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小学美术“开放——审美”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作者:周信达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环节的任务是反馈评价、促进交流、外化创新、体验成功、激励创造。通过创意表现和实践练习,引导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创”,尝试运用创作的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发展性、激励性评价中,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潜能之门,让学生领略艺术作品的魅力,达到对认知,情感、技能、想像、创新意识的顿悟,从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附:个案举例
  笔者对人美版教材进行教学模式的实验,认为小学阶段的许多课题均可采用“开放——审美”教学模式,下面以人美版第二册《神气的大公鸡》一课为例进行表述,教学片段如下表:
  
  四、模式的评价
  
  模式的评价是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完善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模式的评价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当今德国的美术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对美术课的有意义的评定应该是对将来的美术课有指导意义而不是对过去的美术课的否定。如果对美术课的评定仅仅局限于对过去的美术课的评定,那就很有可能错过将来发展的可能性[2]。因此,模式的评价要关注是否有助于优化美术教学过程,是否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1.教学评价。以教师的在美术教学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其依据是四个学习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标准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加强形成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采用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创意。
  2.学习评价。学习评价侧重于学生“会学、乐学、能学”,通过美术作业的评价来掌握学生美术学习的状态,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予以关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评价指标。在内容上,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在形式上,可采用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班级总评等方式;在时间上,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或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在结果上,以记录为手段,以分析为重点,以反馈为方式,达到评价的多元化。
  总之,我们通过对小学美术“开放——审美”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践,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艺术视野得到开阔,“潜能基因”和“右脑潜能”得到开发,逐渐使学生形成作为一名“社会人”所必备的美术素养。在模式的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美启智、以美助德、以美健体、以美促劳,开发了潜能、完善了人格、促进了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笔者认为,怎样按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模式操作中加强学法研究,将有待于我们以后去探索与实践。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溪塘镇中心小学,浙江 宁波,315143)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5.
  [2]黄梅.德国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1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