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灯照亮了什么?
作者:白爱宏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如果考察尼克服食“智慧果”的过程,灯的意象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灯光将他引向并向他展示了他过去一无所知的世界。深浓的夜色是世间“黑暗”弥漫、充满苦难的象征,同时又是尼克懵懂混沌的思想状态,灯光一步步将尼克引向故事中的事件中心——印第安产妇所在的棚屋,同时也一点点地开启尼克对世俗世界的认知。但故事开始时印第安青年手中的灯也具有另一层含义。这盏灯引导尼克走过沾满露水的草地,将尼克引入一个新世界,同时闪烁的灯以及灯光下闪烁的葱翠草地也是尼克尚存的天真的写照;而进入树林及灯的熄灭则标志着堕落的真正开始:伐木路两旁伐掉的树木默默地告诉尼克这是一个生活充满艰辛的世界,一个与他过去所知截然不同的世界,而灯的熄灭则标志着尼克童真之灯的熄灭。此后,营寨的灯光,棚屋门口印第安老妇人手中的灯,棚屋窗户上透出的屋子里的灯,直至最后他父亲查看上铺自杀丈夫鲜血淋漓的喉管时手中举着的灯,这些灯拨动吸引着尼克的好奇心,逐层剥离“智慧果”的外壳,然后将艰涩的“智慧果”生硬地塞进尼克那尚显稚嫩的口中,将他的童真消解得支离破碎。这枚艰涩的“智慧果”逐除了他的混沌无知,使他明白了很多东西,同时也逐除了他的童真,熄灭了他的童真之灯。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借用了失乐园的故事。我们现在再回顾一下《圣经》旧约中的这一创世故事,将其和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作一对比,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小说。
根据《圣经》旧约,耶和华在创造万物之后,用泥土创造出了第一人——亚当,然后又在东方的伊甸设立了伊甸园,让亚当生活在那里。为使亚当免于孤独,耶和华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伊甸园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地有走兽,天有飞禽。亚当与夏娃,饥食果实,渴饮河水,智识混沌,善恶未辨,因此在伊甸园中的生活无忧无虑,自在惬意。一日,蛇出现了:
……蛇对女人说:“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 ?”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唯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两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耶和华再来园中时,发现亚当与夏娃违背禁令服食了禁果——智慧果,于是决定惩罚他们,他对夏娃说:
“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
你生产的儿女必多受苦楚。
你必恋慕你丈夫,
你丈夫必管辖你。”
又对亚当说:
“你既听从妻子的话,
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
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
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
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
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
直到你归了土;
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
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
这就是失乐园的故事:亚当与夏娃吃了智慧果,获得了智慧,却丧失了乐园,与此同时获得了痛苦与死亡。
我们仔细阅读这一故事可以看出,这一故事是对人类起源及人生的一种宗教阐释,也是对整个人类和个人从童真走向成熟这一过程的一种神话表征。对于全人类来说,这一故事凝缩反映了人由动物转化为人的过程;对于个人来说,这一故事则表现的是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的过程。
人需要获得智慧,但获得智慧也意味着获得痛苦与死亡。服食智慧果对亚当与夏娃来说是好事,因为“眼睛就明亮了……能知道善恶”,知道了羞耻。他们过去赤身裸体,现在知道要用无花果树叶子编成裙子,将身体遮起来。但智慧不单单可以使人眼睛明亮,知道善恶,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耶和华开具的罚单:焦虑、痛苦与死亡。如果说智慧果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使亚当与夏娃懂得了善与恶,由此开启了他们精神上的苦楚,那么上帝将他们逐出伊甸园,则还要增加他们生理方面的疾苦,并最终结束他们的生命:亚当要“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土地并非轻而易举就可耕种,“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而且“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夏娃除与丈夫承受同样的艰难与死亡外,还被“多多加增……怀胎的苦楚”,还要终生受丈夫管辖。这一故事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人并非在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而是食用智慧果后的有智慧,同时亦要承受精神与生理痛苦乃至死亡、丧失乐园的亚当与夏娃。简言之,人之所以为人,始于获得智慧的那一刻,而人获得智慧之时即开始承受痛苦与死亡之日,二者一体,不可分割;人有智慧,但也因此必然面临痛苦与死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在《寻找自我》中曾对这一故事作出过这样的阐释:
这个绝妙的故事实际上……描述了每个人在一岁至三岁这一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即是说,自我意识的出现。在此之前,个人是生活在伊甸园中,这是在子宫中这一时期以及婴儿期的一个象征,此时他完全受到父母的照料,生活温暖而舒适。伊甸园象征着为婴儿、动物与天使所保留的这样一种状态:没有道德的冲突与责任,天真无邪,“既无羞耻也无罪感”。
在这一解释中,罗洛·梅对个人发生这一过程的年龄的认定也许过于武断了些,因为实际的情形会更复杂,民族、时代、环境不同以及个人不同,这一年龄也会不同,但整个解释无疑是很有见地的:他将失乐园这一故事中所蕴涵的心理过程及哲学意义揭示了出来。
这一故事对人生的阐释无疑是悲观的:人生就意味着苦难,而且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确定——人生有大限,人生的进程就是死亡阴影下的旅程:世事千头万绪,但无论如何,终归要“归土”,死亡是上帝指定的人类的终极命运,无可逃避。苦难与死亡从成熟那一刻起就深深地铭刻在人的意识之中。但这一创世神话故事所揭示的也是一种颇具哲学意味的人生观,即人走向成熟必然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幼稚与无知的蜕落、智慧与成熟的开端,另一方面也是焦虑、痛苦、苦难与死亡意识的肇始。
当我们回顾失乐园的故事之后,再回头来看海明威的《印第安营寨》这篇短篇小说,可以很自然地想到,这篇小说正是揭示了小尼克被逐出无忧无虑的童年“伊甸园”的过程。这次出诊使小尼克开始了解周围的世界,开始了解生活的含义,同时也使他承受了由此而带来的震撼性的心灵创痛。他既有了生的意识,也有了死的概念。他了解了新生命的诞生,也看到了死亡的狰狞;既看到了死亡的恐怖,又看到了随死亡而来的解脱与宁静。创痛开启了小尼克的智慧之眼,智慧之眼也让他目睹了人生的艰辛与苦涩。小说结尾,小尼克觉得他肯定不会死,在这种“肯定”感觉的背后,是对死亡的认识,是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沉甸甸的压力。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到,小说中照耀整个过程的灯既是尼克童真之灯,堕落之灯,又是智慧之灯,成熟之灯;灯光照亮的是堕落的世界,是童真的失落,是一颗受伤的幼小心灵,同时又是通向成熟的旅程。
附:
印第安营寨
□[美]海明威
湖边还有一只拉上岸的小划子。那两个印第安人站在那里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