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小学美术“开放——审美”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作者:周信达




  一、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1.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论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受应试教育影响,教育崇尚精英的倾向仍然十分明显,导致语文、数学等主课学业成绩出色的学生备受教师的关注,而那些富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则长期被忽视。生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美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格等因素,让学生的人生有方向,生活有品味,成为有憧憬、有教养、有情趣的人。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主动构造知识。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具体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去获得知识。小学美术教学就是要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3.美术学习理论。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美术课程在小学各科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小学美术教育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使美术生活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兴趣盎然地掌握基本的美术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做到“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二、模式的界定
  
  所谓“开放——审美”教学模式是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以立体开放的资源为源泉,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提高艺术素养为目标,以兴趣为基础,以审美为主线,以情意为纽带,以创造为核心,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欣赏美、体验美、探究美、创造美,将教学活动变成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开放——审美”教学模式的“开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学习目标的开放。在美术教学中不以技法的掌握为惟一的学习目标,体现学习目标的多元化。(2)教学内容的开放。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科的整合、资源的挖掘和知识的贯通。(3)教学方式的开放。在美术教学中把多种美术活动形式和多媒体引入课堂,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4)教学时空的开放。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使教学的时空不受课堂限制,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5)学习器官的开放。在这里,笔者有必要引用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活动空间和时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解放”学生的学习器官,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索。(6)教学评价的开放。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成长中的需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开放——审美”教学模式的“审美”是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穿“审美”这一条主线,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美术的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学生的审美潜能,激发学生的创美意识。”斯托洛伟奇也说:“艺术的任何一种特殊的功能意义必定以艺术的审美本质为中介,在这种涵义上它是审美的功能意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审美”中唤起情感与共鸣,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净化、心灵的塑造、精冲的升华。
  “开放——审美”教学模式从教和学两方面来研究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构与规律、方法与策略。通过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审美感知与审美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的提高。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涵养审美修养,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为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模式的实施策略
  
  “开放——审美”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整体上体现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全面性原则。模式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模式的实施分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境激趣。教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与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德可乐利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本环节的任务是创境激趣、唤起动机、启动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的激发策略可用激趣、启趣、诱趣、引趣、导趣、评趣等方式。通过教法的创新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使学生对美术学习能热情投入,做到乐于参与、乐于学习、乐于创新、乐于评价,获得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第二环节:开放审美。美术教学以审美为主线。本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审美,培养积极的审美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是优化美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条件。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发现者[1]。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主动地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贮存和应用的过程,而且是主动学习、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美术、审美评美,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实现,形成独立自主的审美个性。
  第三环节:体验理解。学生的体验理解和主体参与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罗杰斯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本环节的任务是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艺术、获得知识、变换迁移、促进理解,增强小学生的美感体验。体验理解的策略有教师活动——直观示范——分析讲解,师生活动——谈话释疑;生生活动——合作交流——角色表演;还有网络查询、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受和扩大美感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共鸣,也促使学生在体验理解中,思维从闭合转向开放。
  第四环节:讨论探究。讨论互动、探究新知、交流信息是讨论探究的主要形式。本环节的任务是通过形式多样、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学、互助、互促中,体现美术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地探究知识,从知识的灌输、积累,改变为对知识的探索、发现、重组和再创造,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心灵与经验相互作用中重组知识,学会质疑、发散思维,从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第五环节:激励创造。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