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透视“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的背后
作者:张中成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所谓古典诗歌组合意象遵循内在顺序律,是指诗人在组合意象时精心安排的意象之间转换、流动的脉络。形象地讲,是诗人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在诗篇的全局层面安排意象“出场”的顺序,这个顺序包括时间先后顺序、空间转移顺序、思维流动脉络。
还是用诗歌创作的实践来说明之。杨万里《农家六言》诗说:“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白鸥飞处极浦,黄犊归时夕阳。”诗歌以天日的从明到昏为序组合意象,实录江南农忙生活的情景。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诗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乘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诗歌按照秋收的自然过程、打稻的时间推移组合意象,借以描写江南秋收打稻脱粒的情形,字里行间洋溢着农人丰收的喜悦。王维《鸟鸣涧》这样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组合意象同样贯穿着一条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短短二十个字,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夜幕已经降临——山民寂静无声准备休息——悄然归根的桂花,连那淡淡的清香飘散在空气中无人知晓——天更晚了,月亮踩着亘古不变的节奏升起来了——月亮精美绝伦的清辉惊吓了山鸟——山鸟紧张地在春涧上空留下偶鸣……在这首诗中,意象如电影角色般一一“出场”,按照时间转换的顺序丝毫不乱,和着全诗舒缓静穆的风格娓娓走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上举的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例子。再看以空间为序的情况。如曾几的《三衢道中》云:“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非常清楚,诗歌是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组合意象的,表达了诗人冲淡的胸怀。又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首诗里,“千山”、“飞鸟”、“万径”、“孤舟”、“蓑笠翁”、“寒江”、“雪”等意象存在于一个共同时间里,或者说时间在这里凝结了,诗人组合意象遵循的是空间转移顺序:先是大背景层面的意象组合——广阔绵延的崇山峻岭、茫茫无际的纷飞大雪,没有一只鸟儿的踪影;其次是较远层面的意象组合——群山里被大雪覆盖、没了影儿的小道;最后是特写镜头中的意象组合——孤舟上戴着蓑笠的老者,独自垂钓在冰天雪地的寒江中。这是典型的按照从大到小、从远到近的空间转移顺序组合意象的诗例。当然,按照空间转移顺序组合意象还有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等等情况,不一一列举。
第三看以诗人思维流动为脉络的情况。这种情况是说诗人的思绪统率着诗歌中的诸象;本身不相关的、没有顺序的群象由于贯穿了诗人流动的思绪,意象之间仿佛也有了顺序。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现实生活中的“床”、“月光”、“明月”、“霜”、“故乡”等物象之间原本没有必然联系,更谈不上顺序,而李白却在诗歌中使几个意象之间呈现出一种顺序,原因就在于诗人以抽象的思维、流动的意识统率着意象。这个思维过程就是:他乡的夜晚,“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眠;面对床前洁白如霜的月光,不由得引起了“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意识的流动是:由不眠到忽然注意月光,由月光自然想到月亮,由他乡的月亮想到家乡的月亮,由月亮想到团圆、团聚,由曾经团聚而想到眼下的客居异乡,愁绪油然而生。寥寥数言,“语穷意远”⑥。
三
逻辑联系律是指意象之间的聚合通过逻辑关系这一纽带组合在一起,而这个逻辑关系又往往通过递进、对比、因果等几种方式表现出来。
第一,递进式。递进方式的逻辑联系表现在意象之间意义上的发展、层进和深入关系,前析《静夜思》诗,诸象是在抽象的思维和流动的意识统率下逐步展开的,这个展开就使意象组合后的意义都大于任何一个单个意象本身的意义,意象之间在含义上就有了生发和发展,呈现出了意义上的层进和深入,这是递进式逻辑关系组合意象的一种形式。第二种形式,意象含义的递进不在一句、对句、前后句中连缀式的递进,而是间隔递进,逐章递进。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首诗意象递进的关系体现在:① 蒹葭生长得越来越繁茂——“苍苍”“凄凄”“采采”;② 白露从存在到慢慢蒸发——“为霜”、“未晞”、“未已”。这里,诗歌借助这些意象的发展变化(就是递进),回环复沓、反复吟咏的是主人翁对“伊人”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的不懈追求,形成令人荡气回肠、击节赞叹的意境。第三种形式,就是诗歌中以一个意象为中心,其他意象是这个中心意象的派生、延续、拓展。如宋人韩琦《长安府舍竹径》可以说明这个的特点:“北榭层基下,森森竹径幽。枝繁低拂盖,根密仅通流。劲节轻环粉,狂鞭怒走虬。风霜胡可动?松柏乃吾俦。”诗歌的中心意象是“竹”,由“竹”派生出“繁枝”、“密根”、“劲节”、“狂鞭”,又由“竹”想象、拓展出“走虬”、“风霜”、“松柏”等一系列意象。这些意象或围绕着“竹”的物性而拓展、延续,或对“竹”进行衬托,每一个延续、派生、拓展了的意象都丰富、发展了中心意象的含义,从而有力地赞美了竹林枝繁根密,竹子竹鞭怒生,不怕严寒,愈挫愈奋,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坚强品性,蕴涵了诗人美好、理想的精神寄托。
第二,对比式。这种形式的逻辑关系是指把某类性质相反或相对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而突出要表现的意象,借以表达诗人的旨趣。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就是证明。再如阮籍的《咏怀•十五》,用来对比的意象特殊一些:“昔年十四五,志向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噭噭今自嗤。”诗歌首先追忆自己少年时代以安贫养德、好学深思的孔门弟子颜回、闵损为效法的对象,虽穿粗衣而怀高尚之德的情形,然后诉说自己“开轩临四野”、目睹社会动荡、荣名无所的现状,思想发生了根本转折的情况。怎么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因为诗人开轩、登高所见尽是“丘墓蔽山冈”的凄凉景象,原来鲜活的生命转瞬消失,荣名再也毫无意义, 所以他悟出了羡门子之辈所以要超脱世事的原因,因而大哭笑自嗤、觉今是而昨非⑦。很显然,本诗就是通过性质相反、相对(这里指两类人的不同志趣)的意象——儒学之士(颜回、闵损)与玄学之士(羡门子)的对比,来表达诗人今昔志趣的不同与思想的转变的。
第三,因果式。两个意象或两组意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而组合在一起。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开春后的小草远看上去呈现出浓浓的绿意,原因就是初春那富有营养的小雨滋润了它。再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闺中少妇原本无忧无虑地登上翠楼赏春,是远处杨柳的新绿使她联想到和夫婿的离别,并感受到孤单的生活既辜负了大好春色,也辜负了青春韶华,后悔之意立刻涌上心头。很显然,少妇之愁是陌头柳色触发的结果,陌上的柳色是少妇之愁产生的原因。
四
遵循心理认知律、内在顺序律、逻辑联系律,是古典诗歌意象组合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遵循意象组合的和谐统一规律,是诗歌创作追求内隐外秀的艺术意境的根本要求。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 “春风又绿江南岸”、“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王维修改李嘉祐 “水田飞白鹭,夏木鸣黄鹂”为“漠漠水田飞白鹭,森森夏木鸣黄鹂”而形成意境⑧,都说明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