧思的悖论手法。
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指的是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悖论在哲学和科学领域是对真理的颠覆,在文学领域,尤其是在诗歌领域,却对意象的展现和思想的表达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如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克林思•布鲁克斯所说:“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布鲁克斯,1988:314)如前所述,《撞击我的心吧》一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把诗中人设置在特定的场景进行冥想,后一部分是诗人借诗中说话者的口表达自己的渴望得到救赎的心愿,在这种思考和祈求中显现上帝的形象,展示人与上帝的关系:
我非常爱你,也非常希望能为你所爱,
但是我却已和你的仇敌订了亲,
让我和他离婚吧,或把那个结扯碎或解开;
把我拉到你身边,把我囚禁起来,只因
除非你奴役我,我永远不会自由,
永远不会贞洁,除非你把我强行占有。
对于邓恩来说, 他宁愿被“囚禁”和“奴役”,成为一个天主教的囚犯,也不愿意是英国国教的自由人。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英国国教的自由令邓恩感到窒息与苦闷,他时刻受到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谴责,天主教的囚笼反而能够给邓恩提供更加广阔的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这是邓恩诗歌中的著名悖论之一。但如果言尽于此,就不能显示出邓恩超人的智慧与辩才。作为玄学派大师,邓恩突发奇想。他进一步指出:除非你把我强行占有,否则我永远不会贞洁。这是一个关于性爱的隐喻。强行占有和贞洁之间是什么关系?强行占有换句话说就是强奸,按照传统道德观点,被强奸的人是没有贞洁的。诗中说话者却认为只有被占有,他才有贞洁;反之则毫无贞洁可言。而这个强行占有者,恰恰是“三位一体的上帝”。上帝原本是高高在上、掌控真理的绝对统治者的形象,而在此却被描绘成了“强奸者”的角色,这个比喻是极为大胆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不是对上帝的极大不敬吗?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