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透视“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的背后
作者:张中成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那么什么是和谐统一规律呢?所谓和谐统一规律,就是诗人在营造意象、组合意象时,胸怀全局,思接万千,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独特领悟,选择最恰当的意象进行组合,并营造景与情谐、情与旨谐的艺术意境。
具体作品有具体作品的情感氛围,不同作品有不同作品的主旨诉求,为了烘托、营造出情感氛围,表达诗歌的主旨诉求,诗人组合意象时就必须做到景(即意象)与情的谐和,情与旨的谐和,这样的“景”才是“情”需要的“景”,这样的“情”才会是服务于诗旨的“情”。
比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就是“丙辰中秋”大醉以后,与亲人不能团圆的愁绪,词的主题就是表现苏轼对人生离合际遇的一种旷达情怀。所以词以撩拨人心的圆月为中心意象,围绕着中秋之“月”展开想象,组合了一系列的意象,表达了这种挥之不去的愁绪和对人生命题的哲理认识。又如《西厢记•长亭送别》,这出戏的感情基调就是男女主人翁被生生分开的痛苦,最终要阐述的意旨是“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⑨。在崔莺莺方面,这个痛苦包含着分别时的柔肠寸断、对未来婚姻不确定因素的恐惧、对母亲悔婚行为的不满等十分复杂的内容。“一切景语,皆情语也”⑩,因此在莺莺的眼里,所有的秋景均是凄凉萧瑟、伤心欲绝的景象(意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前人评价元杂剧时,认为“长亭送别”这出戏是最脍炙人口的折子戏之一,原因之一恐怕就是作者取象和组象能够做到融情其中,浑然天成。还有人甚至杜撰出王实甫写作至此,“思竭,扑地而死”的轶事(清•梁廷柟《曲话》)。
如果说上述例子是基于优美意境之要求而组合谐和意象的话,下面的例子则是基于壮美的要求而组合意象。比如辛弃疾是豪放词风的集大成者,《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对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对投降政策的强烈不满,以及爱江山而不能、想报国而无路、有抱负而难伸的愤懑。所以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词句里,意象的组合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怀激越的英雄形象。报国无门的英雄空握宝剑,登高远眺没人领会,只有这样的意象组合才能表现这样的壮烈情怀;反之也只有这样的意象组合,才能体现出这样的情感。纪昀等在《四库全书提要》中云辛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评价非常恰当。再如在曹操的诗里,就不乏“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步出夏门行》)这样的豪迈诗句,较之辛词,曹诗的意象组合是在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实现了理想的自豪这样的主题下进行的,而这样的组合与诗歌的大气磅礴的意境是一致的。
① 皎然.诗式[M].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A].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30页。
② 白居易.与元九书[C].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二)[A].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新1版,第98页。
③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作基础知识[M].北京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第192页。
④ 钟嵘.诗品[M].钟雷,诗品、人间词话(合编本)[A].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4页。
⑤⑨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第74、202页。
⑥ 文苑诗格[M].旧题白居易(可能是伪托);王大鹏等,中国历代诗话选(一) [A].岳麓书社,1985年8月第1版,第68页。
⑦ 靳极苍,阮籍咏怀诗详解[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58-60页。
⑧ 周紫芝.竹坡诗话[M].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A].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2版,第349页。
⑩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M].郭绍虞、罗根泽主编,王幼安校订,蕙风词话、人间词话[A].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4月北京第1版,第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