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羊的社会及宿命

作者:筱 敏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比起狼群在野地里的攻击,牧人的屠场能毁灭得更彻底。在狼群的野蛮那里,我们缺乏的是抵抗的能力;而在人的文明那里,是连抵抗的意愿也消失殆尽了。我们不愿意引颈就戮,但我们更害怕离群的恐怖,更不能承当个人抵抗的责任。为此我们相信国家机器无与伦比的强大,相信必然性与决定论,相信挣扎和逃脱之不可能,之无意义,相信被宰杀是我们的宿命。我们是无辜的,无辜也意味着毫无责任。我们让知觉止步于蓝天绿草之中,但身体却是止不住的,顺着机械的流程,一个一个迈入屠场的门槛。而在那里,上帝并没有用别的祭品替换我们。
  阿伦特指出,残暴的统治下的受害者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可能丧失了他们的部分人性。为此她备受责难,然而她是对的。阿伦特不同意犹太人根本不可能逃脱纳粹的屠杀机器这种观点,她认为,如果没有犹太人委员会的积极配合,有计划的大屠杀不可能达到已经发生的那种规模。屠杀上百万人竟只需要寥寥无几的凶手,这种荒诞的场景,足以剥露羊的道德的罪恶。指摘受害者不是开脱加害者,不是冷酷,而是试图让更多潜在的受害者警醒。
  暴政之网究竟需要多么广泛的集体反抗才可能被摧毁,这样一个量化的问题怕是不容易求证的。但重要的是确实有人这样做了。少数人的反抗,证明了最为弱势的受害者也是可以选择的,群羊的道德之上,存在着更高的个人的道德。
  
  7
  
  还有一个亚伯拉罕的问题。
  鲍曼如此写道:“尚未从大屠杀令人心悸的事实中完全恢复过来,德怀特·麦克唐纳于一九四五年警告说,现在我们必须提防的是守法者,而不是违法者。”“大屠杀颠倒了罪恶行径以往的所有解释。它突然昭示,人类记忆中最耸人听闻的罪恶不是源自于秩序的涣散,而是源自完美无缺、无可指责且未受挑战的秩序的统治。”
  那个屠杀了上百万人的纳粹分子艾希曼,正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守法者。耶路撒冷的审判为的是证明他令人发指的兽性,指认他是人性丧尽的恶魔。但阿伦特得出的是另一个结论:所有这些罪恶,恰恰是人类极权社会运作下的产物,这不是自外于人类的恶魔的恶,而是社会组织内里出产的平庸的恶。
  艾希曼的例子可以看做一个极端的例子,但这种极端,有助于我们了解平庸,了解这样一种与我们整个群体最为亲密的东西,在某种气温和气压中,会如何孵化邪恶,又能将邪恶推进到怎样一个极致。
  平庸不产生于狮虎鹰隼,平庸的面孔是弱者的面孔,五官浑糊,彼此相似。平庸起源于对群居社会的高度依附,起源于社会机器的强化推进,个体机能的弱化丧失。平庸隐藏在权威和集团的背后,平庸是匿名的,遁迹的,无从追究也从不承担的。譬如那个化名为“谁也不是”的希腊神话人物,用烧红的树棒戳瞎了巨人的眼睛,却无需承担罪名或者英名,受害者波鲁菲摩斯只得绝望地悲鸣:“谁也不是啊!谁也不是戳瞎了我的眼睛!”
  如果我们要通过眼睛看见平庸,我们依然会看见涌浪般的羊群。羊辨识路向的能力低下,或者说是驯化了的羊群辨识力极大地退化,它们大体是盲目的,尤其是狂风来袭之时。它们瞬间做出的反应就是顺风而行。风徐则徐,风疾则疾,风骤狂则骤狂而奔。前方是什么,它们是不设想的;乡关何处,它们是不记认的;如何返回,它们是不负责的。它们忘情的,或者是被裹挟的,被胁迫的,在狂风中迷狂而奔,群的庞大有一种波澜壮阔的势态,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激情。狂风必能在它们身上创造奇迹,它们看见了平日里看不见的自身的强大,它们发现了远远超出自我估计的体能,如注入了神力,狂奔数百里而不竭,直至风息处,已不知何处,兀见举群亡失。
  比群羊更高一级的平庸是机器,国家机器或集团机器。机器越是巨大,部件越是繁复,越利于平庸栖身。机器运转起来大地震撼,可以高效地造福于人,也可以高效地杀人。然而所有的零部件都不是自主的,都仿佛身不由己,他们只是服从命令,哪怕是用尖刀刺向亲生儿子的命令。他们受到周围部件的推动,同时也推动周围的部件。永远行动着,却永远没有行为能力。每一个都在适应秩序,每一个都强化着机器的效能。而当追究责任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拆散开来的一个一个无生命的齿轮,一颗一颗无价值的螺丝钉,一地没有责任能力的零碎,一堆以古典的善恶观不能辨认的平庸的面孔。
  阿伦特提出恶的平庸,这是亚伯拉罕的问题,艾希曼的问题,更是大众的问题。她不是为恶魔开脱,而是对平庸的指控,为“谁也不是”这种恶行悲愤。她用一支手电筒,射向顺风而狂奔的群羊,射向散落一地的齿轮与螺丝钉,在这些永远不会被押上审判席的物什身上,照出恶的阴影。
  
  8
  
  设想一只公羊反抗了。之所以设想一只公羊,是因为假使为故事换一个主角,可能会令
  强壮的公羊感到羞辱。
  在迈进屠场的最后一瞬,它突然停步,发出一声惊恐的啼鸣,用蹄子死死抵住浸血的门槛,并且使用了它的角。这对角有柔和的盘卷曲线,多少年来制造着氵戢 氵戢然聚角而息的吉祥诗意,诗经中谓之“尔羊来思,其角氵戢 氵戢”。这对角多少年来已忘却了豺狼,只在同类相争中还撞出过些许声响。现在它猛然记起造物予以它的原初意义,它以依稀记起的方式,撞向伸手拉它的屠夫,即它熟悉的主人。
  它拼命地跑。它突然发现主人的怒喝是可以置之不理的,密实的栅栏是可以突破的,而它的腿,虽然发生了极大的退化,其力量还是可以在奔逃中恢复的。
  前面是主人的草场,四面八方都是主人的草场,主人的领地极其辽阔,它从未想象过辽阔之外的世界,然而它拼命地跑。
  羊群一阵骚动。如果它恰巧是只头羊,引起的将是更大的骚动。群羊被这突发事件惊呆了。群羊突然被推到一场审判面前,一场抉择面前,背过脸去是不可能的。行动还是旁观?鸣叫还是沉默?相信走向屠场的秩序,还是相信求生的自我选择?群羊被迫面对内心的骚动。
  这时主人举起了枪。主人有枪。羊群熟悉这枪。它们只知道,主人这枪是用于打狼的,是保护它们的,枪在群羊眼中撩起的是脉脉温情。但现在,主人举起了枪。主人必定举起他的枪。
  于是,那只公羊被射杀了。
  骚动平息下来,群羊平静下来。群羊平静地看着那只叛乱的公羊被射杀了,在群羊的眼里,它是注定被射杀的,它们庆幸那不是自己,庆幸自己此时此刻还活着,活在熟悉的人——羊社会之中。而浸血的门槛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毕竟是后面的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
  是的,你们的处境非常不幸。或许仅仅是为了延缓更大的不幸,或许仅仅是害怕,你们选择了顺从,选择了与刽子手合作。阿伦特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在政治中,服从就等于支持。”你们是受害者,也是合作者,你们用冷眼旁观支持了屠夫的暴行。
  那只公羊被射杀了,反抗还是服从,结果都是一样的,它终究逃不脱被杀的宿命。但这只公羊也许比较天真,它不很懂得那世故的宿命。倒下去的那一瞬,它竟然看见:又一只公羊跃出羊群,又一只,又一只……栅栏一排一排倒塌,天地一环一环扩展,四面八方都是拼命奔逃的羊,全然无序的、四散奔逃的羊。尽管枪弹很凶,叛乱者一个接一个被射杀之间,一定有羊能逃出枪弹的射程,逃脱宿命。
  
  2003329
  (原载《作家》2003年第10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