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元词撷秀

作者:赵维江 夏令伟 万薇薇 宁晓燕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有人讲:宋之后无词。事实并非如此,就宋后的元词而言,虽无宋词那样辉煌炫目,但其创作成就也颇为可观,有着不同于宋词的独特风貌,一些名作置于宋人中也并不逊色。元词是宋、金词学传统在大一统的特定时代环境中的延续和再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人心灵写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北文化的分流与汇聚,可以看到词人们心境的和怡与波澜,也可领略到曲子词艺术在元代的特有风采。下面一组精选的元词可让我们窥其一斑。
  
  雨露同春,问甚江南江北
  ——王恽《夺锦标》(六郡雄藩)赏析
  
  蒙古人相继灭金、宋而“混一”天下,面对这新的大一统帝国,南北士人的感受并不相同。南宋诗人汪元量的《湖州歌》九十八首,写宋亡后他被虏北上的见闻与感怀,看到长江,他悲叹:“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初涉两淮,他痛吟:“两淮极目草芊芊,野渡灰余屋数椽。”南士眼里看到的是残破的河山,感到的是无尽的凄楚;而北方的文士此时是如何的感受呢?王恽词《夺锦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另外的观察视角:
  
  六郡雄藩,会稽旁带,两浙风烟如昔。碧草莫伤春浦,冠盖东南,几多行客。正新亭父老,望云霓、苦思休息。道朝家、雨露同春,问甚江南江北。贺监归舟逸兴,何似双旌,尽慰元郎行色。镜水绿通朱阁,威畅恩宣,海波春寂。笑东山老去。此心初、非□泉石。约海楼、翡翠同游,醉里山阴陈迹。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词前小序云:“君卿宣慰来别,索鄙作赆行,赋乐府夺锦标为赠,庶酒酣相忆,倚声歌之,六朝老树不无动色也。”送别是古代诗歌中一个常写不衰的主题,一般的离别之作,多笼罩着低沉感伤的情绪,但是,当我们读了元初词人王恽的《夺锦标》(六郡雄藩)后却为之一振,送别词竟也可以写得这样壮怀激荡!特别令人感到新鲜的是,词中所述与以往我们心目中破败黑暗的元初社会迥然而异。
  王恽词表现的情感不同于汪元量等宋遗民,根本原因在于其特定的身世背景和处境。王恽(1228—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中统元年入仕,曾任监察御史,授翰林学士,官至知制诰,同修国史。王恽六岁时金亡,他在蒙元统治的北方长大,骨子里并没有金、宋遗留的基因,对于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也没有前辈那样的敌意,入仕后又成为元廷的倚重之臣,因此,他对大元帝国有着自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面对“六合一家统”(《木兰花慢》)的崭新局面,这位“原著民”的心中汹涌澎湃着的是对江山一统的赞美,对国家强盛的企望,以及对功名事业的向往——这正是这首《夺锦标》的思想底蕴。
  词人所送行的君卿,据《秋涧集》载,姓杨名庸,燕人。他要到两浙之地任宣慰使。词作起首即写其所去之地:“六郡雄藩,会稽旁带,两浙风烟如昔。”词人告诉朋友:两浙的雄秀风光并没有因战乱而消失,继续保持着她“如昔”的容貌。透过词句中恢宏的画面和磅礴的气势,我们不难体味出作者对混一之后大元江山的自豪之感。赴官之所既然是这样一处名胜之地,那又何须担忧前程而悲伤离别呢?
  接着,作者设想在那遥远的东南疆域,会有许许多多的大元官员来来往往。这仿佛在说,这里已是我们大元的天下了,你是不会感到孤单的!在此,词人画笔一挥,轻而易举地把惹人伤离的灰色变成了慰人眼目的橘红。随之,他的画笔又继续挥洒,直到整个画面闪耀出灿烂的金光。在他的想像中,新附的南人如同仰望天上的彩云一样正渴望着元廷的恩泽:“正新亭父老,望云霓、苦思休息。”词人反用“新亭父老”一典,谓宋人“山河之异”的悲怨已化为“苦思休息”的期待。这样的说法虽嫌夸张,却也真实地反映了江南百姓已厌倦战乱渴盼安定的愿望;此时元廷与民休息、恢复经济的政策,无疑符合江南人民的利益。元廷曾将统一后的国民分为五等,其中“南人”(原江南宋人)地位最低。这一划分显示了元廷和“南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不信任,但这并不表明元廷对“南人”只有歧视和压迫,实际上统一后元廷一直在设法笼络“南人”——特别是儒生文士,以此来缓和矛盾,稳定人心,故王恽词中所谓“道朝家、雨露同春,问甚江南江北”之语也并非虚饰之语。朝廷的恩泽就如同春天的雨露遍洒天下,君卿此行所肩负的正是这为“朝家”播撒“雨露”的重任,既如此,哪里还用问身处江南还是江北呢?既如此,眼前的江南之行也就不必悲伤了。这是对友人的安慰,也是作者对统一了的祖国由衷的祝愿。
  下阕承续上文,换头处用唐人贺知章、元结故典,勉励君卿到任后,安抚百姓,创建功绩。句中“何似”一词颇值玩味,贺知章御赐归隐历来为士人艳羡,但作者却认为元结为官一方造福人民的善政比这样的“逸兴”更为风光。镜湖绿水,可得宠赐,但那当是在“海波春寂”天下太平之时,故作者寄希望于朋友在任上不负“宣慰使”之使命,实现“威畅恩宣”,创不朽之基业。
  接着,词篇又用谢安故实:“笑东山老去。此心初、非□泉石。”《晋书·谢安传》称:“(安)初……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据此,句中缺字似可补以“轻”字。轻:轻视,鄙视意。如宋·黄人杰《贺新郎》:“为红泉石磴轻轩冕”。谢安当年为“苍生”故而出山,但起初“无处世意”,曾“造泛海之装”欲“自江道还东”,然“雅志未就”,抱憾而逝。注意,词人在写东山之事时特地用了一个“笑”字,既表明了他对谢安人生理想的认同,同时更道出了一种人生的自信。于是有了末句与朋友“同游”的“海楼”之约。言词殷殷,最后为离别抹上一层希望的绿色。
  读了这首词,不由得想到唐初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同样是送别之作,同样的壮阔境界,同样的昂扬气势,同样的豪迈精神,同样作于一个大一统时代的起点上;如果说王勃诗立足于人情之长久,而王恽词则是着眼于功业之不朽,因而王词也就多了几分现实之感,由于词体的特性,词作所写别情虽豪壮却并不失婉委之致。而词中最让人感动的,则是典雅的语境中所展示那种体现着时代精神的“雨露同春,问甚江南江北”的情怀。
  (赵维江夏令伟)
  
  ①《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卜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②《新唐书·隐逸传·贺知章传》:“天宝初,(贺知章)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仿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行。”
  ③双旌:唐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后泛指高官之仪仗。
  ④元郎:唐元结,为官有善政,后为良吏之谓。《新唐书·元结传》:“拜道州刺史。……结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余。进授容管经略使,身谕蛮豪,绥定八州。会母丧,人皆诣节度府请留,加左金吾卫将军。民乐其教,至立石颂德。”
  ⑤朱阁:通政院(元朝主管驿站的中央官署)别称。
  ⑥东山:东晋名臣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人), 少时隐于会稽之东山,年四十余,乃出。
  
  春来也,向故园回首
  ——许有壬《沁园春·次班彦功韵》赏析
  
  在岳飞的故乡——河南汤阴,元朝后期出了一位太平宰相——许有壬(1287—1364,字可用),官至集贤大学士、中书左丞,也是元朝文人中惟一“由科举而登政府者”(《元诗选》),他为政廉明,直言无畏,关心民生疾苦,为维护元朝科举制度贡献颇大。许有壬创作亦丰,其诗文“雄浑闳隽”(《元史·许有壬传》),有《至正集》传世。在元朝政坛上,许有壬经历非同一般,从进士及第时算起,曾历事七朝,近五十年,在后二十年内“六仕六隐”。其中一次是在至正三年(1343),时任中书左丞的许有壬被谗辞归,第二年诏书传来,任命他为江浙行省左丞。面对这仕隐两路,他将何去何从呢?下面这首《沁园春·次班彦功韵》就是他当时心志的剖白: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