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趋势

作者:孙国友 黄孙庆




  在我国,德育有着久远的历史,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却是近代以来的事。我国德育研究经历了1900-1919年“西学中用”孽变期,1919~1949年文化多元学步期,1949~1956年全面“苏化”时期,1956~1977年独立探索时期的开始,1977年以后迎来复苏和发展的曙光。据此,笔者认为,1977年是我国德育研究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以及“综合创新”文化观指导下的独立探索时期的肇始,至今30年。简要地回顾这段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三十年德育研究的历史进展
  
  “文革”结束后,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1981—1985年)正式设立了德育研究课题,中国德育研究重新焕发生机。这一期间,在综合创新思想指导下,中国德育界从对古代德育和西方德育批判继承开始,对中国特色德育理论进行探索,沿着以德育学科建设为重点的理论研究和以解决我国德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问题为重点的应用研究两条轨道发展,以下简述我国德育研究30年的进展情况。
  
  (一)德育研究学术团体与机构纷纷成立
  全国性的德育学术团体有: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全国中学德育研究会,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会。地方上的学术团体更多,至1995年,全国80%的省市成立有德育研究会,1/3的省教科所先后建立了德育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全国布设了德育研究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培养了德育原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人才,促进了德育研究和德育论学科建设的发展。研究机构从学前儿童到大学生、从学校社会到家庭、从传统到现代、从目标到途径、从形式到内容展开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实验和研究。一些重要成果被中央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纳,如国家教委1995年正式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就是教育科研“六五”“七五”规划课题的直接成果之一。更多的成果则在推进德育工作社会化、学校德育科学化和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译介成果显著
  20世纪70年代,随着“拨乱反正”的进行,我国德育界掀起了一股翻译、介绍和研究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热潮。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如马里延科的《德育过程原理》(1985)、戚万学的《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5)、袁桂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1997)、魏贤超主编的《20世纪国际德育理论名著文库》丛书(2003),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由杨绍纲和郭本禹主编的《德育教育心理学译丛》,等等。译介西方国家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对促进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了解近当代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基本流派。第二,了解当代国外道德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这些译介,一方面可以开阔我们的视界,了解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德育的缺陷,借鉴国外的优秀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推动我国德育实践改革。
  
  (三)德育学科理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世纪80年代初,高等师范院校在总结以往学校德育和教育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德育原理”课程。1983年开始,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协作编写,并于1985年出版建国后第一本《德育原理》教材。以后陆续出版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德育教材和专著,如欧阳教著的《德育原理》(1986)、胡守棻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鲁洁等主编的《德育新论》(1994)、班华主编的《现代德育论》(1996)、詹万生主编的《德育新论》(1996)、胡厚福著的《德育学原理》(1997)、黄向阳著的《德育原理》(2001)、檀传宝著的《德育原理》(2006),等等。此外,德育学科建设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主要有:①德育分支学科的研究,开展了诸如德育过程论、德育课程论、德育思想论、德育评价等涉及德育的功能、本质、目标、过程、课程、评价及社会化等方面的研究;②德育史方面的研究,对中国德育思想史、学科德育史、德育制度史、德育课程史、德育教材史等进行了研究。③跨学科研究,在德育学(论)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方面,开展了德育哲学、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文化学、德育评价学、德育美学、比较德育学等方面的研究。
  
  (四)德育应用性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德育课题自设立以来就十分重视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如对中小学德育模式、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德育网络建设、大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大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德育特点与规律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德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近来这方面关注的主要问题有:1德育目标定位的研究。1999年以来,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21世纪德育必须更加关注儿童道德主体的发展。2,德育内容选择的研究。依据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认为学校德育内容选择应当包括四个主要层次:①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②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③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④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的教育。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近年颁布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2002)、中学的思想品德(2003)、思想政治(2004)等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强化基本道德教育以及在德育内容生活化、对于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尊重等方面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德育组织实施过程的研究。学者对德育组织实施过程的以下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①关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②关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内化机制的研究;③关于受教育者德育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④有效德育的组织形式的研究;⑤德育的现代化研究;⑥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⑦德育实施的方法研究;⑧德育实施的环境研究;⑨德育实施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等等。4,德育评价的研究。涉及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德育效果的评价两方面。德育评价的研究还对这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5,其他德育问题研究。每年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都召开年会和研讨会,讨论当年的德育热点问题。
  
  (五)德育研究中心主题随情势发展而嬗变
  有学者以我国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1981-2005)所转载的德育论文及其引用著作文献为主要研究样本,认为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1-1988年是德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阶段;1989-1998年是德育理论研究的现代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