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阐释的空间和多义的生成
作者:侯翠霞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首先《城堡》表现了卡夫卡强烈的人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来自卡夫卡生活的各个方面。(1)卡夫卡的失落感产生于他的犹太身份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卡夫卡深感犹太民族的悲剧命运和尴尬处境,一种没有家园、无处安身的失落感像阴影一样伴随他一生,成为他终身背负的精神十字架。(2)卡夫卡的失落感产生于事业与职业的矛盾。卡夫卡热爱文学,视创作为其惟一的幸福,而且具备作家的天赋和才能。然而,由于他的文学观念超前,其作品还不能得到当时多数读者的认同,自我要求也太高,因此不能靠创作来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这使他想放弃但又不能放弃劳工事故保险公司的职业,想投身创作但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3)卡夫卡的失落感产生于个人生活的失败。卡夫卡渴望爱情,也试图缔造一个自己的家庭,他认为:“没有一个中心,没有职业、爱情、家庭、养老金,这就意味着没有在世界上站住脚。”[15]为了建立家庭,他曾进行过长期的努力,在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九年七年的时间里先后与两位姑娘订过三次婚,每次都因种种主客观原因而失败。在他的后半生中,与密伦娜也有过一段美好但以悲剧而告终的爱情插曲,直到晚年,在病入膏肓的情况下,卡夫卡与一位二十岁的姑娘多拉·迪芒产生爱情,并与之同居直至去世。然而由于多拉与卡夫卡的宗教信仰不同,她一直未能成为卡夫卡的合法妻子,事业、家庭、前途、命运,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即”的。这种全面深切的失落感正是现代人最为普遍也是最为深刻的心理感受和生存体验,它是现代人产生痛苦和焦虑的重要根源。
其次,《城堡》表现了卡夫卡的孤独感。卡夫卡父亲的强悍专断,在卡夫卡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性格也因此变得更为内向和孤僻。他说:“我在自己的家庭里,在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抚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近年来,我和我的母亲平均每天说不到二十句话,和我父亲除了几句空洞的大话以外,几乎没有别的话可说,和我那两位已结婚的妹妹和妹夫不生气根本就没有话要谈。原因很简单,我跟他们没有最细小的事情可谈。”[16]卡夫卡在家庭中尚且感到孤独,在社会上更是如此,总有一种被隔离的感觉,就像《城堡》中的K,成了一个不被接纳不被理解的孤独的“外乡人”。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加剧。来自社会的各种压迫、剥削、歧视、欺凌、欺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相互残杀,特别是战争,这一切摧毁了人们的一切信仰,“上帝死了”(尼采),“万物崩离,中心失依”(瓦雷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变成了一片“荒原”(艾略特)。价值的失落,信仰的幻灭,人性的扭曲等等,现代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漂泊者。卡夫卡的《城堡》通过K的孤独,真实地表现了现代人孤独无依的精神世界。
再次,《城堡》表现了卡夫卡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卡夫卡一向被认为是“弱的天才”,一种无处不在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像幽灵一样潜伏在他的内心深处且有意无意地渗透到他的一切作品当中,成为他作品中人物特别是主人公的主要精神特征之一。卡夫卡主人公的脸上,无一不带着被某种力量鞭打过的痕迹,患有不可名状的各种心理疾病。《城堡》中的K不仅对那个变化莫测、似真似幻、鬼使神差但确确实实被其控制的城堡充满了恐惧,对城堡属下的那个庞大而陌生的村子也充满了恐惧,甚至在三伏天对下雪也充满了恐惧。此外,卡夫卡在他的其他小说如《地洞》《诉讼》《变形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在流放地》等作品中,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现代人的这种恐惧无助的情绪和心态。是什么造成了人的这种恐惧感呢?综观卡夫卡的作品,总令人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笼罩一切、主宰一切的力量在控制着你,它神秘莫测、威力无比、不可抗拒。它不但操纵一切,控制一切,而且冷酷无情,可感不可寻。《城堡》中的CC伯爵就是这样一种力量的化身。它不但控制你、奴役你,还不断地戏弄你、折磨你;你想逃避吗?它让你愈陷愈深,你想反抗吗?那么死路一条。面对着如此强大的势力,任何反抗挣扎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你的一切(愿望、意图、行动、命运等)早已被控制,甚至早已被“判决”。卡夫卡把自己同巴尔扎克作了这样一个比较:“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刻着:‘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以上是有关《城堡》主题的几种主要解释,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视角出发,对它进行新的解读和阐发。由于卡夫卡作品留有较多的“空位”和“不确定”,拓展了我们的阐释空间,并为多种意义的生成提供了可能,这就是卡夫卡“意向小说”的最基本的特征。
①《卡夫卡集》,林贤治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533页。
②卡夫卡:《1910—1923年日记》第560页,德文版。
③叶延芳:《寻出探密窥城堡》,《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第51-52页。
④卡夫卡:《城堡》,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前言第4、第5页。
⑤丁云、施文:《卡夫卡和他的作品》,《世界文学》,1981年第2期。
⑥卡夫卡:《城堡》第十五章第243页,赵蓉恒译,《卡夫卡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卷,第448页,人民出版社。
⑧卡夫卡:《致父亲的信》,《卡夫卡集》第464—466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⑨马克斯·勃罗德《卡夫卡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⑩参见贝尔蒙特:《犹太人》,冯玮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5页。
[11]叶廷芳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12]叶廷芳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13]叶廷芳编《论卡夫卡》,卡夫卡1920年9月17日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749页。
[14]《城堡》第13页,赵蓉恒译,《卡夫卡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5]卡夫卡:1910年7月19日日记,《卡夫卡全集》第6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6]卡夫卡:1913年8月21日日记,《卡夫卡全集》第6卷,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