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趋势

作者:孙国友 黄孙庆

化阶段;1999-2005年是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性化阶段。笔者结合目前德育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把德育研究的中心主题嬗变分为四个阶段,即把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作为划分后两个阶段的依据。
  1,1981-1988:以“德育的科学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以实证科学的规范来约束教育学,从而严格确立教育学的科学地位,这是20世纪初最强的呼声。而拉伊和梅伊曼构建的“实验教育学”的科学体系,拉开了“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序幕。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和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德育科学化”成为可能。这体现于本阶段,就是德育过程率先成为德育理论研究的主题,德育研究致力于揭示德育现象、德育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致力于建构德育知识的逻辑体系。
  2,1989-1998:以“德育的现代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现代社会中经济体制的转变,向德育改革、德育现代化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果说,在以“德育的科学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科学”、“过程”构成了考察和思考德育现象或问题的主要理论范畴,那么,“功能”、“效果”则构成了这个阶段考察和思考德育现象或问题的新的理论范畴,学术界开始更多地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要求来思考德育现象或问题,重新认识德育地位、德育功能、德育价值,改革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课程、德育方法和形式,以至整个德育体制。
  3,1999-2001:以“德育的人性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世纪之交,德育理论研究有两个重要的趋向,一个是“回顾”,一个是“展望”。所谓“回顾”,是指盘点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德育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所谓“展望”,是指面对新世纪,教育或德育应该向何处去。有学者认为这阶段的德育研究一方面继续在科学化轨道上前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入性化的倾向,而且两者正在逐渐走向整合。H这一阶段德育研究的特点是:主体性德育思想成为德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同时关注德育人性化问题。
  4,2001年至今:以“德育的生活化”为中心课题的德育理论研究阶段。
  2001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德育课程在原有课程(包括思想品德课、社会课等)基础上作了改革,最主要的表现是德育的生活化,它主要针对以往德育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而提出来的。这一阶段德育研究的特点是:①批判性。有学者认为,知性德育就是知识德育、思维德育和知化的教育。这样造成的可能后果是德育越来越功利、屈服于政治压力、迷失于科学主义惯性和与生活严重疏离。和谐、丰富、完整的“人”被肢解,德育中的学生主体性被遮蔽,形成德育中“人”的空场。②生活性。近年来,哲学界对“生活世界”的研究不断深入,回归生活逐渐成为人们反思和改进德育的重要视角。③生命性。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思想状况极不稳定,而且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和情感压力,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和解决方式,于是便产生对自身生命的漠视、对他人生命的轻视、对异类生命的摧残等现象。面对这些不良现象,尊重生命的教育自然成为德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④实践性。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活动。因此,道德教育回归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对知性德育和“道德回归生活”观点的超越。
  
  (六)德育研究方法的积极探索
  德育研究必须以正确的方法论为指导,以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德育研究理所当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德育研究方法论理论体系的基石;但是,30年的德育研究也吸收了其他方法论的营养,如20世纪80年代系统科学方法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科学主义方法论与人文主义方法论就影响和促进我国德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当前我国德育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德育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一种是实证的、经验的、实验的范式,一般采用数据统计、数学模型或理论以及实验法等定量的分析方法;另一种是建构的、解释的、自然的范式,一般采用具体的、直接的、主观的体验研究和分析等质性的研究方法。现代人类学方法的应用、叙事研究的开展,使德育研究由单纯的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走向两种研究范式的结合,同时,不断探索和借鉴其他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
  
  二、我国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回顾德育研究30年并展望其未来,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在比较德育、德育学科建设、德育实践和德育研究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一)在比较德育研究方面,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比较和借鉴国外德育理论成果是我国德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但在中外比较德育研究方面必须重视如下问题。首先,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发达国家优秀的德育经验。在21世纪知识经济将给教育带来重大发展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跟踪研究各国新的德育改革、新的德育理论和新的德育经验,探究各国德育改革的缘由,了解各国德育的本质特征,预测德育发展的趋势。其次。要重视比较德育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只有认识了自己国情和德育的文化传统,才能以我为主,吸收一切有益于我们发展的理论,建立本土化的理论。要克服两种片面性:一种是盲目照搬,不加评价、鉴别和本土化处理,洋话连篇,令人费解;另一种是盲目排外,认为国外的德育是以个人中心主义的,而我国是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因而认定外国的德育理论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德育理论只能是土生土长。再次,比较德育研究要处理好借鉴和依附的关系。一方面,必须对两者有清醒的认识。一般认为,依附,讲的是丧失自我意识,被动接受别人的理论;而借鉴讲的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自觉地学习国外德育理论。另一方面。采取“综合创新”的方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德育问题。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单纯的本土化,正确的态度是把中国卓越的德育遗产同西方德育有价值的贡献融为—体,进行一种创新的综合。
  
  (二)在德育学科建设方面,注重德育的元研究
  20世纪初,元理论研究思潮兴起,元理论是认识论的理论,这里的“元” 意指“在……之后”“超越”。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必须对现在的德育学科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以下理论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反思甚至重建。
  1,德育的认知问题。德育的认知问题涉及到“什么是德育”“德育的功能何在”等核心问题。不同的德育定义反映了不同的德育观,对德育实践也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