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
作者:魏家骏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有了这样的对照,接着便转入了对曹老先生崇高精神的赞颂:“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倦,惟精惟一”,意思是说,伟大啊!像曹老先生这样的人,他不贪图一时的荣耀,崇尚实实在在地做人,努力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在教育领域里弘扬了中华文明。对待学生做到了诲人不倦,精心教育,始终如一,概括地叙述了曹植甫老先生的功绩。鲁迅不是就事论事地表彰曹老先生献身教育的事迹,而是把他的这种精神上升到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高度,这样的赞誉就非同一般了。
“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化,实邦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这六句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短时间内保持独特的品行节操,或许是可能做到的,但要是一直坚持下去就难了。而教育青少年一代实在是传播文明的一件大事(“敷教翊化”,敷,是布、施;翊,是辅佐,敷教翊化,就是从事教育事业;“实邦之翰”,邦,国家;翰,原指毛笔,后以代称文墨、文词,这里指文化传承的大事)。“敢契贞石,以励后昆”,敢,这里是表示冒昧;契,通锲,即镂刻;贞石,即碑石的美称,敢契贞石,就是说作者不揣浅陋地撰写了这么一篇碑文,刻在碑石上。以励后昆,励,勉励;后昆,即后裔、子孙后代。以励后昆,用曹老先生的事迹来勉励后代子孙。
在这些赞美的话语中,鲁迅始终紧扣住曹老先生与投机、浮躁、趋时等不良的时代风气相对比的务实精神,赞颂了这种精神对光耀中华文明的伟大意义。虽然曹老先生屈居乡里,不能广为外界所知晓,他的这种精神却因其勤恳与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在碑文的结尾,鲁迅还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姓名:“会稽后学鲁迅谨撰”,“会稽”是绍兴的古称;“后学”是在曹老先生面前的自谦;“谨撰”是谦虚的表示。虽然是碑文写作的成例,却也表达了鲁迅撰写这篇碑文的肃穆敬仰的心情。
在《鲁迅全集》中,这篇以文言文写成的碑文,是很引人注目的。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窑洞里读《鲁迅全集》,就饶有兴趣地读到了这篇碑文。一九四五年八月,毛泽东从延安来到重庆,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决策,参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谈判。有一天,毛泽东去中苏文化协会访问,那时候,曹靖华就在中苏文化协会工作。陪同他去的那位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担任中苏文化协会的常务理事,当介绍到曹靖华的时候,他就向毛泽东介绍说:“这位是曹靖华先生!”毛泽东和曹靖华热情地握手,还亲切地问他:“那么,曹葆……”不用说,曹靖华就猜到,毛泽东是问他和曹葆华是不是兄弟了。因为当时在重庆还有一位文化界的名人叫曹葆华,人们都以为他们俩是弟兄关系。曹靖华于是解释说:“我们不是弟兄,他是四川人,我是河南人……”毛泽东接着又问他:“河南什么地方人?”曹靖华回答说:“河南卢氏县人。”听到曹靖华说是卢氏县人,毛泽东更感兴趣了,又紧接着追问:“那么,卢氏县有位曹植甫老先生,你认识?”曹靖华连忙回答说:“那是家父。”毛泽东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呵,呵,明白了,你是一位老教育家的儿子……”这时候,曹靖华又有些不解了:“毛主席您是怎么知道家父的呢?他一生从未离开过山区,只是年轻时为考秀才,去过陕州,再远一点的地方,连洛阳、开封都没有去过。”毛泽东微笑地告诉他:“我是从鲁迅的文章里知道的。鲁迅先生给他写过一篇《教泽碑文》呐!可惜我没有到过豫西山区,倘有机会去令乡,一定要去拜访曹老先生的。”就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学教师,受到了中国现代两位伟大人物的关心,这也说明,只要一生勤勤恳恳地为人民做好事,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的。而这也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留下了一段如同毛泽东所感叹的,是鲁迅先生“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