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新妇相思”词的经典化进程

作者:程晶晶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而王士禛、彭孙遹的两首“和漱玉词”《一剪梅》多仿拟原作的语意和句式。王士(礻真)词云:
  雁语金塘水渐秋。遥听菱歌,不见菱舟。望君何处最销魂?旧日青山,恰对朱楼。九曲长江天际流。似写相思,难寄新愁。梦魂几夜可曾闲?鹤子山头,燕子矶头。
  彭孙遹词云:
  万叠青山一抹秋,天半归云,天外归舟。何时玉席手重携?同拂香巾,同上朱楼。南浦寒潮带雨流,只送人行,不管人愁。吴天极目路逶迤,海涌峰头,薛淀湖头。
  王词下阕拟易安词有几分神似,写相思路之绵长,越过山水几重,新愁不尽化为梦中寻觅,然而比起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仍显传神不够,更少了份女性的婉媚与细腻;而彭词写别情语意更为直白,用语又不够自然浑融,尤其末句“吴天极目路逶迤,海涌峰头,薛淀湖头”,较之王士禛词又下也,于易安词,也仅形似,而不见易安之神韵。
  二者,同写闺中之情,一写相思,一写别愁。然而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够细腻动人,“男子作闺中之音”,终不若易安是“出自妇人声口”,更“深于闺恨”。清照出自名门,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个性禀赋,既有着女子的善感情怀,又对新妇的相思情有着独特的个人体验,这正是其他词人的仿拟难以超越的地方。正如近人龙榆生先生云:“……所谓‘女子善怀’,充分表其浓挚悲酸情感,非如其他词人代写闺情,终有‘隔靴搔痒’之叹。”(《漱玉词叙论》)
  易安既接受前人影响,翻出佳句,又成为后代词人竞相摹仿的对象,在词的接受史上,本身就构成衔接前后的一环,可见艺术的创新并不脱离对前人的借鉴和摹仿,只是化用的成功与否,要留与后世的读者去品评了。
  李清照的《一剪梅》在千余年的接受史中始终散发着芬芳的艺术魅力,引来知音无数。在今天,当我们沉浸在《月满西楼》婉转的旋律中时,我们依然为这深深的相思之情所感动,它之所以能引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情感共鸣,就在于它以细腻的笔触传神地表达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从而唤起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相同的审美体验。有人说,“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声音、文字和表情。”《一剪梅》正是这样一种经典,它经历了历史的评验,成为超越了时间的不朽之作。
  
  ①据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②③陈祖美《中国诗苑英华——李清照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第27页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第22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