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明]高濂


  简介:

  遵生八笺共十九卷:清修妙论笺二卷;四时调摄笺四卷;起居安乐笺二卷;延年却病笺二卷;饮撰服食笺三卷;燕闲清赏笺三卷;灵秘丹药笺二卷;尘外通举笺一卷。燕闲清赏笺三卷,据倪泰一、俞炽阳白话译本校。

【原文】

  《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明]高濂

  燕閑清賞箋  上卷

  高子曰:心無馳獵之勞,身無牽臂之役,避俗逃名,順時安處,世稱曰閑。而閑者匪徒尸居肉食,無所事事之謂。俾閑而博奕樗蒲,又豈君子之所貴哉?孰知閑可以養性,可以悅心,可以怡生安壽,斯得其閑矣。余嗜閑,雅好古,稽古之學,唐虞之訓;好古敏求,宣尼之教也。好之,稽之,敏以求之,若曲阜之舄,歧陽之鼓,藏劍淪鼎,兌戈和弓,制度法象,先王之精義存焉者也,豈直剔異搜奇,為耳目玩好寄哉?故余自閑日,遍考鐘鼎卣彝,書畫法帖,窯玉古玩,文房器具,纖細究心。更校古今鑒藻,是非辯正,悉為取裁。若耳目所及,真知確見,每事參訂補遺,似得慧眼觀法。他如焚香鼓琴,栽花種竹,靡不受正方家,考成老圃,備注條列,用助清歡。時乎坐陳鐘鼎,几列琴書,帖拓松窗之下,圖展蘭室之中,帘櫳香靄,欄檻花研,雖咽水餐雲,亦足以忘飢永日,冰玉吾齋,一洗人間氛垢矣。清心樂志,孰過於此?編成箋曰《燕閑清賞》。

  ●敘古鑒賞
  《洞天清錄》云:“人生世間,如白駒之過隙,而風雨憂愁,輒三之二,其間得閑者,才十之一耳。?知之而能享者,又百之一二。於百一之中,又多以聲色為樂,不知吾輩自有樂地。悅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聲。明窗凈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取古人妙跡圖畫,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商周。端硯湧岩泉,焦桐鳴佩玉,不知身居塵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
  《長慶集》云:“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琴一張,儒道佛書各數卷。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旁睨竹樹雲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吟然,不知其然而然。”
  《澄懷集》云:“江南李建勛,嘗蓄一玉磬尺餘,以沉香節按柄扣之,聲極清越。客有談及猥俗之語者,則起擊玉磬數聲,曰:‘聊代清耳。’一竹軒,榜曰:‘四友’。以琴為嶧陽友,磬為泗濱友,《南華經》為心友,湘竹為夢友。”
  周公謹邀趙子固,各攜所藏書畫,放舟湖上,相與評賞。飲酣,子固脫帽,以酒晞髮,箕踞歌《離騷》,旁若無人。薄暮入西泠,掠孤山,艤舟茂樹間,指林麓最幽處,瞪目絕叫,曰:“此洪谷子、董北苑得意筆也。”鄰舟驚嘆,以為真謫仙人。其鑒賞如此。
  太宗酷好書法,有大王真跡三千六百紙,率以一丈二尺為一軸,寶惜者,獨《蘭亭》為最,置於坐右,朝夕觀賞。偶一日,附耳語高宗曰:“吾千秋萬歲後,與吾《蘭亭》將去也。”及奉諱,用玉匣貯之,藏於昭陵。
  陶貞白隱貝都山,嘗寶蓄二刀,一曰善勝,一曰寶勝,往往飛去。人望之,如二條青蛇。
  唐李德裕,嘗有一老叟引五六輩舁巨桑請謁,出見,叟曰:“此木某寶之三世矣,某年耄,感公之德,聞公好奇異,是以獻耳。木中有奇寶,須得洛匠斫之。”後解為二琵琶,槽內生白鴿二,羽翼嘴足,巨細畢備。解釋厚薄不中,一面鴿失一翼。全者已進,其一今在民間。
  李衛公寶一方竹杖,來自大宛國,堅實而正方,節眼須牙,四面對出。因贈甘露寺僧,重其道行。一日,再過浙右,間僧曰:“竹杖無恙否?”僧曰:“已規圓而漆之矣。”公嗟惋彌日。
  偽蜀詞人文谷詣劉光祚,劉方約二道士看桃核杯。二道士至,取杯出視之,闊尺餘,文采燦然,真蟠桃核也。劉曰:“余少年游華岳,逢一道士贈者,寶之有年矣。”座上二道上,一出白石圓子,上有文采,如二童子引仙人,眉髮悉備,云為麻姑洞中得之。一出石,闊一寸,長二寸五分,上隱蟠龍,鱗角爪鬣俱全,云為巫峽中得之。文谷喜曰:“何幸一日盡睹二奇物。”
  隋僕射蘇威,有鏡精好,日月蝕幾分,鏡亦如之。威以左右所污,不以為意。他日,月蝕其半,其鏡亦半昏,始寶藏之。後櫃中有聲如雷,尋之,乃鏡聲也。
  隋末,廣州好事僧有三寶:一曰《右軍蘭亭》,二曰神龜,以銅為之,腹受一升,以水貯之,四足能行,隨在去之。三曰如意,以鐵為文,光明洞徹,色如水晶。
  歐陽率更出見古碑,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步,後下馬佇立,疲則布毯坐觀,因宿其旁,三日而後去。
  閻立本至荊州,視張僧繇舊跡,曰:“定虛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無虛士。”坐臥觀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
  曹公作欹床,臥以視書。六朝人作隱囊,柔軟可倚。備此為賞識之具。
  《滄浪集》云:“耳目清曠,不設機關以待人,心安閑而體舒放。三商而眠,高舂而起,靜院明窗之下,羅列圖史琴尊自娛。家有園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魚鳥留連,不覺日暮。”
  趙子固,宋諸王孫,家藏圖書鐘鼎寶玩甚富,亦善繪事。後得五字不損本《蘭亭》於霅州,喜甚,乘夜回嘉興。棹至升山,大風覆舟,子固立淺處,手持《蘭亭》,示人曰:“帖已在此,餘不足以介意。”因題卷尾曰:“性命可輕,至寶是寶。”
  米元章少負英聲,以恩補校書郎,遷太學博士。東坡云:“清雅拔俗之文,超邁入神之學,何時見之,以洗瘴毒?兒子得《寶月賦》,琅然一誦,老夫臥聽未畢,蹶然而起,恨二十年相從,知元章不盡。此賦當過古人,不論今世也。”後愛京口溪山之勝,遂定居焉。作庵城東,自號海岳。喜蓄書畫古玩,尤為黃太史所重。平生好石,見有瑰奇秀溜者,則取袍笏拜之,呼為石丈云。

  ●敘古寶玩諸品
  《十洲記》:“周穆王時,西域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切玉如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冥夕出杯於中庭,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滿杯中矣。汁甘而香美,斯實靈人之器。”
  周靈王起昆陽台,渠胥國來獻玉駱駝,高五尺。琥珀鳳凰,高六尺。火齊鏡,高三尺,暗中視物如晝,向鏡則見影應聲。
  西域折股國,能為飛車,從風遠行。記裏有鼓,車上木人執槌,行一里擊鼓一槌。
  戰國時,有人盜王子喬墓,惟一劍存。欲取,劍作龍吟,俄飛上天。
  吳王得越三劍:一曰魚腸,二曰盤郢,三曰湛盧。方丈山有龍場,龍鬥於此,膏血如流水,色黑,著地堅凝如漆,有紫光,用作寶器。
  越王得昆吾之金,鑄八劍:一名掩日,指日日昏。金,陰物也,陰勝陽滅故耳。二名斷水,畫水開而不合。三名轉魄,指月則蟾兔為之側轉。四名懸翦,飛鳥游蟲,觸刃如截。五名驚鯢,以之泛海,鯨鯢遠遁。六名滅魂,挾之夜游,魑魅潛跡。七名卻邪,用止妖祟。八名真剛,以之切玉,如削土木。以應八方之氣。
  漢時,西國獻吉光裘,入水數日不濡,入火不焦。
  漢武時,西毒國獻連環羈,以白玉製之,瑪瑙石為勒,白琉璃為鞍,置暗室中,其光如晝。
  漢武桂宮有四寶:七寶床,雜寶案,雜寶屏,雜寶帳,謂之四寶宮。
  西渠王獻玉箱、瑤杖各一件,後殉武帝。
  元稹秋夕登黃鶴樓,遙見江湄有光若星,因得漁人釣鯉,剖之得二小鏡,大如錢。二面相合,背有雙龍隱起,鱗甲悉具。元薨,鏡亦亡去。
  令狐綯有鐵筒,徑不及寸,長四寸。內取出一小卷,日中視之,乃九《經》并足,其紙即蠟蒲團,其文精妙莫述。又傾其中,有輕綃一匹,長四丈,稱之才及半兩,似非人世所造。
  貞陽觀有天降爐,自天而下,高三尺。下一盤,盤內出蓮花一枝,十二葉,每葉隱出十二屬。蓋上有一仙人,戴遠游冠,披紫霞衣,儀容端美,左手支頤,右手垂膝,坐一小石。石上有花竹流水松檜之狀,雕刻奇古,非人所能,且多神異。南平王取去復歸,名曰瑞爐。
  處士皇甫玄有一避塵針,以巾插針,可令一身無塵。針金色。試之者帶巾針躍馬塵中,人馬無染一點。
  刺史沈攸之,?中群馬驚嘶,令人伺之,見一白駒,以綠繩繫腹,直從外入,復去,直入內閣。檢內人,惟愛妾馮月華臂上一玉馬,以綠絲穿之,置枕邊,夜去曉還。試看之,足有泥污。
  邴浪於九田山見赤雞,鳴如笙竽。射之,入石縫中。鑿石,得一赤玉鳥。
  唐玄宗有玉龍子,開元中旱,帝密投之龍池,俄而雲霧暴起,風雨驟作。
  天寶初,安思順進五色玉帶。
  李國輔有迎涼草,乾似苦竹,夏堂設之,風涼自至。有鳳首木,高一尺,而刻如鸞鳳,雖嚴冬之時,高堂大廈中,和喣如春。《十洲記》云:“二物皆火林國產也。”
  德宗幸興廢官,於復壁間得軟玉鞭,屈之則首尾相就,舒之則徑直如繩。
  陸大鈞從子妻夜寢,聞有啁啾鬥聲。既覺,枕下得二玉豬,大數寸,刻像妙甚。實之枕中,財貨日增。
  貞觀初,林邑獻火珠,狀如水晶。睿宗賜大安國寺水珠,如石,一片赤色,夜有微光。掘地一尺埋之,水溢可給千人。
  漢宮積草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條。
  吳孫權掘地得白玉如意,所執處刻龍虎紋,長二尺七寸。
  賀真如五寶八寶。五之一曰玄黃天符。形如笏,長八寸,闊三寸,上圓下方,有孔,黃玉也,避人間兵疫邪厲。二曰玉雞。羽毛悉備。王者以孝治天下則現。三曰谷璧。白玉為之,徑五寸,其文粟粒。王者得之,五穀豐稔。四曰王母玉環。二枚,亦白玉也,徑六寸,好倍於常。五寶空中照光皆射日,不知所極。八寶之一曰如意寶珠。大如雞卵,明如滿月。二曰紅靺鞨。大如巨粟,爛若朱櫻,視之則碎,觸之則堅。三曰琅玕,其形如環,四分缺一。四曰玉印。大如半手,其文如鹿陷印中,著物形現。五曰採桑鉤。二枚,長五六寸,其細如箸,若金銀銅製。六曰雷公石。二枚,斧形,長四寸,如青玉。八寶置之日中,白氣燭天,暗室光明如月。
  魏河間王有赤玉卮,水晶缽,瑪瑙碗。
  新羅國獻萬佛山,雕沉檀珠玉以為之,其大者盈寸,小者幾分。其佛首有如米如菽者,眉目口耳螺髻毫相悉具。辮金玉水精為幡蓋流蘇,庵植薝蔔羅等樹,以百寶為樓閣殿台。其狀雖微,形勢飛動。前有行道僧數千,下有紫金鐘三寸,蒲牢銜之。擊鐘則行道僧禮拜至地,其中隱隱有聲,蓋鐘響處是關捩也。雖以萬佛名山,其數不可勝計。
  海外貢重明枕,長一尺二寸,高六寸,潔白類水晶。中有樓台形,有十道士,持香執簡,循環無已。
  劉耀夜居,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使小臣謁趙皇帝。”獻劍二口,置拜而去。以燭照之,劍長二尺,光澤異常,背有銘曰:“神劍服御除眾毒。”耀服之,隨變五色。
  范椎奴牧牛,澗中獲二鯉,化成鐵,用以為刀。對大石嶂祝曰:“鯉魚變化,冶成雙刀,石嶂破者,為有神靈。”砍之,石裂。
  秦嘉有盤龍鏡、韓壽香,名為避惡生香。
  劉表有酒器三:曰伯雅, 【 容七升。】 仲雅, 【 容六升。】 季雅。 【 容五升。雅,酒器也。】
  李適之有酒器九品:蓬萊盞、海川螺、舞仙杯、匏子卮、幔卷荷、金蕉葉、玉蟾兒、醉劉伶、東溟漾。蓬萊盞上有三山,注酒以山沒為限。舞仙杯有關捩,酒滿則仙人起舞,瑞香球子浮出杯外。
  仙家有三寶:有碧瑤杯、紅蕤枕、紫玉函。
  劉守章贈洪崖先生揚雄鐵硯、四皓鹿角枕。卞敬家有無患枕。
  舜作五明扇。石虎作莫難扇,又有象牙桃枝扇,子建九華扇。張融有道士贈以白羽麈尾扇。夏昶作雪香扇。
  漢有翠羽扇、雲母扇、孔雀扇、九華扇、五明扇、回風扇。
  陶貞白有雀尾爐。唐內庫有七寶硯爐,至冬寒硯凍,放上即化,不用火炭。
  咸通,開昌公主下嫁,有金菱銀栗、 【 內藏珍物。】 連珠帳、卻寒帘、犀絲簟牙席、蠲忿犀如意、白玉九鸞釵、辟邪香。韋侍御贈杜甫內人夜飛蟬。
  武帝賜於闐青錢硯,遼西麟角筆,南越側理紙。唐賜宰相張文蔚龍鱗月硯、寶相枝。 【 筆也。】
  開元初,罽賓國貢上清珠,光照一室,內有仙人玉女搖動,水旱兵革之災,虔視無不克驗。
  廉郊池上彈琴,荷池中躍跳方鐵一片,有知音擊之,名蕤賓鐵也。
  安祿山獻明皇有玉魚鳧雁。
  楊貴妃製綠玉磬。佛樓國有青玉缽盂,受三斗許,厚可二分。咸陽宮有青玉燈檠,高七尺。孫文台有青玉鞍。魏王得一石,胡人識為寶母。真臘國獻萬年蛤,夜光如月,積雪不化。偶得金牛。祥符中鑄金龜,賜近臣。穆王至昆侖,有銀燭。稽昌蓄採星盆,夏月漬果倍冷。蒲澤國獻蔽日帘,可以卻暑。寶玩中有琉璃瓶、珊瑚瑰、女珊瑚、青螺卮、五色文玉環、金博山爐、琥珀枕、瑪瑙彄、雲母屏、九龍台燈、百枝燈、藍田磬、照夜璣、瑣子帳、紫玉笛,皆漢唐奇貨。
  司空圖隱中條,以松枝為筆,曰幽人筆。
  房次律弟子金圖,十二歲時,手持水玉數珠,光潔照人。
  唐彥猷作紅絲硯,自號為天下第一。
  郭從義掘地,得綠玉四方小杵臼,四角,有胡人坐頂,旁有篆文:“仙台秘府小中臼。”元自誠有抵鵲盆,色類?,夏月浸果,果水皆寒,冬月不凍。郭江洲有占景盤,以銅為之,上出細管,插花,可留十餘日不敗。孫總監千金市綠玉一塊,嵯峨如山,命工治之,作博山爐,頂上暗出香煙,名不二山。白樂天詩云:“銀花不落從君勸。” 【 不落,酒器。】 ,乃曹奴人獻天子於洋水之物。又有銀?金狗之類,皆古賂夷人之物。若小銅豬狗牛羊等十二肖形,亦墓中物也。?有水晶不落。漢隱帝有小摩尼數珠。馮夫人有葡萄鏡。杜光庭有驕龍杖,紅如猩血,重若玉石,似非竹木,傳為仙人所遺。葛溪鐵工製剪,鑿字曰二儀刀,交股屈環,遇物如風。又有地中掘得金鹿銀
  《西湖志》云:“高宗幸張俊,其所進御物,有獅蠻樂仙帶、池面玉帶、玉鶻兔帶、玉璧環、玉素盅子、玉花高腳盅子、玉枝梗瓜、玉瓜杯、玉東西杯、玉香鼎、玉盆、玉古劍(王彘)二十七件,玉犀牛合、白玻璃元盤、玻璃花瓶、玻璃枕、瑪瑙物二十件,龍文鼎、商彝、高足彝、商父彝、周盤、周敦、周舉罍、獸耳周罍、汝窯酒瓶二對,有御寶畫曹霸《五花驄》,馮瑾《霽煙長景》,易元吉寫生《花》,黃居寶《竹雀》,吳道子《天王》,張萱《叢竹》,邊鸞《萱草山鷓》,黃荃《鷓鴣萱草》,宗婦曹氏《蓼岸》,杜庭睦《明皇斫膾圖》。有趙昌《躑躅鵪鶉》,梅竹思《躑躅母雞》,杜霄《撲蝶》,巨然《嵐鎖翠峰》,徐熙《牡丹》,易元吉寫生《枇杷》,董源《夏山早行》,李煜《林泉渡水人物》,荊浩《山水》,吳元俞《紫氣星》,皆珍品也。”
  歐陽通善飾文房,其命藏硯石室曰紫方館,貝光曰發光地菩薩,研滴曰金小相,鎮紙曰小連城千鈞史,界尺曰由准氏,筆曰畦宗郎君,槽曰半身龍,裁刀曰治書奴。
  寶晉齋有天成硯山、玉蟾蜍,皆希世奇珍。
  古有神物,如禹鼎知興廢。《瑞應圖》寶鼎,不爨自沸,不炊自熱,不汲自滿,不舉自藏。吳明國貢常燃鼎。虢州鐵鑊,大數圍。丁諼作九層博山爐,上鑄禽獸自動。勃海貢瑪瑙櫃,長三尺。南昌國貢大玳瑁盆,容十斛。又貢紫磁盆,可容五斗,舉之輕若鴻毛。中朝有銅澡盆,夜有人扣,與長樂鐘聲相應。漢武帝賜櫻桃以赤瑛盤,與桃一色。周益公有鶴飛盞,注酒則鶴飛,乾則就滅。唐青玉枕,冬暖夏涼,醉者睡之即醒,夢者游仙。孫太醫玉羅漢屏,種種飛動。漢宣帝有玉八角升,西夷之貢,水澆無暑,火逼無寒。唐有十二時盤,用之隨時轉換物象,子鼠換丑牛之類。天帝流光爵,置之日中,則光氣燭天。南海有蝦頭杯,陳思王有鵲尾杓,欲勸者呼之,即指其人。王肅造銅鼠丸,晝夜自轉。南中有風狸杖,用指禽獸自斃,取食隨指如意。含誆縣東岸有聖鼓杖,舟中有之,波浪不敢沖激。徐鳳縮節杖,如筆管,二十年每年生一節,後每年減一節。郭休有夜明杖,朱色,夜杖有光。柳真齡寶一鐵拄杖,宛轉天成,行則微響。明皇有虹蜺屏,賜貴妃,上刻美人,夜能下屏歌舞。馬弋山有紫茭席,冬溫夏涼。秦始皇驅山鐸,擊之,聲如霹靂。內庫有青酒杯,紋亂如絲,其薄如紙,以酒注,溫然有暖氣,少如沸湯,名自暖杯。龜茲國進一枕如瑪瑙,枕之則十洲三島、四海五湖盡入夢中,名游仙枕。虢國夫人有夜明枕,光照一室,無事燈燭。田父得照室玉,王莽有滅癜玉,取玉錘碎,塗癜即滅。唐順宗時,西域進龍虎玉,一方為虎,置之山岩,百獸懾伏;一圓為龍,置之水中,浪卷虹蜺。扶餘國有火玉,色赤,可以燃鼎。堯時於河洛中得方尺玉板,上圖天地之形,得金璧之瑞,文字記造化之始。禹游龍門,神授玉簡,游東海,得碧色玉圭,楚州獻玉印。伯顏至於闐國,鑿井得玉佛,高四尺,照之,筋骨脈絡俱見。魏武后有玉缽,相盛,轉而不脫,為西域鬼作。唐肅宗賜李輔國香玉避邪,形高一尺五寸,奇巧無比,香聞數里,入衣經年不滅。唐度宗朝有十二玉棋子,以按十二時字,置水中,逐時浮出不爽。蘇威有應日鏡,日蝕幾分,則鏡面昏處如之。唐有瑞英帘,人在帘內影之,則遍身有光,艷異奪目。韓王元嘉有銅鶴樽,酒滿其腹則正立,酒淺則傾覆。長安殿角上有銅雀,能鳴。沈傳師得玉馬,能嘶。楊光欣有玉龍,腹中貯水,口瀉有笙簧聲。楚漁得禹支祁鎖。唐翰林院有索鈴,河北用兵,鈴動索鈴自鳴。周世宗應氣瓦,二十四片,應氣敲之,竇儀辨之不訛。長陵有銅駝,生毛,毛上生花。郫縣有銅馬,能嘶。長州倅廳有銅龜,背上應時現文。李子長造木囚,置葦上,理囚獄,不差則木囚伏,否則木囚奮起。周穆王有火齊鏡。靈王時有月鏡,其白如月。漢高有表裏鏡,可見五內。舞溪石窟有方鏡,始皇號為照骨鏡。荀諷有鐵鏡。隋王度有照疾鏡,疫病照之即癒。張敵得一鏡,照之,終身無病,名無疾鏡。黃巢三方鏡,能見三方。唐秦淮鏡,照人五臟。天寶時有水心鏡,七歲大旱,鏡中龍口吐煙即雨。唐有夷則鏡,得之井中。燧銅鏡,向日則火生,以艾就之則燃。任中宣有飛精鏡,後為神人持去。王宗壽有鐵鏡,不明,一曰發光,因見市一青衣小兒欣然來回,曰:“鐵鏡神物,當還。”竟持去。王幼臨造方丈鏡,照見人馬。有百里鏡,可照百里,即獻呂蒙正鏡也。秦寧縣耕夫得鏡,照之,病熱者心骨生寒,故名生寒鏡。世有透光鏡,以鏡承日光,則鏡銘二十字,壁上了了分明。知來鏡,照之,則見前途吉凶。譙毫有鏡,以手循之,中心錚然有聲,名曰響鏡。史良姊有寶鏡,能見妖魅。有道士持魘魅鏡,狐狸草木為祟,照之即見本形。如劍,若顓頊騰空劍,指兵則勝,匣中常鳴。楚王太阿劍,一揮則三軍流血。漢高祖赤霄劍。後主有鎮山劍。宋青春有青龍劍。唐德宗有火精劍,夜有光明。朱善存家有芝煙劍,太平則芝生。胡識破山劍。錢塘聞人紹有靈寶劍。
  以上種種,皆宇宙間神奇秘寶,終為造化收拾,安得流落塵世?雖曰兵火變遷,恐亦於此無恙。古云玩物喪志,此非喪志物也,用錄以廣聞見。
  圖畫神異,若漢劉褒《北風圖》,見者皆寒。《雲漢圖》,見者皆熱。王善畫《六馬滾塵圖》,後竟失去。唐有《龍水圖》,將練為服,釜中二龍飛去。周益公畫《岳州圖》,譙樓時時換牌。趙顏得畫女障,能下障與顏為妻生子。韋叔文畫馬,未色,岳神索之,改名而第。趙澮畫《兒啼圖》,僧夜聞兒哭,詰澮,以筆作乳,點入兒口,遂止。馮紹正畫龍未終,見白氣就廡檐出,入池中,雷雨大作。廉廣畫《二鬼兵圖》,一夕風雨,鬼兵交戰。張僧繇畫佛,夜間發光。信州畫羅漢,能飛動。王元俊畫扇壁上,客至,遂攜去。曹不興畫屏,污墨點,即添作蠅,孫權視為真蠅,用手拂去。鎮江興國寺,苦鴿宿糞污佛,張僧繇於兩壁畫鷹鷂,鴿再勿入。雲光寺有《七鴿圖》於西壁未完,其一云為飛去。長興成山寺,壁畫猿鶴,長能飛走。顧光寶畫獅絕瘧,獅口有血淋漓。何尊師畫貓,則鼠潛避。石恪畫飛鼠,張之,則鼠不入室。楊子華畫馬,夜有蹄嚙嘶聲。韓幹畫馬,神人來索。唐吳道子惡僧,畫驢壁間,一夜,僧房家具踏破無留。吳畫《五龍圖》,天欲大雨,即生煙霧。張藻一手雙筆,畫二木枝,一枯一榮。賈秋壑遇一道人畫蓮,風來則蓮葉搖動。此皆神妙莫測,不可曉也。要皆古人元氣所鍾,以俟造化。

  ●論古銅色
  高子曰:曹明仲《格古論》云:“銅器入土千年者,色純青,如翠;入水千年者,則色綠如瓜皮,皆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潤。”此舉大概,未盡然也。若三代之物,迄今何止千年,豈盡瑩潤而青綠各純者也?若云入土則青,入水則綠,其水銀色并褐色黑漆古者,此又埋於何地者也?凡三代之器,入土年遠,近山岡者多青,山氣濕,蒸鬱而成青;近河源者多綠,水氣鹵,浸潤而成綠。余見一物,乃三代款識,半身水浸,年遠,水痕涸溢數層,此為入水無疑,而色乃純青。其著水潭底方寸,少黃綠色,則水土之說,豈盡然哉?余思鑄時,銅質清瑩不雜者,多發青;質之渾雜者,多發綠。譬之白金,成色足者,作器純白,久乃發黑;不足色者,久則發紅發綠。此論質不論製,理可推矣。他如古墓中近尸者,作水銀色,然水銀色亦分二種,有銀色,有鉛色,惟鏡居多。古者尸以水銀為殮,彼世死者以鏡相遺,殮者即以鏡殉,取照幽冥之義。故銅質清瑩者,先得水銀沾染,年久入骨,滿背成銀,千古亮白,謂之銀背。其有先受血水穢污,始受水銀浸入,其銅質原雜,則色如鉛,年遠色滯,謂之鉛背。其有半水銀,半青綠,朱砂堆者,先受血肉穢腐其半,日久釀成青綠,其半凈者,乃染水銀。故一鏡之背,二色間雜也。今之鏡,以銀背為上,鉛背次之,青綠又次之。又若鉛背埋土年遠,遂變純黑,謂之黑漆背。此價又高,而此色甚易為假。至有古銅鼎鼐尊彝,亦有水銀色者,何也?此在墓中得水銀散漫之氣,沾染而成,故惟一角,一耳,一旁有之。或地近生水銀處,亦成此色。所以鼎彝無全身水銀色者,而鐘磬則萬無一二也。上古銅器,以質厚為佳,年既久遠,土銹侵骨,質已鬆脆,厚者尚有受用,薄者若少擊搏,不破即裂。又如無青綠而純紫褐色者,曹明仲以為人間流傳之色,非也。三代之物,因入土沉埋,後人方得集以傳世。若云三代流傳到今,方有此色,何能在世數千年不為兵燹銷爍,破損沉淪者耶?此等器皿,出自高阜古冢,磚宮石室,燥地秘藏,又無水土侵剝,又無尸氣染惹,列之石案間,惟地氣蒸潤,且原製精美光瑩,變為褐色,純一不雜。故鼎彝居多,而小物并秦漢物,褐色絕少。近見褐色上有青綠點子,乃出土之後,人以鹹酸之味侵染乃爾,非透骨綠色。故褐色上有云頭片,芝麻點,朱砂斑,并綠翠雨雪點者,此為傳世物也。非傳世上三五千年,始成褐色。故古銅以褐色為上,水銀黑漆鼎彝為次,青綠者又次之也。若得淳青綠,一色不雜,瑩若水磨,光彩射目者,又在褐色之上。宣廟喜仿褐色,故宣銅此色為多。凡銅器出自三代,不惟青綠瑩潤,其質,其製,其花紋款識,非後人可能彷彿,自不容偽。若明仲云必三代之物,方有朱砂斑,此大誤矣。宋元之物,亦有大片朱斑,若魚子者更多,蓋受人血氣侵染,便成朱斑。亦有二三層堆疊者,刀刮摩擦不可泯也,豈盡三代物哉?不可不考。

  ●論新舊銅器辨正
  三代之器,鐘鼎居多,且大容升斗。雖有商質周文之說,然質者未嘗不文,文者未嘗不質。其質者,制度尚象,款識規模,鑄法工巧,何文如之?其文者,雕篆雖細,文理不繁,瑱嵌雖工,而矩度渾厚,質亦在也。夏嵌用金銀細嵌雲雷紋,片用玉與碧瑱剜嵌,美甚。曹云商無嵌法,非也。商亦有之,惟多金銀片,而少雲雷絲嵌細法。今之巧匠,偽造夏商瑱嵌者,以金銀之色,古今所同,可以偽為。而玉與碧瑱碾法、土銹似不容假。近乃搜索古冢遺棄環、佩、充珥、瑱、珈、琫、珌等物,裁為方圓規制,以嵌彝鼎,今人眼生。雖識者,必曰:“此古琢玉石,豈非三代物哉?”每得高值。孰知古嵌一物,周身無一處完整,非剝落即為青綠銹結遮掩,或隱或露之妙,古雅出自天然。若今嵌,必鑿完全片段,或嵌或遺,狀土剝落,方以法蠟遮飾,何待目力?人可手辨。唐天寶時,有局鑄花紋,細密可愛,全尚華藻,於三代之制,或改為錦地,或改夔龍為螭,或改雷紋為方勝,或易篆款為隸書、真書,於上古淳樸之意大左。更恨質薄,取便一時,無意千古。近有青綠朱砂堆積瓶壺器皿,內有水銹爛孔,或鋤擊篾裂,後人收拾,以藥補綴,持誘市值。此皆唐時局鑄物也,原非偽造。古鑄,工匠精細,撥蠟清楚,紋內地子光滑,即轉角方圓深竅,有如刀錘雕刻,花地爽朗,周身如一,并無砂眼欠缺、分地不勻之病。夫款為制度規式,識為紀功銘篆,故三代鐘鼎陰識字,有百十之多。即薛尚功刻鐘鼎篆二十卷,其篆文可考。若漢唐以下,即陽識矣,而銘亦不古。間有陰識,亦非鐘鼎古文篆法。蓋陽識刻印印蠟,為之甚易,陰識以蠟剔起字畫,翻砂成陰,為之甚難,少有不到,字畫泯滅,其精神摩弄,後迥不及。故秦漢之物不及三代,唐宋之物不及秦漢也。然秦漢不及三代,唐宋不及秦漢者,非人力不到,而質料不精。但秦漢之匠拙,而不善模三代之精工,唐宋之匠巧,而欲變三代之程式,所謂世代不及,傷拙傷巧故也。孰知愈巧愈拙,愈工愈失,敦樸古雅,三代之不可及也。反謂己能勝之,改式改紋,務尚形似,所謂醜婦效顰,愈逞醜態耳。近有真正民間之器,無功可紀,原無識文,今以刀刻鐘鼎相似篆文,磨熟刀痕,加以藥飾,反失真趣,賞鑒家入手即洞識矣,可弄愚者。我朝宣廟銅器,甚有精者,制度亦雅,摩弄極工。然多小物,如百折彝爐、乳爐,雨雪點金片貼鑄戟耳彝爐,石榴足者,更佳。赤金霞片小元鼎爐,象頭鬲爐,五供養細腰橐盤,鏒金雙螭箸,架香合匙瓶,蟠螭鎮紙種種,精甚。大如鼎爐、角端獸爐、方耳壺、商從尊,精美可愛,模式古雅,惜不多見。其底識文,用扁方印子,陽鑄大明宣德年制,真書字畫完整,印地光滑,蠟色可愛。他如判官耳雞腿腳扁爐,翻環六棱面鑄鏒金番字花瓶,四方直腳爐,翻環元瓶,蓋鑿錢文漏空桶爐,皆下品也。宣鑄多用蠟茶、鏒金二色。蠟茶以水銀浸擦入肉薰洗為之。鏒金以金鑠為泥,數四塗抹,火炙成赤,所費不貲,豈民間可能彷彿?但宣銅花紋者甚少。余在京師,僅見一二商鼎式者,腰花甚佳。後此,景泰、成化年間亦有此色。彝爐用兩獅頭為耳,復用赤金厚片作云鳥形貼鑄,其底識無印文,惟用藥燒景泰年制等字,隱隱在內。初玩不辨,較之宣廟,迥不及矣。

  ●論新鑄偽造
  近日山東、陝西、河南、金陵等處,偽造鼎彝壺觚尊瓶之類,式皆法古,分寸不遺,而花紋款識,悉從古器上翻砂,亦不甚差,但以古器相形,則迥然別矣。雖云摩弄取滑,而入手自粗;雖妝點美觀,而氣質自惡。其偽製法;鑄出,剔摩光凈,或以刀刻紋理缺處,方用井花水調泥礬浸一伏時,取起烘熱,再浸再烘,三度為止,名作腳色。候乾,以(石囪)砂、膽礬、寒水石、硼砂、金絲礬各為末,以青鹽水化凈,筆蘸刷三兩度,候一二日洗去,乾又洗之。全在調停顏色、水洗功夫,須三五度方定。次掘一地坑,以炭火燒紅令遍,將釅醋潑下坑中,放銅器入內,仍以醋糟罨之,加土覆實,窯藏三日取看,即生各色古斑,用蠟擦之。要色深者,用竹葉燒煙薰之。其點綴顏色,有寒溫二法,均用明乳香,令人口嚼澀味去盡,方配白蠟熔和。其色青,以石青投入蠟內。綠用四支綠,紅用朱砂。溫用蠟多,寒則乳蠟相半。以此調成,作點綴凸起顏色。其堆疊用鹵銹針砂,其水銀色以水銀砂錫塗抹鼎彝邊角上,以法蠟顏色罩蓋,隱露些少,以愚隸家。用手揩摩,則香腥觸鼻,洗不可脫。或做成入鹵鹹地內埋藏一二年者,似有古意。又若三代秦漢時物,或落一足,或墮一耳,或傷器體一孔一缺者,此非偽造。近能作冷沖,熱沖,冷焊,軟銅沖法,古色不變。惟熱沖者色較他處少黑。若用鉛補并冷焊者,悉以法蠟填飾器內,以山黃泥調稠遮掩,作出土狀態。此實古器,惟少周全,較之偽物遠甚。又等屑?舊器破敗者,件件皆古,惟做手乃新,謂之改鍬。余在京師,見有二物,一子父鼎,小而可用,花紋制度,人莫不愛。其偽法,以古壺蓋作肚,屑?古墓碎器飛龍腳焊上,以舊鼎耳作耳,造成一爐,非真正物也。一方亞虎父鼎,內外水銀,無一痕紋片,初議價值百金,製在五寸,適用可玩,人爭售之。余玩再三,識其因古水銀方鏡破碎,截為方片,四面冷焊,屑?古爐耳腳,製成工巧,可謂精絕。余一識破,眾以為然,後竟不知何去。若此做手,技妙入神。元時杭城姜娘子、平江王吉二家鑄法,名擅當時。其撥蠟亦精,其煉銅亦凈,細巧錦地花紋,亦可入目。或作鏒金,或就本色,傳之迄今,色如蠟茶,亦為黑色,人多喜之。因其製務法古,式樣可觀。但花紋細小,方勝、龜紋、回紋居多。平江王家鑄法亦可,煉銅瑩凈,撥蠟精細,但制度不佳,遠不如姜。近日淮安鑄法古鎏金器皿,有小鼎爐,香鴨等物,做舊頗通,人不易識。入手膩滑,摩弄之功,亦非時日計也。外此有大香猊、香鶴銅人、燭台、香球、酒爐、投壺、百斤獸蓋香爐、花瓶、火盆等物,此可補古所無,亦為我朝鑄造名地。

  ●論宣銅倭銅爐瓶器皿
  古無銅小香爐,即《博古圖》,為帝王收藏,僅有一二遺式。後有小鼎爐、獸爐、博山爐,高二寸許者,不知漢唐人何用,想亦墓中物也。亦有中樣鼎爐,獸面腳桶爐,止可清供,不堪焚香手玩。近有潘銅打爐,名假倭爐。此匠幼為浙人,被虜入倭,性最巧滑,習倭之技,在彼十年。其鑿嵌金銀倭花樣式,的傳倭制。後以倭敗還省,在余家數年,打造如倭尺,內藏十件文具,折疊剪刀,古人未有。其銅合子、途利筒、彝爐、花瓶,無一不妙,此真倭物也。故其初出價高,煉銅鏒金,鑿嵌金銀,花巧精妙,與倭無二。若近日吳歙之制,較潘似勝,但制度花巧,與古人彝鼎之義,殊無取法。又如以黃銅去腥,假名鉤金,打造方圓鼎爐、彝爐,花紋以《博古圖》為式,外抹金葉。此等置之何地,惟可作神佛供也。初年,潘銅似不可得,有則寶之,後世必有好尚之者。外如倭人鑿銅細眼罩蓋薰爐,亦美。更有鏒金香盤,口面四旁坐以四獸,上用鑿花透空罩蓋,用燒印香,雅有幽致。又若酒銚、水罐、吸水小銅中丞、抹金銅提、盔鎧、腰刀、槍劍,五供養蓮花架,紫銅湯壺、小鈸、小塔、罐罩合,檳榔合、石灰罐、刮銹銅刡、海螺鼻銅鏡、銅鼓、供獻盤橐碟子、鑿花金錢、散花銀錢、鑿銀細花卷段、鑿金大小戒指,上嵌奇石,種種精妙,不能悉數。無地不有機巧,信哉!近日吳中偽造細腰小觚、敞口大觚、方圓大尊、花素短觶、雨雪金點戟耳彝爐、細嵌金銀碧瑱鼎爐、香奩、犧尊、團螭鎮紙、細嵌天鹿辟邪象罐、水銀青綠古鏡、二寸高小漢壺、方瓶、鏒金觀音彌勒,種種色樣,規式可觀,自多雅致。若出自徐守素者,精致無讓,價與古值相半。其質料之精,摩弄之密,功夫所到,繼以歲月,亦非常品忽忽成者。置之高齋,可足清賞。不得於古,具此亦可以想見上古風神,孰云不足取也?此與惡品非同日語者,鑒家當共賞之。

  ●論古銅器具取用
  上古銅物存於今日,聊以適用數者論之。鼎者,古之食器也,故有五鼎三鼎之供。今用為焚香具者,以今不用鼎供耳。然鼎之大小有兩用,大者陳於廳堂,小者置之齋室。方者以飛龍腳文王鼎為上賞。獸吞直腳亞虎父鼎,商召父鼎,周花足鼎,光素者如南宮鼎為次賞。若周象簠鼎,腹肚而膀腳肖雞腿,又如百乳鼎者,皆下品也。方之少者,有周王伯鼎,單從鼎,周豐鼎,又若方四五寸許,青綠或鏒金小方鼎,式法文王王伯鼎製者,可宜書室薰燎,皆唐之局鑄、元姜娘子鑄也。紋片精美,制度可觀。其圓鼎三獸面者,如商父乙鼎、父己鼎、父癸鼎、若癸鼎。圓腹者,若商子鼎、秉仲鼎、象形饕餮鼎、立戈季妘鼎。光素者,如商魚鼎、周益鼎、素腹鼎。口下微束者,若商乙毛鼎、蟬紋鼎、父甲鼎、公非鼎。敞口者,如飛龍腳子父鼎。皆可入上賞。圓之小者,如周大叔鼎、垂花鼎、周?鼎、唐三螭鼎,俱堪入清供,但式少大雅耳。他如瓜腹雞腿方耳環耳敞口鼎爐,俱不堪玩,為下品也。彝爐式如周(鬳)彝、父辛彝、商虎首彝、百折彝,方者如己酉彝,奇者如百乳彝,皆堪為堂上焚具。他如彝、敦、鬲、爐等件,雖古不堪清供。如得商母乙鬲、周蔑敖鬲、饕餮鬲、周師望敦、兕敦、翼敦,亦可充堂中几筵之供。以上式載《博古圖》中,可以按圖索視。卮者,古酒器也。義取上窮而危,知節則無危矣,寓戒之之意。其制如盂,雙耳外乘,又如腰腹翼耳,俗云人面杯者是也。杯亦古酒器也,以牛首為制,加以籠絡,亦戒貪逸之意。《詩》云:“酌彼兕觥”, 【 以牛角為之。】 盤,季姜盂兩耳杯,製小,可作硯旁筆洗。鏡為人所必用,若秦陀、光背,質厚無紋,極有受用。次如銀背海獸,蒲桃荔枝,五岳圖形,十二生肖,寶花雲龍十二符,四靈三瑞,三神八衛,六花浮水,七乳四乳,十六花蟠螭龍鳳雉馬等背俱妙。須用清瑩如水,分毫不雜,俗謂面無打攪,輪轉周圓,形影不改為貴。又有如錢小鏡,光背花背,面無癜痕,更有滿背嵌金嵌銀片子散花小鏡,極可人意,價亦高貴,似不易得。攜具用之,山游寺宿,亦不可少。鑒賞以大徑尺外圓鏡,并三寸以上,至如錢小鏡,為上格。其它五七寸者,次之。菱花八角方鏡,悉不取也。軒轅球鏡,可作臥榻前懸掛,未必遠邪,聊取意耳。古銅腰束絛鉤甚多,有盈尺長者,其制不一。有金銀碧瑱嵌者,有片金商者,有等用獸面為肚者,皆三代物也。他如羊頭鉤,螳螂捕蟬鉤,鏒金者,皆秦漢物也。無可用處,書室中以之懸壁,掛畫,掛劍,掛塵拂等用,甚雅。若雁足燈、鳳龜燈、有柄行燈,用以秉燭。駝燈、羊燈、犀燈,用以燃油。此皆文具一器。又如盈尺淺盤,有三足者,製極精雅,乃古之承盞盤也。盞如圓盂,有耳環掇手,此漢物也。古彝皆有舟,舟即今之承盞盤也,往往有此,且紋色甚佳,今用為香櫞橐具,別無取用。每有蝦蟆蹲螭,其製甚精,古人何用?今以鎮紙。又有大銅伏虎,長可七八寸,重有三二斤者,亦漢物也。此皆殉葬之器,今以壓書。余得一硯爐,長可一尺二寸,闊七寸,左稍低,鑄方孔透火炙硯;中一寸許稍下,用以暖墨擱筆;右方置一茶壺,可茶可酒,以供長夜客談。其銘曰:“蘊離火於坤德兮,回陽春於堅冰。釋淘泓於凍凌兮,沐清泚於管城。”是以三冬之業,不可一日無此於燈檠間也。凡此數者,豈皆吾人所不當急,而為玩物例哉?書齋清賞,藉此悅心,當與同調鑒家品藻。?瓿、魚瓿、罌瓶,與上蟠螭、螭首二瓶,俱可為多花之用。又若今之杖頭用鳩,老人多咽,鳩能治咽之義。故三代有鳩鳥杖頭,周身金銀瑱嵌。又見有飛鳩杖頭,周身鏒金,用以作棕竹杖飾,妙甚。若漢之蟠龍蟠螭杖頭,形若瓜槌,此便不如三代之雅。若漢之編鐘,小而有韻者,頗且書齋清響,但得宮商二音為最。古之布錢,有金嵌字者,可作界畫軸用。小樣提卣,可作糊斗。如伯盞?製以此耳。今之杯製不一,而獨無此式。匜者,矯口坦腹,一把捏手,或三足,或圓足,如鴨形者是也,古人以為盥洗注水之具。今俗以卮為匜,以匜為卮,名金銀酒器者,誤矣。盤洗二器,盤深而洗淺。盤用以承棄水,內有銘篆者,有招耳上沖者,有盤內種種海獸者。或用三蹲螭為足,或雷紋圓足者,又名彝盤,俗指為歃血盤,非也,今可用作香櫞盤。其洗用以盥手,故紋用雙魚,用菱花。有三乳足者,有圓足者,旁有獸面翻環者,今用以注水,為几筵主賓酬酢滌器,似得古人遺意。又有似洗而雙把作掇手者,名杆,亦可作洗用。觚、尊、兕,皆酒器也。三器俱可插花。觚尊口敞,插花散漫,不佳,須打錫套管,入內收口,作一小孔,以管束花枝,不令斜倒。又可注滾水,插牡丹芙蓉等花,非此,花不可久。古之壺瓶,用以注酒。觀《詩》曰:“清酒百壺。”又曰:“瓶之罄矣。”若古素溫壺,口如蒜榔式者,俗云蒜蒲瓶,乃古壺也,極便注滾水,插牡丹芍藥之類,塞口最緊,惟質厚者為佳。他如粟紋四環壺、方壺、匾壺、弓耳壺,俱宜書室插花。以花之多寡,合宜此五器分置。若周之蟠螭瓶、螭首瓶,俗云觀音瓶者,今之酒壺,全用此式。更變漢之麟瓶,形若瓠子稍彎,背有提把。此瓶也,俗例為瓠子壺類,誤矣。另有瓠壺,取《詩》云“酌之以匏”之義。今以此瓶注水,灌溉花草,雅稱書室育蒲養蘭之具。周有蟠

  ●論漢唐銅章
  古之銅章,後先出土者,何止千萬?即顧氏《印藪》,猶云未備。余先三入燕市,收有千方,十年之值,高下迥異。向無官私之別,今則分王侯伯長為官印,而價值倍於往時,以姓氏為私印,價則較常亦倍矣。官私之內,又多珍尚,有玉,有金,有銀,有瑪瑙、琥珀、寶石,有磁燒官、哥、青東三窯為多。凡此印章,面用斗紐,間有以鹿為鈕,以瓦為紐者。其銅章之鈕,以龜,以螭,以辟邪,以駝,以鳧,以虎,以壇,以兔,以瓦,以魚,以錢,以覆斗,以環,以四連環,以亭,以鼻,以異獸,以鹿,以羊,以馬,以狻蜺猊,以豸。鈕用鏒金,塗金,細錯金,銀商金。而制度之妙,有如一方六面皆文,子母一套。母則鈕鑄母獸,子則子獸套成,如母抱子。內中或三方有文。余得一印,子母二套,三印俱文,此又官私之中值之最上者也,亦不多得。其鐫玉之法,用力精到,篆文筆意,不爽絲髮,此必昆吾刀刻也。即漢人雙鉤碾玉之法,亦非後人可擬。故玉章、寶章更為鑒家珍重。古人印文,姓氏之外,字及小字, 【 即乳諱也。】 別無閑散道號,家世名位,引用成語,惟臣某印。漢之君臣關防奏啟,扣以小印。又如封之一字,古亦無之,後人創始古之白記,即封字意也。曾見一印文曰:“某氏私記,宜身致前,迫事無閑,願君自發,封完印信。”此唐宋印也,漢人無此等語。即單字,象形禽鳥、龍虎、雙螭、芝草,圓印有之。“子孫永寶”、“宜爾子孫”、“子孫世昌”等印為閑文矣。漢之官印,似有印箱佩帶。余得一銅箱,高寸八分,方寸五分,製若今之官印匣同,前後鑄有合扇鎖鈕事件,旁有鼻耳,可貫繩索攜佩,箱外青綠瑩然,內藏子母印章一套,此亦小銅器中一奇物也。近日關中洛下利徒翻鑄假印,夥入真正,以愚收藏。若軍司馬王任日利,不一而足,且不易辨。今之刻擬漢章者,以漢篆刀筆自負。至有好奇,刻損邊旁,殘缺字畫,謂有古意,可發大噱。即《印藪》六秩內,無十數傷損印文。即有傷痕,乃入土久遠,水銹剝蝕,或貫泥沙,剔洗損傷,非古文有此。欲求古意,何不法古篆法刀法,而乃法其後人損傷形似?此又近日所當辨正。若諸名家,自無此等。又如青田石中有燈光石,瑩潔如玉,照之真若燈輝,近更難得,價亦踴貴。內有點污者,不佳。外此有白石,有紅黃青黑等石,又有黑白間色,紅黃間色,溫潤堅細,可作圖書。舊人喜刻此石為鈕,若鬼功球鈕。余曾見有自外及內,大小以漸滾動,總十二層,至中小球如綠豆止,不知何法刻成,真鬼功也。吾杭舊有刻紐稱最者,惟岑東云,沈葑湖二人,極工雕模。岑更善於連環,三五層疊,并奇異綿紋套挽等鈕,其刻文亦高於沈,而沈之刻文不足取也。後有效者,甚乏古雅意趣。此亦印章中一善技也,故并錄之。若閩中牙刻人馬為鈕者,是為印章疽毒,雖工何為?

  ●刻玉章法
  王心魯云:“刻玉之法,別無藥物烘炙詭異。”并引用陶隱居《蟾酥昆吾刀說》:“余之所受,惟用真正花鋼,煆而為刀,闊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鋒頭為用。將新舊玉章篆文,以木製架鈐定,用刀隨文鑴之,一刀勿入,再鍥一刀,多則三鍥,玉屑起矣。但勿可以力勝,勝則滑而難刻。運刀以腕,更置礪石於旁,時時磨刀,使鋒芒堅利,無不勝也。”余見心魯刻玉精妙,儼若漢章。且此君仿《季直表》,細書并篆文亦佳,故具載之。

  ●論官哥窯器
  高子曰: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然柴則余未之見,且論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薄磁也。而曹明仲則曰:“柴窯足多黃土。”何相懸也?汝窯,余嘗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余藏一蒲蘆大壺,圓底,光若僧首,圓處密排細小掙釘數十,上如吹塤收起,嘴若筆帽,僅二寸,直槊向天,壺口徑四寸許,上加罩蓋,腹大徑尺,製亦奇矣。又見碟子大小數枚,圓淺瓮腹,磬口,泑足底有細釘。以官窯較之,質製滋潤。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論制如商庚鼎、純素鼎、蔥管空足沖耳乳爐、商貫耳弓壺、大獸面花紋周貫耳壺、漢耳環壺、父己尊、祖丁尊,皆法古圖式進呈物也。俗人凡見兩耳壺式,不論式之美惡,咸指曰:“茄袋瓶也。”孰知有等短矮肥腹無矩度者,似亦俗惡。若上五制,與(放去方改合)姬壺樣,深得古人銅鑄體式,當為官窯第一妙品,豈可概以茄袋言之?又如蔥管腳鼎爐、環耳汝爐、小竹節雲板腳爐、沖耳牛奶足小爐、戟耳彝爐、盤口束腰桶肚大瓶、子一觚、立戈觚、周之小環觚、素觚、紙槌瓶、膽瓶、雙耳匙箸瓶、筆筒、筆格、元葵筆洗、桶樣大洗、瓮肚盂缽、二種水中丞、二色雙桃水注、立瓜、臥瓜、臥茄水注、扁淺磐口橐盤、方印色池、四入角委角印色池、有紋圖書戟耳彝爐、小方蓍草瓶、小製漢壺、竹節段壁瓶,凡此皆官哥之上乘品也。桶爐、六棱瓶、盤口紙槌瓶、大蓍草瓶、鼓爐、菱花壁瓶、多嘴花罐、肥腹漢壺、大碗、中碗、茶盞、茶托、茶洗、提包茶壺、六棱酒壺、瓜壺、蓮子壺、方圓八角酒(上敝下瓦)、酒杯、各製勸杯、大小圓碟、河西碟、荷葉盤淺碟、桶子箍碟、絛環小池、中大酒海、方圓花盆、菖蒲盆底、龜背絛環六角長盆、觀音彌勒、洞賓神像、雞頭罐、楂斗、圓硯、箸搠、二色文篆隸書象棋子、齊箸小碟、螭虎鎮紙,凡此皆二窯之中乘品也。又若大雙耳高瓶、徑尺大盤、夾底骰盆、大撞梅花瓣春勝合、棋子罐、大扁獸耳彝敦、鳥食罐、編籠小花瓶、大小平口藥壇、眼藥各製小罐、肥皂罐、中果盒子、蟋蟀盆內中事件、佛前供水碗、束腰六腳小架、各色酒案盤碟,凡此皆二窯之下乘品也。要知古人用意,無所不到,此余概論如是。其二窯燒造種種,未易悉舉,例此可見。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云紫口鐵足。紫口,乃器口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士咸不及此。哥窯燒於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二窯燒出器皿,時有窯變,狀類蝴蝶禽魚麟豹等象,布於本色,泑外變色,或黃黑,或紅綠,形肖可愛。是皆火之文明幻化,否則理不可曉,似更難得。後有董窯、烏泥窯,俱法官窯,質粗不潤,而泑水燥暴,溷入哥窯,今亦傳世。後若元末新燒,宛不及此。近年諸窯美者,亦有可取,惟紫骨與粉青色不相似耳。若今新燒,去諸窯遠甚。亦有粉青色者,乾燥無華,即光潤者,變為綠色,且索大價愚人。更有一種復燒,取舊官哥磁器,如爐欠足耳,瓶損口棱者,以舊補舊,加以泑藥,裹以泥合,入窯一火燒成,如舊制無異。但補處色渾而本質乾燥,不甚精采,得此更勝新燒。奈何二窯如蔥腳鼎爐,在海內僅存一二,乳爐、花觚,存計十數,彝爐或以百計,四品為鑒家至寶。無怪價之忘值,日就增重,後此又不知凋謝如何。故余每得一睹,心目爽朗,神魂為之飛動,頓令腹飽。豈果耽玩痼僻使然?更傷後人聞有是名,而不得見是物也,慨夫!

  ●論定窯
  高子曰:定窯者,乃宋北定州造也。其色白,間有紫,有黑,然俱白骨,加以泑水,有如淚痕者為最。故蘇長公詩云:“定州花磁琢如玉。”其紋有畫花,有繡花,有印花紋三種,多用牡丹、萱草、飛鳳時製。其所造器皿,式多工巧,至佳者,如獸面彝爐、子父鼎爐、獸頭雲板腳桶爐、膽瓶、花尊、花觚,皆略似古制,多用己意,此為定之上品。余如盒子,有內子口者,有內替盤者,自三四寸以至寸許,式亦多甚。枕有長三尺者,制甚可頭。余得一枕,用哇哇手持荷葉覆身葉形,前偃後仰,枕首適可,巧莫與并。瓶式之巧百出,而碟制萬狀。余有數碟,長樣兩角如錠翹起,旁作四折。又如方式四角聳若蓮瓣,而旁若蓮卷。或中作水池,旁作闊邊,可作筆洗、筆覘。此皆上古所無。亦燒人物,仙人哇子居多。而兜頭觀音、羅漢、彌勒像貌形體眉目衣折之美,克肖生動。其小物,如水中丞,各色瓶罐,自五寸以至三二寸高者,余見何止百十,而制無雷同。更有燈檠,大小碗(上敝下瓦)、酒壺,茶注,式有多種,巧者俱心思不及。其水注,用蟾蜍,用瓜茄,用鳥獸,種種入神。若巨觥、承盤、卮匜、盂斝、柳斗、柳升、柳巴、其編條穿線模塑,絲毫不斷。又如菖蒲盆底,大小水底,盡有可觀。更有坐墩式雅花囊,圓腹口坦如橐盤,中孔徑二寸許,用插多花。酒囊圓腹敞口如一小碟,光淺,中穿一孔,用以勸酒。式類數多,莫可名狀,諸窯無與比勝。雖然,但製出一時工巧,殊無古人遺意。以巧惑今則可,以製勝古則未也。如宣和政和年者,時為官造,色白質薄,土色如玉,物價甚高。其紫黑者亦少,余見僅一二種。色黃質厚者,下品也。又若骨色青溷如油灰者,彼地俗名後土窯,又其下也。他如高麗窯,亦能繡花,盞甌式有可觀。但質薄而脆,色如月白,甚不佳也。近如新燒文王鼎爐,獸面戟耳彝爐,不減定人製法,可用亂真。若周丹泉,初燒為佳,亦須磨去滿面火色,可玩。若玉蘭花杯雖巧,似入惡道,且輪回甚速。又若繼周而燒者,合爐,桶爐,以鎖子甲球、門錦龜紋穿挽為花地者,製作極工,不入清賞,且質較丹泉之造遠甚。元時,彭君寶燒於霍州者,名曰霍窯,又曰彭窯。效古定折腰制者,甚工。土骨細白,凡口皆滑,惟欠潤澤,且質極脆,不堪真賞,往往為牙行指作定器,得索高資,可發一哂。

  ●論諸品窯器〔龍泉窯 章窯 古磁 吉州窯 建窯 均州窯 大食窯 玻璃窯〕
  定窯之下,而龍泉次之。古宋龍泉窯器,土細質薄,色甚蔥翠,妙者與官窯爭艷,但少紋片紫骨鐵足耳。其制若瓶、若觚、若蓍草方瓶、若鬲爐、桶爐、有耳束腰小爐。菖蒲盆底有圓者、八角者、葵花菱花者。各樣酒敝?瓦骰盆,其冰盤之式,有百棱者,有大圓徑二尺者,外此與菖蒲盆式相同。有深腹單邊盥盆,有大乳缽,有葫蘆瓶,有酒海,有大小藥瓶,上有凸起花紋,甚精。有坐鼓高墩,有大獸蓋香爐,燭台花瓶,并立地插梅大瓶,諸窯所無,但製不甚雅,僅可適用。種種器具,制不法古,而工匠亦拙。然而器質厚實,極耐磨弄,不易茅蔑。 【 行語,以開路曰蔑,損失些少曰茅。】 但在昔,色已不同,有粉青,有深青,有淡青之別。今則上品僅有蔥色,餘盡油青色矣。制亦愈下。有等用白土造器,外塗泑水翠淺,影露白痕,此較龍泉制度,更覺細巧精緻,謂之章窯。因姓得名者也。有吉州窯,色紫與定相似,質粗不佳。建窯器多(上敝下瓦)口碗盞,色黑而滋潤,有黃兔毫斑滴珠大者為真,但體極厚,薄者少見。有大食窯,銅身,用藥料燒成五色,有香爐、花瓶、盒子之類,窯之至下者也。又若玻璃窯,出自島夷,惟粵中有之。其制不一,奈無雅品,惟瓶之小者有佳趣。他如酒盅、高罐、盤盂、高腳勸杯等物,無一可取。色有白纏絲、鴨綠天青、黃鎖口,三種俱可觀,但不耐用耳,非鑒賞佳器。若均州窯,有朱砂紅、蔥翠青,俗謂鶯哥綠、茄皮紫。紅若胭脂,青若蔥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純,無少變露者,為上品。底有一二數目字號為記。豬肝色,火裏紅,青綠錯雜,若垂涎色,皆上三色之燒不足者,非別有此色樣。俗即取作鼻涕涎、豬肝等名,是可笑耳。此窯惟種蒲盆底佳甚。其他如坐墩爐盒,方瓶罐子,俱以黃沙泥為坯,故器質粗厚不佳,雜物人多不尚。近年新燒此窯,皆以宜興沙土為骨,泑水微似,製有佳者,但不耐用,俱無足取。

  ●論饒器新窯古窯
  古之饒器,進御用者,體薄而潤,色白花青,較定少次。元燒小足印花,內有樞府字號者,價重且不易得。若我明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內篆書“永樂年制”四字,細若粒米,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用可久,價亦甚高。若近時仿效,規制蠢厚,火底火足,略得形似,殊無可觀。宣德年造紅魚把杯,以西紅寶石為末,圖畫魚形,自骨內燒出凸起,寶光鮮紅奪目。若紫黑色者,火候失手,似稍次矣。青花如龍松梅茶把杯、人物海獸酒把杯、朱砂小壺、大碗,色紅如日,用白鎖口。又如竹節把罩蓋?壺小壺,此等發古未有。他如妙用種種,惟小巧之物最佳,描畫不苟。而爐、瓶、盤、碟最多,製如常品。若罩蓋扁罐、敞口花尊、蜜漬桶罐,甚美,多五彩燒色。他如心有壇字白甌,所謂壇盞是也,質細料厚,式美足用,真文房佳器。又等細白茶盞,較壇盞少低,而瓮肚釜底線足,光瑩如玉,內有絕細龍鳳暗花,底有“大明宣德年制”暗款,隱隱橘皮紋起,雖定磁何能比方,真一代絕品,惜乎外不多見。又若坐墩之美,如漏空花紋,填以五色,華若雲錦。有以五彩實填花紋,絢艷恍目。二種皆深青地子。有藍地填畫五彩,如石青剔花,有青花白地,有冰裂紋者,種種樣式,似非前代曾有。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蒲萄(上敝下瓦)口扁肚把杯,式較宣杯妙甚。次若草蟲可口子母雞勸杯、人物蓮子酒盞、五供養淺盞、草蟲小盞、青花紙薄酒盞、五彩齊筋小碟、香盒、各製小罐,皆精妙可人。余意青花成窯不及宣窯,五彩宣廟不如憲廟。宣窯之青,乃蘇浡泥青也,後俱用盡,至成窯時,皆平等青矣。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窯五彩,用色淺淡,頗有畫意。此余評似確然允哉!
  世宗青花五彩二窯,製器悉備。奈何饒土入地漸惡,較之二窯往時,代不相侔。有小白甌,內燒茶字,酒字,棗湯薑湯字者,乃世宗經籙醮壇用器,亦曰壇盞,制度質料,迥不及茂陵矣。嘉窯如磬口饅心圓足外燒三色魚扁盞,紅鉛小花盒子,其大如錢,二品亦為世珍。小盒子花青畫美,向後恐官窯不能有此物矣,得者珍之。

  ●論藏書
  高子曰:藏書以資博洽,為丈夫子生平第一要事。其中有二說焉:家素者,無資以蓄書;家豐者,性不喜見書。故古人因貧,日就書肆鄰家讀者有之,求其富而好學者,則未多見也。即有富而好書,不樂讀誦,務得善本,綾綺裝飾,置之華齋,以具觀美,塵積盈寸,經年不識主人一面,書何逸哉?噫,能如是,猶勝不喜見者矣。藏書者,無問冊帙美惡,惟欲搜奇索隱,得見古人一言一論之秘,以廣心胸未識未聞,至於夢寐嗜好,遠近訪求,自經書子史,百家九流,詩文傳記,稗野雜著,二氏經典,靡不兼收。故常景耽書,每見新異之典,不論價之貴賤,以必得為期,其好亦專矣。故積書充棟,類聚分門,時乎開函攤几,俾長日深更,沉潛玩索,恍對聖賢面談,千古悅心快目,何樂可勝?古云開卷有益,豈欺我哉?不學無術,深可恥也。又如宋元刻書,雕鏤不苟,較閱不訛,書寫肥細有則,印刷清朗。況多奇書,未經後人重刻,惜不多見。佛氏醫家,二類更富。然醫方一字差誤,其害匪輕,故以宋刻為善。海內名家,評書次第,為價之重輕。若墳典、六經、《騷》、《國》、《史記》、《漢書》、《文選》為最,以詩集百家次之,文集道釋二書又其次也。宋人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格用單邊,間多諱字,用墨稀薄,雖著水濕,燥無湮跡,開卷一種書香,自生異味。元刻仿宋單邊,字畫不分粗細,較宋邊條闊多一線,紙鬆刻硬,用墨穢濁,中無諱字,開卷了無嗅味。有種官券殘紙背印更惡。宋板書刻,以活襯竹紙為佳,而蠶繭紙、鵠白紙、藤紙固美,而存遺不廣。若糊褙宋書則不佳矣。余見宋刻大板《漢書》,不惟內紙堅白,每本用澄心堂紙數幅為副,今歸吳中,真不可得。又若宋板遺在元印,或元補欠缺,時人執為宋刻元板。遺至國初,或國初補欠,人亦執為元刻。然而以元補宋,其去猶未易辨,以國初補元,內有單邊雙邊之異,且字刻迥然別矣,何必辯論?若國初慎獨齋刻書,似亦精美。近日作假宋板書者,神妙莫測。將新刻模宋板書,特抄微黃厚實竹紙,或用川中繭紙,或用糊扇方帘綿紙,或用孩兒白鹿紙,筒卷用棰細細敲過,名之曰刮,以墨浸去臭味印成。或將新刻板中殘缺一二要處,或濕霉二五張,破碎重補。或改刻開卷一二序文年號。或貼過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將宋人姓氏扣填兩頭。角處或妝茅損,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燈火燎去紙毛,仍用草煙熏黃,儼狀古人傷殘舊跡。或置蛀米櫃中,令蟲蝕作透漏蛀孔。或以鐵線燒紅,錘書本子,委曲成眼,一二轉折,種種與新不同。用紙裝襯綾錦套殼,入手重實,光膩可觀,初非今書彷彿,以惑售者。或札夥囤,令人先聲指為故家某姓所遺。百計瞽人,莫可窺測,多混名家,收藏者當具真眼辨證。

  ●論歷代碑貼
  高子曰:論古書法,有三十六種,又唐玄度論有十體,韋績纂書列為五十六種,僧夢英又作十八體,書何紛紛多也?此好奇者引證傳聞,搜剔怪誕,兼以臆說附會,立為名目,且內多重覆。今人學書,於大小篆書,八分隸書,草楷行書,工此數者而精之足矣,何必多求?但諸體書法,傳之世間亦少,雖欲求工,無式可擬,擬而無法,出自杜撰,反為大方恥也。凡帖莫不祖自《淳化閣帖》,而《閣帖》亦本秦漢晉唐碑刻,故有祖石,刻本用便觀覽。即如《閣帖》之外,有:
  《絳帖》 【 宋潘思旦,以《淳化帖》增入別帖,摹於山西絳州,計二十卷,北紙北墨,極有精神,帖比《淳化》高二字。】
  《潭帖》 【 慶曆間,僧希白重摩刻於潭州,風韻和雅,血肉停勻,形勢俱圓,頗乏峭健之氣。】
  《秘閣續帖》 【 元祐中,哲宗除《淳化帖》外,增刻他帖於秘閣,謂之《續帖》。】
  《淳化祖石刻》 【 後主命徐鉉以所藏法帖勒石,名《升元帖》。在《淳化》前,故名祖刻。】
  《太清樓帖》 【 大觀年中,徽宗以《淳化帖》考選數帖,重刻於太清樓下,模自蔡京,恣意草率,筆偏手縱,無復古意。賴刻手精工,猶勝他帖。】
  《淳熙秘閣續帖》 【 孝宗刻於石禁,兩續帖相去不遠,工夫精緻,肥而多骨,乃失之粗,遂少風韻。】
  《戲魚堂帖》 【 元祐間,劉次莊以《淳化帖》,除去篆題年月,增入釋文,摹於臨江官署。在翻刻中,頗有骨格,淡墨拓尤佳。】
  《星鳳樓帖》 【 趙彥約刻於南康,曹士冕重摹於南宋。趙刻精善不苟,曹刻清而不穠,亞於太清樓帖。】
  《寶晉齋帖》 【 紹興年間,曹之格刻於無為州學,在諸帖中為最下。米元章又云:“羲之七帖,有雲煙卷舒翔動之氣。】
  《百一帖》 【 宋王曼慶刻,筆意清遒,雅有勝趣,刻手不精。】
  《利州帖》 【 宋慶元中,劉次莊重刻於益昌,其釋文字畫稍大。】
  《黔江帖》 【 宋秦子明刻於長沙,載入黔江,即《僧寶月古帖》十卷。】
  《東庫帖》 【 世傳潘氏以石本帖二十卷分為二,絳州公庫得其上十卷,絳守重刻下十卷以足之。靖康兵火俱失,金又重刻,天淵矣。】
  《武陵帖》 【 較諸帖中所增最多。中有《黃庭經》,他本所無,博而不精,殊無可取。】
  《賜書堂帖》 【 宋宣公綬刻於山陽,有古鐘鼎識文絕妙,但二王帖俱不精,石已不存。】
  《一百十七種蘭亭帖》 【 宋理宗內府所藏,裝禠作十冊,希世之寶也。】
  《甲秀堂帖》 【 宋廬江李氏刻,前有王顏書,多諸帖未見,後有宋人書亦多。今吳中有重模本,亦有可觀。】
  《二王帖》 【 宋許提舉刻於臨江,模勒極精。】
  《群玉堂帖》 【 宋韓侂冑刻,所載前代遺跡最多,後有宋人書。】
  《蔡州帖》 【 蔡州重摹《絳帖》上十卷。出於臨江《潭帖》之上。】
  《彭州帖》 【 重刻歷代法帖,不甚精采,紙類北紙。】
  《鼎帖》 【 石硬,而刻手不精,雖博而無古意。】
  《鐘鼎帖》 【 宋薛尚功編次鐘鼎卣彝古銅器銘二十卷,刻於九江府庫,臨摹極工,甚有古意。今多聊便抄錄作十卷,以市於入。】
  《四聲隸韻》 【 書法極工,略似嫵媚。傳云石刻於琉球,其拓法紙色絕佳。】
  《玉麟堂帖》 【 宋吳琚模刻,穠而不精,多雜米家筆法。】
  以上諸帖,存者十無一二矣。《閣帖》翻本,以泉州為佳,宋拓《泉帖》亦不可得。泉州今刻,何啻天淵哉?又如周國所刻東書堂模刻《閣帖》,而增入《蘭亭敘》文,并宋人書,尚有雅趣。近復翻刻,其去周國又遠甚矣。他如《濯錦堂帖》十卷,拓法刻手不佳。《寶賢堂》十二卷,模刻亦工,不快眾議。近如吳中潘氏顧氏所刻《閣帖》,較時本為佳。吳人又重模刻,亂真矣。又見南都新刻《閣帖》,書林稱善。近復有翻本,紛雜迨甚。先年曾見書客舒伯明輩翻刻《閣帖》一種,極其精善,但少自然,欲求逼真故耳。惜乎止拓數冊,而毀其刻板。將故紙蟬翅拓法,假宋《閣帖》,每冊得售百金,雖大賞鑒家亦墮術內。毀板之意,欲人不得指以為新,而無跡可比方耳。又見一帖,不知何刻,其編次之法,似甚得理,以帝王之帖作一帙,以宣尼古篆作歷代名臣法書之首,以五卷內王坦之、王凝之、智永、諸王列於獻之帖後,乃諸帖所未見者。古今碑刻傳布海內何啻千萬,而《格古要論》中以兩都十三省碑刻款列為博,似亦窄矣。余向游燕中,時與王麟洲、梁浮山諸老,夥拓西山并內近碑刻,計余所得,大小約有二三百種,尚云未盡。即《法華》七卷,俱有碑刻。以此計之,天下可勝數哉?吾人學書,當自上古諸體名家所存碑文,兼收并蓄,以備展閱。求其字體形勢,轉側結構,若鳥獸飛走,風雲轉移,若四時代謝,二儀起伏,利若刀戈,強若弓矢,點摘如山頹雨驟,而纖輕如煙霧游絲,使胸中宏博,縱橫有象,庶學不窘於小成,而書可名於當代矣。余以《書譜》所評歷代神品、妙品、名家碑刻錄以備考。
  草書要領 【 五卷,集晉草書,為初學法。】 草韻 【 三種,各五卷,宋元刻,吳中重摹。】

  ○周秦漢碑帖
  秦泰山碑 【 李斯篆】 周石鼓文 【 史籀篆】
  嶧山碑        朐山碑
  章帝草書帖      秦誓詛楚文
  蔡邕夏承碑      郭有道碑
  九疑山碑       石經隸書
  邊韶墓碑       師宜官八分書
  仙人唐君碑      張公廟碑
  韓明府修孔子廟器碑  劉耀井陰碑
  堯母祠碑       北岳碑
  郭香察隸華山碑    張平子墓銘 【 崔子玉書】

  ○魏碑帖
  鍾元常賀捷表     太饗碑
  文皇哀冊文      受禪碑
  劉玄州華岳碑     上尊號碑

  ○吳碑帖
  王增恕延陵季子二碑  吳國山碑

  ○晉碑帖
  王右軍蘭亭記     筆陣圖
  黃庭經        金剛經 【 僧懷仁集右軍行書】
  樂毅論        草書心經
  集王聖教序      周府君碑
  北岳醮告文      東方朔頌
  集右軍書牡丹詩    洛神賦 【 較大令書稍大】
  告墓文        大草書蘭亭 【 恐非真跡】
  集右軍書絳州重修夫子廟堂碑
  裴(方隹)碑     集右軍書攝山寺碑 【 智永集】
  興福寺碑集書     臨鐘繇宣示帖
  平西將軍墓銘     集右軍書梁思楚碑
  改高樓碑       楊承源碑 【 集羲之、歐陽詢、褚遂良等書】
  王渙之陀羅尼經幢   羊祜峴山碑
  包府君碑       集右軍書建福寺三門碑

  ○宋齊梁陳碑帖
  宋文帝神道碑     齊倪桂金庭觀碑
  齊南陽寺隸書碑    梁茅君碑 【 張澤書】
  梁陶弘景瘞鶴銘    劉靈正墮淚碑

  ○魏齊周碑帖
  魏裴思順教戒經    北齊王思誠八分蒙山碑
  後周大宗伯唐景碑 【 歐陽詢書】
  肖子雲章草出師頌   天柱山銘

  ○隋碑帖
  隋薛道衡書朱廠碑   張公謹書龍藏寺碑
  魏瑗書上方寺舍利塔銘
  史陵書禹廟碑     虞世南書陰聖道場碑
  開皇三年刻蘭亭記 【 絕妙諸本】

  ○唐碑帖
  唐太宗書魏征碑    李邕書李思訓碑
  雲麾將軍碑      盧府君碑
  僧智永真草千文    陀羅尼經
  玄度十八體書     僧亞栖千文
  李陽冰篆先侍郎碑   張旭草書千文
  郎官帖        僧懷素三種草書千文
  入市詩        自敘帖
  聖母帖        心經
  藏真律公二帖     褚河南忠臣像贊
  虞世南寶曇塔銘    夫子廟堂碑
  破邪論        龍藏寺碑
  褚遂良文皇哀冊    臨摹蘭亭、枯樹帖
  臨聖教序       蔡孝子墓表
  小楷陰符經      草書陰符經
  小楷度人經      紫陽觀碑
  真草千文       虞世南龍馬圖贊
  李懷琳絕交書     史惟則隸書千文
  於志寧十八學士像贊隸書
  薛稷升仙太子碑    顏真卿元次山碑
  摩崖碑        中興頌
  北岳廟碑       草書千文
  戒壇記        李含光碑
  祭伯文        五言詩 【 圓寂上人】
  麻姑仙壇記      爭坐帖稿
  家廟碑        東方朔畫贊
  多寶寺碑       放生池碑
  干祿字帖       顏母陳夫人墓碑
  李北海陰符經     娑羅樹碑
  曹娥碑        秦望山碑
  臧懷庇碑       岳麓寺碑
  開元寺碑       李夢征篆教興頌
  歐陽率更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皇甫君碑       虞恭公碑
  小楷心經       真書千文
  金蘭帖        鄱陽銘
  歐陽率更夢奠帖
  唐太宗屏風帖     韓擇木薦福寺碑
  唐太宗李勣碑     擇木八分書臧希沈碑
  唐玄宗隸書孝經    歐陽通道因禪師碑
  李陽冰篆書千文    謙卦爻辭
  城隍廟碑       柳公權玄秘塔銘
  李晟碑        薛平碑
  武侯祠堂記      玄度八分書崔守成碑
  唐明皇書金仙公主碑  歐陽詢千文
  龍興寺四絕碑 【 李華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法慎師書額。】
  薛稷周封中岳碑    僧行敦書遺教經
  孫過庭書譜      王維書壽州紫極宮記
  牛僧孺隸書陀羅尼經  柳公綽諸葛廟堂碑
  歐陽通益州碑     熊君重修先師廟碑隸書
  索靖出師表      褚遂良樂毅論
  白鶴禪師墓靈記隸書  李北海荊門行
  智永草書蘭亭記

  ○宋碑帖
  蘇長公書韓文公廟碑  冉宗閔宣廟門碑
  馬券         醉翁亭記
  王郎帖        魚枕冠記
  表忠觀碑       歸去來辭
  金剛經        洋州園池三十首
  黃涪翁書狄梁公碑   楚頌帖
  書評行書       此君軒歌
  大江東去詞      晚游池塘詩
  米元章章君表     食時五觀帖
  山水歌        穹窿山賦
  龍井記        壯懷賦
  天馬賦        行書千文
  蔡端明書東園記    晝錦堂記
  閱古堂記       荔枝譜
  嚴陵祠堂記      白從矩宣師廟碑
  風越草書千文     僧夢英篆書字源千文十八體書
  葛剛正續千文     陶谷抄高僧傳
  姜夔續書譜      佛印牛頌
  袁正己摩利支天經   朱晦翁富貴有餘樂詩

  ○元碑帖
  鮮於太常進學解    行書千文
  夔子山白石篇     清風嶺詩
  宋仲溫竹譜      七姬權厝志
  趙松雪小楷度人經   黃庭經
  樂毅論        七觀帖
  佑聖觀碑       蘭亭十三跋
  番陽君廟碑      行書道德經
  沈山寺碑       東岳行宮碑
  行書千文       大字千文
  玄元十子像贊     真草千文
  小楷千文       洞玄經
  臨蘭亭帖       行書歸去來辭
  金丹四百字      春夜桃李園宴記
  趙仲穆義田記     樂善堂集趙諸帖
  雪庵頭陀茶榜     吳衍篆陰符經
  王翼篆四書      宋克書杜出塞九首
  宋燧小楷不自棄文   周伯溫四體千文
  吳志淳千文      顏輝小楷孝經
  僧訥草書千文     張即之金剛經

  以上諸帖,概舉行世者言之。余所目及而宋拓今拓各半。但玩物流傳,銅玉耐久而多,書帖易敗而少。而寶珠玉者似多,寶金石文者更少。兼之兵火銷爍,人世變遷,豈容片紙。砥礪塵磨,其中幸存一二,散落人間,好之者力或不足,不知者用以覆瓿,此又劫會業逢,不知災害其幾,何能得聚古人於一堂,與之心談手執,接豐采於几案?故聚玩鑒家,以宋書宋帖為第一最上珍品。今人幸得一二,當寶過金玉,斯為善藏。余向曾見《開皇蘭亭》一拓,有周文矩畫《肖翼賺蘭亭圖》卷,定武肥瘦二本,并褚河南《玉枕蘭亭》四帖,寶玩終日,恍入蘭亭社中,飲山陰流觴水,一洗半生俗腸,頓令心目爽朗。

  ●論帖真偽紙墨辨正
  高子曰:法帖真偽,一時入手,少不用心著眼即不能辨。觀唐肖誠偽為古帖以示李邕,曰:“此右軍書也。”邕忻然曰:“是真物也。”誠以實告邕,再視曰:“果欠精神耳。”北海且然,況下者乎?南紙堅薄,極易拓墨,北紙鬆厚,不甚受墨。故北拓如薄雲之過青天,以其北用松煙,墨色青淺,不和油蠟,故色淡而文皺,非夾紗作蟬翅拓也。南拓用煙和蠟為之,故色純黑,面有浮光。今之?帖,多用油蠟拓者,間有效法松煙墨拓,色似青淺,而敲法入石太深,字有邊痕,用墨深淺不勻,濃處若烏雲生雨,淺者如白虹跨天,殊乏雅趣。惟取眼生,以惑蒙瞶。古帖受裱數多,歷年更遠,其墨濃者,堅若生漆,且有一種不可稱比異香,發自紙墨之外。若以手揩墨色,纖毫無染;兼之紙面光采如砑,其紙年久質薄,觸即脆裂,側勒轉折處,并無沁墨水跡侵染字法。今之濃墨拓者,以指微抹,滿指皆黑。其古帖紙色面有舊意,原人摩弄積久,自然陳色,故面古而背色長新,以古紙堅厚不湮。今之?拓,大率以川扇紙、竹紙用掛灰爐煙瀝和水染成古色,表裏湮透,兩面如一。若以一角揭試,薄者即裂,厚者性健不斷。如古帖不然,薄者揭之,堅而不裂,以受糊多耳;厚者反破碎莫舉,以年遠糊重,紙脆故也。此俱以形似求之。若以字法刻手,過目翻閱,雖宋拓之妍醜即別,矧?拓可愚人哉?雖然,近有吳中高手,?為舊帖,以堅帘厚粗竹紙,皆特抄也,作夾紗拓法,以草煙末香煙薰之,火氣逼脆本質,用香和糊若古帖臭味,全無一毫新狀,入手多不能破。其智巧精采,反能奪目,鑒賞當具神通觀法。

  ●蘭亭邊旁考異
  永字無畫,發筆處微轉折。和下口字下橫筆稍出。歲字有點在之下戈口之右。年字懸筆上?頂。流字內乙字處就回筆,不作點。在字左人反剔。是字下疋,凡三轉不斷。事字腳,斜拂不挑。欣字欠右一筆,作章草發筆狀,不是捺。抱字已開口。亦大矣,亦字是四點。興感字,戈邊是直作一筆,不是一點。未嘗不字,反挑腳處有一闕。殊字挑腳帶橫。趣字波略少卷向上。
  上舉此以觀《蘭亭》,恐亦不大失眼。
  五字損本者,乃“湍流帶右天”五字損傷也。
  宋景定咸淳間,賈似道命客參較諸本異同,擇其字之尤精者,輯成一帖。用良工王用和刻之,經年始成,此本後有悅生堂印,甚可寶也。

  ●論古玉器
  高子曰:玉以甘黃為上,羊脂次之。以黃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為偏色,時亦有之故耳。今人賤黃而貴白,以見少也。然甘黃如蒸粟色佳,焦黃為下。甘青色如新柳,近亦無之。余見甘黃玉馬,長四寸,神氣如生,甘青羊頭鉤、螭瑰、素璁等物,色嬌可愛。余得一舊物殘缺者,制為五岳巾圈、蟾鈕二物,甚佳。碧玉色如菠菜深綠為佳。有細墨灑點,有淡白間雜者次之。墨玉如漆者佳,西蜀有石類之。紅玉色如雞冠者可貴。三玉世不多見,都中亦寶重之。綠玉類碧色少深,翠中有飯糝者佳。外此七種,皆不足取矣。上古用玉珍重,似不敢褻。故制圭以封諸侯,製璧以祀天帝,製黃琮以祀地祗,製璋如半圭用赤以禮南方,製琥如虎以禮西方,製璜如半璧用玄以禮北方。若璁珩雙璜衡牙,佩之飾也;琫珌鹿盧,劍之飾也。若指南人蚩托軸輅飾諸具,弁星蚩牛環、螳螂鉤、轆轤環、螭彘、蟠螭環、商頭鉤、雙螭鉤、玉套管、璩環、帶鉤、拱璧,皆王侯輿服之飾也。琉珥雜佩,步搖、笄珈、玉瑱、玉琀、瓊華璪玉,皆後宮夫人之飾也。又如以玉作六瑞、寶璽、岡卯、明璫、玉魚、玉碗、卮匜、帶圍、弁飾、玉辟邪圖書等物,何重如之?後此失古用玉意矣。自唐宋以下,所製不一。如管笛、鳳釵、乳絡、龜魚、帳墜、哇哇樹、石爐頂、帽頂、提攜袋掛、壓口方圓細花帶板、燈板、人物神像、爐瓶鉤鈕、文具器皿、杖頭、杯盂、扇墜、梳背、玉冠、簪珥、絛環、刀把、猿馬牛羊犬貓花朵種種玩物,碾法如刻,細入絲髮,無隙敗矩,工致極矣,盡矣。宋工製玉,發古之巧,形後之拙,無奈宋人焉。不特製巧,其取用材料亦多心思不及。若余見一尺高張仙,其玉綹處,布為衣折如畫。又一六寸高玄帝像,取黑處一片為髮,且自額起,面與身衣純白,無一點雜染。又一子母貓,長九寸,白玉為母,身負六子,有黃黑為玳瑁者,有純黑者,有黑白雜者,有黃者,因玉玷污,取為形體扳附眠抱諸態,妙用種種佳絕。又一墨玉大塊,全身地子靈芝俱黑,而雙螭騰雲卷水,皆白玉身尾,初非勉強鈕捏。又若瑪瑙蜩蟬,黑首黃胸,雙翅渾白明亮。又一彌勒,以紅黃纏絲,取為袈裟,以黑處為袋,面肚手足純白。種種巧用,余見大小數百件皆然,近世工匠,何能比方?然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儼若游絲白貓,曾無滯跡。若余見漢人巾圈,細碾星斗,頂撞圓活。又見螭虎雲霞,層疊穿挽,圈子皆實碾雙鉤,若堆起飛動,但玉色土蝕殆盡,綴線二孔,已銹其一,此豈後人可擬?要知巾圈非唐人始也。又若岡卯有方者,六棱者,其鉤字之細,其大小圖書碾法之工,宋人亦自甘心。其製人物、螭瑰、鉤環并殉葬等物,古雅不煩,無意肖形而物趣自具,尚存三代遺風。若宋人則刻意模擬,求物象形,徒勝漢人之簡,不工漢人之難。所以雙鉤細碾,書法臥蠶,則迥別矣。漢宋之物,入眼可識。至若古玉,存遺傳世者少,出土者多,土銹尸侵,似難偽造。古之玉物,上有血侵,色紅如血,有黑銹如漆,做法典雅,摩弄圓滑,謂之尸古如玉物上蔽黃土,籠罩浮翳,堅不可破,謂之土古。余見一玉瑰,半裹青綠,此必墓中與銅器相雜,沾染銅色乃耳,亦奇物也。余有定窯二瓶,周身亦有青綠,似同此故。近日吳中工巧,模擬漢宋螭瑰鉤環,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帶淡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每得高值。孰知今人所不能者,雙鉤之法,形似稍可偽真,鉤碾何法擬古?識者過目自別,奚以偽為?今時玉材較古似多。西域近出大塊劈爿玉料,謂之山材。從山石中錘擊取用,原非於闐昆岡。西流砂水中天生玉子,色白質乾,內多綹裂,俗名江魚綹也。恐此類不若水材為寶。有種水石,美者白能勝玉,內有飯糝點子,可以亂真。及如寶定石、茅山石、階州石、巴璞、嘉璞、宣化璞、忠州石、萊州石、阿不公石、梳妝樓肖子石,俱能混玉。但少溫潤水色,當細別之。又如古之異玉器具,如寒玉魚、溫玉棋子、紫玉笛、紫玉九雛釵、五色玉環、玉膏、滅斑玉、火玉、玉瓮、紫玉函,此皆天地間秘寶。今入何處?多在內帑,否歸仙府,今後世徒知有此名耳!奇哉!

  ●論剔紅倭漆雕刻鑲嵌器皿
  高子曰:宋人雕紅漆器,如宮中用盒,多以金銀為胎,以朱漆厚堆至數十層,始刻人物、樓台、花草等像,刀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畫圖。有錫胎者,有蠟地者,紅花黃地,二色炫觀。有用五色漆胎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之類,奪目可觀,傳世甚少。又等以朱為地刻錦,以黑為面刻花,錦地壓花,紅黑可愛。然多盒製,而盤匣次之。盒有蒸餅式、河西式、蔗段式、三撞式、兩撞式、梅花式、鵝子式,大則盈尺,小則寸許,兩面俱花。盤有圓者、方者、腰樣者,有四入角者,有絛環樣者,有四角牡丹瓣者。匣有長方、四方、二撞、三撞四式。元時有張成、楊茂二家,技擅一時,但用朱不厚,漆多翹裂。若我朝永樂年果園廠製,漆朱三十六遍為足。時用錫胎木胎,雕以細錦者多。然底用黑漆針刻“大明永樂年制”款文,似過宋元。宣德時製同永樂,而紅則鮮妍過之。器底亦光黑漆,刀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以金屑填之。其盤盒大小,制同宋元。然多丫髻瓶、茶橐、勸杯、茶甌、穿心盒、拄杖、扇柄、硯匣等物。民間亦有造者,用黑居多,工致精美。但几架、盤盒、春撞各物有之,若四五寸香盒,以至寸許者,絕少。雲南以此為業,奈用刀不善藏鋒,又不磨熟棱角,雕法雖細,用漆不堅,舊者尚有可取,今則不足觀矣。有偽造者,礬朱堆起雕鏤,以朱漆蓋覆二次,用愚隸家,不可不辨。穆宗時,新安黃平沙造剔紅,可比園廠,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圓滑清朗。奈何庸匠網利,效法頗多,悉皆低下,不堪入眼。較之往日,一盒三千文價,今亦無矣,何能得佳?金陵之制亦然,國初有楊塤描漆、汪家彩漆,技亦稱善。余家藏有一二物件,真勝他器。漆描用粉,數年必黑。而楊畫《和靖觀梅圖》屏,以斷紋,而梅花點點如雪,其用色之妙可知。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鏡,似更難製,至敗如新,今亦甚少。有漂霞砂金,(虫甸)嵌堆漆等制,亦以新安方信川制為佳。如效砂金倭盒,胎輕漆滑,與倭無二,今多偽矣。漆器惟倭稱最,而胎胚式製亦佳。如圓盒以三子小盒嵌內,至有五子盒,七子九子盒,而外圓寸半許,內子盒肖蓮子殼,蓋口描金,毫忽不苟。小盒等重三分,此何法制?方匣有四子匣,六子九子匣。箱有衣箱,文具替箱,有簪匣,有金邊紅漆三替撞盒,有灑金文台手箱、塗金妝彩屏風、描金粉匣、筆匣,貼金扇匣、灑金木銚角盥桶子罩盒,有罩蓋箱,罩蓋大小方匣。有書櫥之制,妙絕人間。上一平板,兩旁稍起,用以擱卷。下此空格盛書,旁板鏤作絛環,洞門兩面鏒金銅滾陽線。中格左作四面板圍小櫥,用門啟閉,鏒金銅鉸,極其工巧。右旁置倭龕神像。下格右方,又作小櫥,同上規制,較短其半。左方餘空,再下四面虎牙如意勾腳。其圓轉處,悉以鏒金銅鑲陽線鈐制,兩面圓渾如一,曾無交接頭緒,此亦僅見。有金銀片嵌光頂圓盒、蔗段盒、結盒、腰子盒、腰子硯匣。有秘閣,有一枝瓶,有酒注,鏒金銅鑲口嘴。有折酒盂,上如大盞漏空,坐嵌一橐,以橐蓋大碗,碗外泥金花彩,用之折酒,可免濺漬。有大小碟碗,紅如渥丹。有描彩嵌金銀片子酒盤。有都丞盤,內有倭石硯、水注、刀錐、拂塵等件。有鉛鑲口蓋扁小方匣,有筆筒,有茶橐,有漆龕觀音,准提馬哈喇等佛。有小圓香撞三層四層者。有掛吊腰子香撞五格三格者。有八角茶盤,有茶杯,有尖底勸杯,有銅罩被熏,有鏡匣。有金銀(虫甸)嵌山水禽鳥倭几,長可二尺,闊尺二寸餘,高三寸者。有高二尺香几,面以金銀(虫甸)嵌《昭君圖》,精甚。種種器具,據所見者言之,不能悉數。而倭人之製漆器,工巧至精極矣。又如雕刻寶嵌紫檀等器,其費心思工本,亦為一代之絕。但可取玩一時,恐久則膠漆力脫,或匣有潤燥伸縮,似不可傳。寧取雕刻,傳摩可久。況今之鑲嵌,在在皆是也,與周初制,何天淵隔也,價亦低下。然雕刻之神,若宋人王劉九者,鐫刻青田石、楚石等類壽星、洞賓、觀音、彌勒、神像,豈特肖生?相對色笑,儼欲談吐,豈後人可能彷彿?又如(虫甸)殼鐫刻觀音普陀坐像,山水樹石,視若游絲白描,目不能以逐髮數識。即觀音身披法服,有六種錦片,無論螺殼深洼,即平地物件,亦難措手。又若刻劃諸天羅漢,經面牙板,并翻經牙簽,種種精細,工奪天巧。後有效者,罕能得其妙處。又若我明宣德年間,夏白眼所刻諸物,若烏欖核上,雕有十六哇哇,狀米半粒,眉目喜怒悉具。又如荷花九鷥,飛走作態,成於方寸小核,可稱一代奇絕。傳之久遠,人皆寶藏,堪為住世一物,去鑲嵌何如?嗣後有鮑天成、朱小松、王百戶、朱滸崖、袁友竹、朱龍川、方古林輩,皆能雕琢犀象、香料、紫檀圖匣、香盒、扇墜、簪鈕之類,種種奇巧,迥邁前人。若方之取材工巧,別有精思。如方所製癭瓢、竹拂、如意、几杖,其就物製作,妙用入神,亦稱我朝妙技。近之仿效倭器,若吳中蔣回回者,制度造法,極善模擬,用鉛鈐口,金銀花片(虫甸)嵌樹石,泥金描彩,種種克肖,人亦稱佳。但造胎用布稍厚,入手不輕,去倭似遠。閩中牙刻人物,工致纖巧,奈無置放處,不入清賞。


【译文】

  ●遵生八笺·卷十四

  燕闲清赏笺上卷

  高子说:心中没有焦虑的事,身体没有受到过多的劳苦,避开世俗虚名,顺应时事而安然处之、这就是世间所说的“闲”。可是,闲并非仅指行尸走肉、无所事事。如果有闲就玩棋。掷骰子赌博,这难道是君子看重的行为吗?谁适闭而修身养性,以使心情舒畅,使人一辈子愉快而安寿,这才算是真正得到“闲”了。我酷爱闲,一向好古。考察古代的学问、尧舜的训戒,好古喜求是为了弘扬孔子的训教。喜好它,考察它,一心探察它的精奥,如曲阜孔府柱下之石、秦代岐阳的石鼓、出土的宝剑和宝鼎、工匠制作的戈弓,古代的法典制度,古代帝王的思想精华都从其中得以体现,难道其价值仅是供人们剔择界室、搜集奇珍以饱耳福、眼福而单纯欣赏的吗?所以,我在闲时,广泛考察古代的钟鼎、礼器和青铜器,考察古人的书画及其规范的帖文,经窑烧制的瓷器和玉器古玩,以及文房四宝等,我全都细心研究,我还校正过不少鉴赏文章,辩证其是非,全都是有取有舍,以为己用。如果我听到或看到了什么古器著作,真正理解并确实从中有所发现,就常对这些古器著作加以参订和补充说明,仿佛用佛家的慧眼观察世界的法则,其他如焚香弹琴、栽花种竹的技巧,也没有不请教于行家里手的。事后,我都逐条详加说明,以此来增加自己独居的欢乐。我有时还在座旁摆着钟鼎,在案头放着琴书,在松窗下拓印帖文,在香房中打开图画,此时,窗前香气缭绕,栏杆间花影摇动,即或空着肚子,也会整天快乐得忘掉饥渴。书斋中的冰清玉洁,将人间的浊气污垢,一下子就洗涤得荡然无存了。清心寡欲,满志为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好的呢?我编成此笺,题名为“燕闲清赏”。

  ○叙古鉴赏

  《洞天清录》道: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白驹过隙,非常短暂,可是因人世风雨而忧愁的人,约占三分之二,其中,能从忧愁中解脱出来而自得清闲的,仅有十分之一。更何况深明此理而能安享清闲之福的人,则仅有百分之一、二。在这百分之一中,又大多以音乐、女色为乐,根本不懂得我辈自有快乐之处!饱眼福而不贪女色,饱耳福最好也不在音乐上。在明窗净几的书斋中焚香,高朋满座,佳宾玉立,打开古人精美的书画作品,静心观赏形似鸟迹蜗行的书法,欣赏奇峰兀立河水长流的画幅,抚摸古钟宝鼎,目睹商周的文物书画,不禁挥毫,砚盘墨水如岩泉涌流笔端;既而抚琴作乐,琴声如金声玉韵响在耳畔,使人忘掉了身居凡间。人们所说的享受清福,那能超过这超凡脱俗的闲静之乐呢?《长庆集》说:厅堂中摆四张木榻,安两道素色屏风,置一张琴,各放几卷儒家、道家、佛家的经书。白居易即来这里作主人,抬头观山,俯首听泉,两旁还有竹树云石可以欣赏,从早到晚,目不暇接。一会儿景物相诱,灵气相随,外界和内心就相应和了。在这样的环境住上一夜,会感到身体宁静;住上两夜,会感到心情愉快;住上三夜,就会飘飘然,不知其所以了。《澄怀集)载:江南李建勋,曾经保存了一个一尺多大的玉磐,按住它的手柄,用沉香木节敲击它,发出的声音清脆激越。如有客人谈起粗俗的话语,便起身用力敲击几声,说道:“让这声音暂且表示一下我们的清澄吧。”这间竹屋里,他宣称有四位朋友:把琴称作“峰阳友”,把磬称作“泗宾友”,把《南华经》称为“知心友”,把湘竹称为“梦友”。传说周瑜曾经邀请赵子固,各自携带自己收藏的书画去湖上泛舟,相互评议欣赏。酒喝得正畅快,赵子固脱掉帽子,借酒披发使干,盘腿而坐摇晃着高吟《离骚》的诗句,旁若无人。将近黄昏,船入西泠桥,越过孤山,将船停靠在茂密的树林间,赵子固指着山脚树林最深幽的地方,瞪大眼睛惊叫道:“这就是洪谷子、董北苑两位大画家的得意之笔。”邻船的人听后惊叹起来,认为他真是下到人间的仙人。周公瑾、赵子固鉴赏古人作品,竟是这般浪漫狂放,自得其乐。

  据说唐太阳能宗特别喜欢书法作品,收藏了王羲之真迹手书三千六百张,一律以一丈二尺长为一卷,其中,最为珍惜的只有《兰亭》一帖,挂在宝座右边,从早到晚观赏。忽一日,他对着儿子唐高宗耳语道:“我死后,将《兰亭》一帖与我同葬。”后来太宗去世后,高宗就用玉盒装《兰亭》帖,随葬在太宗的陵墓中。

  陶贞白隐居在贝都山时,曾经珍藏着两把宝刀,一把叫“善胜”,一把叫“宝胜”。陶贞白挥舞双刀,双刀往往会飞,人们望见的,却恰似两条青蛇。唐代李德裕时,有一位老汉带着五、六个人,抬着一棵大桑树请求拜见。李德裕出门会见老汉,老汉说:“这棵大桑树我家三代人都把它视作宝物。现在我老了,被您的崇高品德所感动,听说你喜欢奇异之物,因此,把这棵大桑树敬献给你。这棵树中有奇异之宝,但必须要洛阳的匠人来砍它。”后来李德裕叫洛阳的工匠解桑木,做成二把琵琶,槽内生出两只白鸽,羽毛、翅膀、嘴、足,大小全都具备。因为工匠解木时厚薄不均,一只白鸽失去一只翅膀,保全完整的一只已进献给朝廷,那只独翅白鸽现在仍在民间。

  李卫公珍藏了一根竹拐杖,是从大宛国得来的。这根竹拐杖质地坚实,方方正正的。其竹节如须似牙,四方对称。李卫公就把这根竹拐杖送给甘露寺的和尚,因他看重和尚的道行不凡。有一天,李卫公又经浙右,问那和尚道;“我送您那根竹拐杖没有坏吧?”和尚回答说””我已经把它修圆且上了漆了。”李卫公听后.叹息了好多天。

  伪蜀国词人文谷去拜访刘光祚,刘光祚正好邀请了二位道士来欣赏他的桃核杯。两位道士来后,刘光祚取出桃核杯,只见该杯宽一尺多,杯上的花纹非常鲜明清晰,真是蟠桃核制成的。刘光祚说:“我年轻时云游华山,遇一道士赠给我的,我已珍藏了多年。座上的两位道士看后,一位拿出一粒白色的石园珠,珠上的花纹是两个孩童牵着神仙,人物的眉毛、头发全部具备,道士说是从麻姑洞拿到的;另一位拿出一方石头,宽一寸,长二寸五分,石上隐约有一蟠龙,鳞甲、头角、足爪、颈毛都看得一清二楚,道士说是在巫峡得到的。文谷高兴地说:“真幸运,我一天看到两件宝物!”

  隋朝的仆射苏威有一面精美的镜子,太阳、月亮缺了几分,那面镜子也暗几分。苏威以为镜子左右被弄脏了,不放在心上。有一天,月亮缺了一半,他的镜子也暗了一半,苏威才把这面镜子当着宝物珍藏在柜子里。后来,听见柜中有雷声,打开柜子一听,原来是镜子发出的声音。

  隋朝末年,广州喜爱收藏的和尚眼中有三宝:一是王羲之的“《兰亭》帖”;二是“神龟”,用钢制成,腹部容积为一升,装水后,它的脚就能行走,随便自在的离去;三是“如意”,用铁制成,光明透亮,它的颜色像水晶。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外出看见一古碑,碑文是晋代书法家索靖所书,便勒住马观看了很久才离开。走了几步,却又下马站着观看,站累了又坐在布毯上观看,后来,他干脆睡在碑旁观看,几天后才离去。阎立本到荆州,初看张僧繇绘画的手迹,叹道:“此人徒有虚名罢了!”第二天,他又去看,叹道:“像近代的高手!”第三天他又去欣赏,叹道:“盛名之下肯定没有无本领之人I”他有时坐着,有时躺着。反复欣赏,天黑就在画壁下过夜,连续十天都不愿离去。

  曹公做了一张斜床,可方便躺着看书。六朝人制作了一种“隐囊”枕.非常柔软.可以靠。制备这两样东西,都是为了用来方便看书的用具。《沧浪集》说:人的耳目清新旷达,不设圈套整人,内心就安闲,并且身体也安康,三刻之时人睡,傍晚之时起身。在安静庭院明亮的窗下,陈列图书史籍,弹琴饮酒以自乐。家有园林一处,其间有珍花奇石、曲池高台、池中游鱼,林间飞鸟,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已近黄昏。

  赵子固是宋代王族的子孙,家中收藏的图书、钟鼎珍品很多,自己也擅长绘画。他后来在曾川得到一本五字不少的《兰亭》字帖,很高兴,连夜赶回嘉兴。船行至升山,大风卷翻了船。赵子固站在浅水处,手握《兰亭》字帖对别人说:“字帖在这儿,其他东西都不值得牵肠挂肚了。”事后,他在字帖末尾写道:“性命可轻,至宝是宝。”

  米元章年少时就负有盛名,因皇帝恩准而任校书郎之职。后又改任太学博士。苏东坡说:“清雅脱俗的文章,超凡入神的学问,何时能见到,以洗文坛的毒气。我儿子拿着米元章的《宝月赋》琅琅诵读着,我躺着没听完,脚一伸就起来了。只遗憾共处二十年,我没能完全了解米元章有如此文才!这篇赋超过了古人,更不说当代人了!”米无章因喜欢京口溪山的胜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在城东修建了草堂,自己为草堂取名为“海岳”。米元章喜爱收藏书画和古玩,尤被黄太史看重。平生还喜好玉石,如发现谁家收藏有秀美而光滑的宝玉,他便穿了袍子,带着朝板,郑重其事地去拜访对方。他对玉石十分痴迷,所以被人们称作“石头丈人”。

  ○叙古诸品宝玩

  《十州记》载:周穆王时,西域人向周天子进献了一把昆吾割玉刀和一个夜光环。那宝刀切玉如泥,那杯是白玉之精琢成的,在黑夜能发光。黄昏时,把玉杯放在庭院中间,杯口朝天,等到天亮,甘美的露水会盛满杯中,那汁水十分香甜。这宝杯确实是神仙所用的器物。

  周灵王建造昆阳台时,渠胥国送来贡品:玉骆驼,高五尺;琥珀凤凰,高六尽,火齐镜,高三尺;暗中照物如同白天一样清楚,人对着镜子,镜子就会显出影子,并发出回声。西域折股国的人造有一种飞车,这种车可随风而行,有鼓计算里程,车上有木人拿着鼓槌,车行一里路,就敲一槌鼓。

  战国时,有人盗王子乔的陵墓,随葬物品全被盗走,只有一把宝剑保存了下来,当时盗墓贼想偷,剑发出龙吟般的声音,一会儿就飞上了大。

  吴王得到越国的三把宝剑:一把叫“鱼肠”,一把叫“盘郢”,一把叫“湛卢”。

  方丈山是龙居住的地方,龙在那儿争斗,脂膏血液如流水一般多,呈黑色,一落地就像漆一样坚固地凝结起来,并发出紫色的光,人们用来制作宝器。

  越王用昆吾山挖出的铁矿冶炼,铸成八柄宝剑:一柄叫“掩日”,对着太阳,太阳就昏暗下去。铁器是阴物,这就是阴盛阳弱的缘故罢了。一柄叫“断水”,用它把水一划,水便开裂而不能合拢。一柄叫“转魄”,用它向月亮一指,那蟾宫的玉免就会侧转身。一柄叫“悬翦”,飞鸟游虫碰着它的锋刃,就会被截为两断。一柄名叫“惊鲵”,带着它渡海,鲸鲵就远远逃离。一柄叫“灭魂”,挟带着它夜行,恶魔就会躲起来。一柄叫“却邪”,用它可以制服妖怪。一柄叫“真刚”,用它切玉,如削土木一般。这都因为这八柄宝剑顺应了各方的气势。

  汉朝时,西域人进献了一件吉光裘衣,放在水中数日也不会湿,放入火中也不会被烧焦。汉武帝时,西毒国献来一个连环马笼头,用白玉制成,缰绳用玛璃制成,鞍用白琉璃制成,把这东西放在暗室中,它发出的光如同白昼。汉武帝的桂宫有四件宝物:七宝床、杂宝案、杂宝屏、杂宝帐,所以人们把桂官称为四宝宫。

  西渠王进献玉箱一口,瑶杖一根,后来汉武帝驾崩,便随葬在陵墓中了。

  元祯于秋夜登上黄鹤楼,遥望江边星光点点,就叫渔人去那儿钓鱼,而钓起了一条鲤鱼,剖开鱼腹的,得到两面宝镜,大小如铜钱一样,两面镜相合,背面有二龙若隐若现。鳞甲都有。元祯死后,两面镜子也不见了。

  令狐綯有一个铁筒,直径不到一寸,筒高四寸。从中取出一小本书卷,在阳光下打开书看,原来是《九经》的足本,不差一部。它的纸是蜡蒲团,它的文字精妙得无法形容。再次倾倒那铁筒,又倒出轻绸一匹,长四丈,一过秤,才半两重,好像不是人工所造。

  贞阳观有一座天降炉,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有三尺高。炉下还有一盘,盘内开出莲花一朵,有十二片叶子,叶子还隐隐约约现出十二种生肖像。原来叶上有一位仙人,戴着远游冠,披着紫霞衣,仪表端庄美丽,他的左手支在腮下,右手直伸到膝盖,坐在一方小石头上。石上有花竹、流水、松桧等景物的图案,雕得奇异古怪,非凡人能刻得出来的,定是神灵怪异超人的作品。南平王把宝炉拿去看后,又还给了贞阳观,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瑞炉”。

  处士皇甫玄有一根避尘针。把这根针插在头巾上,可使全身无尘埃。这针呈金色。试的人把针插在头巾上,骑马在尘埃中飞奔,人和马都会一尘不染。

  刺史沈攸的马棚中群马惊鸣,派人去看,看见一匹白马,肚腹上系着一根绿绳,从外面跑进马棚又跑开,直闯进内室。察看家中的人,只有爱妾冯月华手臂上有一匹玉马是用绿丝绳穿的,放在她的枕头边,这匹马晚上就会溜出去,早上跑回来,看它脚上,还有泥污呢。

  邴浪在九田山看见一只赤鸡,它的叫声很好听,如笙歌竽韵一般。邴浪一箭射去,鸡钻人石缝中,凿开石头,便得到一只红玉鸟。

  唐玄宗有一条玉制小龙。开元年间天旱,玄宗派人悄悄把这小龙扔到龙池中,一会儿云飞雾绕,风雨骤然而至。

  天宝初年,安思顺把一条五色玉带进献给皇上。

  李国辅有一种草,叫“迎凉草”,这种草的茎像苦竹。夏天把这种草放在厅堂中,则凉风悠然而至。他还有块“凤首木”,有一尺长,上面雕有鸾风,即使在严冬时节,高堂大厦如春天般温暖。《十洲记》上写道:这两种奇物都产自火林国。唐德宗到兴废宫,在宫墙央壁中发现一条软玉鞭.把它弯起,首尾可以相连;把它展开,可以像绳子一样拉直。

  陆大钧和妻儿,晚上一起睡觉,听到家中有叽叽喳喳的争斗声。醒来时,发现枕头下面有两条玉猪,有几寸大,雕得很精妙。陆家人把这两条玉猪装进枕头内,钱财便开始与日俱增。

  贞观年初,林邑人进献了一颗火珠到宫中。火珠形状有如水晶,唐睿宗把它赐给大安国寺。水珠如石,呈红色,夜晚发出微光。寺里的和尚便挖地一尺深把它埋到地下,流出的水可供一千人饮用。

  汉宫把堆积的草堆积在池中,长出一颗珊瑚树,有一丈二尺高,一条根长出三根茎,茎上有枝条四百六十三条。

  三国时,东吴孙权从地下挖出一个白色玉如意,手柄上刻有龙虎图案,该如意长二尺七寸。

  贺真如有“五宝”和“八宝”。五宝之一叫“玄黄天府”,形似朝板,长八寸,宽三寸,上圆下方,有小孔,是黄玉制品,能祛除兵灾、瘟疫和其它灾害。之二叫“玉鸡”,它的羽毛丰满,有了它,帝王如果想用孝道治理天下,就一定能实现。之三叫“谷壁”,用白玉雕成,直径有五寸,它的花纹是谷粒,帝王得到它,就会五谷丰登。之四叫“王母玉环”,有两枚,也是白玉琢成,直径有六寸,它比一般的好许多倍。这五件宝物在空中都能发光,都能直射太阳,光芒不知有多远。“八宝”之一叫“如意宝珠”,有鸡蛋那么大,它的光亮如十五的月亮。之二叫“红靺鞨,像大米粒一般大小,灿烂如红樱桃,人们只要看它一眼,它就碎了。但是用手摸它,它很坚硬。之三叫“琅玕”,形状像一个环,但只有环的四分之三。缺四分之一。之四是“玉印”,有半只手大,它的花纹像一只鹿子陷在印章中,把它挨压其他东西,它的形状就在那东西上印下来。之五是“采桑钩”,有两根,约五六寸长,细如筷子,仿佛是金银铜的合金制成的。之六是“雷公石”,也有两件,形如斧头,长四寸,像青工制成。八件宝物放在太阳光下,它的白光火如烛能照亮天空,放在暗室内,发出的光也像月光一样明亮。

  魏国河间王有赤玉杯、水精钵、玛瑙碗。新罗国进献万佛山一座给朝廷,佛像都是用沉香木、檀木或珠玉雕成的,大的有一寸,小的仅几分。像米粒和豆粒大的佛首,眉毛、眼睛、嘴巴、耳朵、头上的螺旋样的发髻,一丝一毫都不差。山上的旗子是用金玉水精辫成的线状装饰物;寺庙还种植了薝匐罗等花木,山中楼阁殿台都用各种珠宝雕成,建筑物虽小,却凌空欲飞。山前还有几千个和尚走在路上,山脚有一个三寸大小的紫金钟,小兽“蒲牢”把它衔着。只要把钟一敲,行道僧就作起礼拜来,隐隐约约地还听得到声音,原来,有机关使钟发出响声。虽然给它取名为“万佛山”,其实上边的佛像根本数也数不清。

  海外人进贡,送来一个“重明枕”,长一尺二寸,高六寸,颜色白净如水晶。上边有楼台的图案,还有十位道士,拿着香和书简,不停地循环。

  刘耀晚上归家,忽然有两个小孩进屋向他跪拜,说道:“管涔派我们拜见赵皇帝。”并献了两口宝剑给他,便离去了。刘耀用烛光照着这两柄剑,有两尺长,光泽不同于一般。剑背刻有文字“神剑,吞下可以免除各种毒害从而万毒不侵。”刘耀吞下这两柄剑,自己立即便变幻出五种色彩。

  范椎奴在涧口放牛,捕捉到两条鲤鱼,鱼一出水面就变成了铁,他便将这块铁冶炼成一对双刀,他手持双刀对着大石山祈祷说:“鲤鱼变成铁,我把双刀铸,举刀破山石,定有神灵护。”他一刀砍去,石头果然裂开了。

  秦嘉有一面蟠龙镜和一块韩寿香。据说能灭妖、且能生出香气。

  刘表有三种酒器:一件叫“伯雅”,可以装七升酒;一件叫“仲雅”,可装六升酒;一件叫“季雅”,可以装五升酒。“雅”是酒器的意思。

  李适之有九件酒器:蓬莱盏、海川螺、舞仙杯、匏子巵、幔卷荷、金蕉叶、玉蟾儿、醉刘伶、东溟漾。蓬莱盏这只杯上雕有三座山,斟上酒则刚好淹没这三座山。舞仙杯安有机关,一斟满酒,杯中仙人即翩翩起舞,盈满香气的球子浮出杯外。

  仙家有三件宝;碧就漂瑶杯。红蕤枕、紫玉函。刘守璋送给洪有奎先生扬雄一块铁砚台、四皓鹿角枕、卞敬家有一个无患枕。

  舜制作了一把五明扇。石虎制作了一把莫难扇。还有人制作了象牙桃枝扇、子建九华扇。张融有道士赠送的白羽麈尾扇。夏昶制作了一把云香扇。

  汉代有翠羽扇、云母扇、孔雀扇、九华扇、五明扇、回风扇。

  陶贞自有雀尾炉一座。唐朝秘密府库中有七宝砚炉,一到寒冬,砚中墨水冻结了,一放到炉案上墨水就化了。根本不用火烤。

  咸通年间,开昌公主出嫁,嫁妆有内藏宝物的金菱子、银栗子,还有连珠帐、却寒廉、犀丝簟、牙席、蠲忿犀如意、白玉九鸾钗、辟邪香。

  韦待御赠给杜甫夫人一只夜飞蝉。

  武帝赐给于阗国青钱砚、辽西产的麟角笔、南越产的侧理纸。

  唐皇赐给宰相张文蔚一个龙鳞月砚、宝相笔。

  开元初年,罽宾国进贡一粒上清珠,它发出的光可照亮一间屋,珠内有仙人玉女走动。如果有水灾、旱灾、兵灾发生,人们只要虔诚地祈祷,没有不应验的。

  廉郊在荷花池上弹琴,荷花池中跳出一片方铁皮,有一位懂得它声音的人敲击它,给它取名为“蕤宾铁”。

  安禄山把玉鱼、凫雁两件宝物进献给唐朝皇。

  杨贵妃制作了一个绿玉磬。佛楼国有一种青玉钵孟,可以装三斗左右的东西,厚约两分左右。咸阳宫有青玉制作的灯架,有七尺高。孙文台收藏了一个青玉马鞍。魏王得到一石头,胡人鉴别后认为是宝母。真腊国献来万年蛤蟆,晚上发出的光如月亮一样明亮,连积雪也不融化。偶然之间还得到了一条金牛。祥符年间,皇上铸造了几只金龟赐给近臣。穆王到昆仑山,得到一支银烛。嵇昌收藏了一个采星盆,夏天把水果放在盆中浸水,水果比一般情况下的都冷。蒲泽国献来遮太阳的廉子,可以驱走暑气。宝物中有琉璃瓶、珊瑚块、女珊瑚、青螺巵、五色文玉环、金博山炉、琥珀枕、玛瑙环、云母屏、九龙台灯、百枝灯、蓝田馨、照夜玑、琐子帐、紫玉笛,都是汉代,唐代的奇珍异品。

  司空徒在中条山隐居.用松枝作笔.叫幽人笔。房次律的弟子金图,十二岁时,手拿几颗水玉珠,光彩照人。

  唐彦猷制作了一块红丝砚台,自称是天下第一砚。

  郭从义从地下挖到一个绿玉四方小杵臼,四角上各有一个胡人坐在上边,器旁有一行篆字,写的是:仙台秘府小中臼。元自诚有一个抵鹊杯,颜色似珉石的颜色,夏天用它盛水果子,果子和水都非常冷,到冬天浸果,水不会冻成冰。郭江洲有一个占景盘,用铜制成,上端伸出一根小管子,插上花,可以保存十多天而不凋谢。孙总监用千金买来一块绿玉,巍峨如山,叫玉匠琢成一座博山炉,炉顶上隐隐约约升出一缕香烟,取名叫“不二山”。白乐天有诗句“银花不落从君劝”。“不落”,是一种酒杯,有‘水晶不落杯”。汉隐帝有几颗“小摩尼珠”。冯夫人有一面葡萄镜。杜光庭有一根骄龙杖,像鲜血一样红,像玉石一样重,不像是竹木制成,相传是仙人丢掉的。葛溪的铁匠制剪刀,在剪刀上刻了三个字:二仪刀,剪的两片刀相交处是一个环状物,剪东西锋利无比。又有人从地下挖得一个金鹿,一个银獐子,是曹奴人在洋水河献给天子的宝物。还有银猪、金狗之类的宝物,是古代用来拢络少数民族的东西。像小铜猪、狗、牛、羊之类十二生肖动物制品,都是墓中随葬物品。

  《西湖志》记载:高宗到张俊这个地方,该地民间进献来的御用物品有狮蛮乐仙带、池面玉带、玉鹘兔免带、玉壁环、花素玉高脚钟子、玉枝梗瓜、玉瓜杯、玉东西杯、玉香鼎、玉盆、玉古剑鼻等二十七件;有玉犀牛盆,白玻璃元盘、玻璃花瓶、玻璃枕、玛瑙物二十件;有龙纹鼎、商杯、高足杯、商文杯、周盘、周敦、周举大杯,周代兽耳酒杯、汝窑酒瓶二对等宝器;有御宝画的《曹霸五花总》、冯瑾的《霁烟长景》、易元古的《写生花》、黄居宝的《竹雀》、吴道子的《天王》、张萱的《丛竹》、边鸾的《萱草山鹏》、黄筌的《鹧鹕萱草》、宗女曹氏的《蓼岸》、杜庭睦的《明皇斫脍图》;还有赵昌的《踯躅鹌鹑》、梅竹思的《踯躅母鸡》、杜霄的〈扑蝶〉、巨然的《岚锁翠峰》、徐熙的《牡丹》、易元吉的《写生枇杷》、董源的《夏山早行》、李煌的《林泉渡水人物》、荆浩的《山水》、吴元俞的《紫气星》,都是珍品。

  欧阳通善于装饰书斋,他给放砚台的屋子取名“紫方馆”,给文具“贝光”取名“发光地菩萨”,给墨水取名“金小相”,给“镇纸”取名“小连城”、“千钧史”,给“界尺”取名“由准氏”,给笔取名为“畦宗郎君”,给槽取名“半身龙”,给裁刀取名“治书奴”。

  宝晋斋有天成砚山、玉蟾蜍,都是稀世珍宝。

  古代有神器,如禹鼎,可以测朝代的兴亡,〈瑞应图》上的宝鼎,不在灶上烧,鼎中的水自己就沸腾了,鼎中的食物不煮自热,鼎中的水不汲自满,不抬鼎,它自己就收藏起来了。吴明国进贡了一口常燃鼎。虢州产的铁锅有几围大。丁谖制作了一座九层博山炉,炉上图案上的禽兽可以自己动。勃海进贡了长三尺的玛瑙柜。南昌国进贡了一个大玳瑁盆,可装十斛东西。还进贡了一个紫磁盆,可装五斗东西,举起它像鸟毛一样轻。中朝一个铜澡盆,夜晚有人敲它,发出的声音同长乐宫的钟声相呼应。汉武帝把樱桃放在赤浪盘中,盘色变成樱桃色。

  周益公有一个酒杯叫“鹤飞盏”,斟上酒,杯上的鹤就飞起来,饮干酒,鹤就不见了。唐代有一种青玉枕,冬暖夏凉,饮酒而醉的人,枕着它睡,酒即醒,进人梦乡的人就会到仙境去邀游。孙太医的玉罗汉屏风时时飞动。汉宣帝时,有一个玉八角升,是西部少数民族进的贡,浇水不冷,火烤不热。唐代有一个十二时盘,使用它时,随着时辰变换着物像,比如子时物像是鼠,丑时是牛等。皇帝的流光爵,把它放在太阳下,它发出的光芒把天都照亮了。南海有虾头杯。陈思王有鹊尾酒勺,想劝人酒的人呼叫某人,勺即对着某人。王肃造了铜鼠圆球,白天黑夜都能自己转动。南方有一种风狸杖,指一下禽兽,禽兽便会死去,取食物指什么得什么,很称心。含诓县东岸有一种圣鼓杖,船中有了它,波浪不会冲击船。徐凤有一根缩节杖,如笔管一般,二十年中,每年多一节;二十年后,每年减一节。郭休有一根夜明杖,红色,晚上拄着它走路,它会发光。柳真龄看重一根铁拐杖,这根拐杖婉转扭曲,若天然生就一般,拄着它行走,它就发出微响声。唐明皇有一扇虹霓屏风,赐给杨贵妃,屏上刻的美女,晚上能下屏来歌舞。马弋山有床紫茭席,冬暖夏凉。秦始皇骑马带着山铃.敲击它.声如雷鸣。府库内有青酒杯,杯上花纹乱如丝缕,像纸一样薄,把酒斟人杯中,温温的还有点暖气,从杯中逸出,一会儿就像热开水那样烫,给它取名为“自暖不”。龟兹王进献了一个枕头,像玛瑙,枕着它睡觉,十洲三岛、五湖四海的壮丽景色尽入梦境,给这个枕头取名为“仙枕”。虢国夫人有一个夜明枕,发出的光可照亮一屋,根本不用灯烛照明。有位老农得到一块照室玉。王莽有一块灭瘢玉,将玉打碎涂瘢,瘢点就消失了。后顺宗时,西域进献了两件龙虎玉,一方为虎,把它放在山岩上,野兽们都害怕;一圆为龙,把它放在水中,波浪翻腾如长虹映日。扶余国有一种火玉,呈赤色,可以用来烧鼎锅。唐尧在黄河、洛水中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板,板上画有天地的形貌;还得到一块作为信物的金壁,壁上文字记叙了自然界的起源。禹王到龙门巡游,天神给他一部玉简,又巡游东海,得到一块碧色玉圭,楚州人又献上一枚玉印。伯颜到于阗国,挖井得到一个玉佛,有四尺高,对光看,人的筋骨都看得一清二楚。魏武后有玉钵装奇宝,转动也不会脱落,这是西域鬼斧神工之作。唐肃宗赐李辅国香玉辟邪,香玉高一尺五寸,奇妙无比,香传几里远,香气进人衣内,多年不散。唐宣宗的朝廷中,有十二枚玉棋子,把这些棋子按十二个时辰的字放人水中随着时辰逐一浮出水面,无一点差错。苏威有一面映日镜,日缺几分,镜面也相应地昏几分。唐代有瑞英帘子,人在帘内遮住,遍身都是光,显得出奇地夺目。韩王元嘉有铜鹤酒杯,酒斟到杯的腹部杯就直立,酒斟少了杯就倾覆。长安殿角上有铜雀,能鸣叫。沈传师得到一匹玉马,也能嘶鸣。杨光欣有玉龙,在龙腹中装进水,水就从龙嘴中喷出,并发出笙簧般悦耳的声音。楚人打渔,得到夏禹王的支祁锁。唐翰林院有一个索铃,黄河以北打伏,铃则动,索铃就自动响起来。周世宗有二十四匹应气瓦,顺应节气敲击这种瓦,瓦上带孔的仪器就显示出什么节气来,一点不错。长陵有匹铜骆驼,长着毛,毛上生花。郫县有匹铜马,能鸣叫。长州副官署有一个铜龟,背上能根据时令显出文字。李子长造了一个木囚徒放在苇草上,官府审理官司没有差错,木囚徒就拜伏,否则就猛地站起来。周穆王有一面火齐镜。周灵王有一面月镜,这面镜色白如月。汉高祖有一面表里镜,可以照见五脏六腑。舞溪石窟有一面方镜,秦始皇称之为照骨镜。苟讽有面铁镜。隋王度有一面照疾镜,生病时用它一照,疾病就好了。张敌得到一面镜子,照人后此人终身无病。镜名叫“无疾镜”。黄巢有一面三方镜,能照见左右前三方。唐代有一面秦淮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唐天宝年间有一面水心镜,天宝七年,天下大旱,镜中龙口吐出烟雾,即刻下雨。唐代有夷则镜,是从井中得到的。有一面燧铜镜,对着太阳就冒出火苗,拿艾草一触就燃。任中宣有飞精镜,后来被神仙拿走了。王宗寿有面铁镜,不亮,有一天发出光来,王宗寿就拿到市场去卖,有一个穿青衣的小孩高兴地来回观赏,小孩说道:“这铁镜是神灵之物,应当送回去。”最后便把铁镜拿走了。王幼临造了一面方丈镜,能照见人马。某人有面百里镜,可照百里之远,献给吕蒙正。秦时宁县有一农夫得到一面镜,用它来照发烧的病人,病人立即退烧,觉得一身筋骨都冷起来,所以取名“生寒镜”。世上有一种透光镜,用镜子对着日光,镜子就现出二十个字,反射在墙壁上清清楚楚。有知来镜,用它照前途,可知前途凶吉。在谯毫地方有种镜子,用手抚摸,镜子中间就发出铿锵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响镜”。史良的姐姐有一面宝镜,能照见妖魔鬼怪。有位道士拿了一面魇魅镜,狐狸躲在草中作祟,用镜一照,狐狸精就现出原形。各种宝剑,如颛顼腾空剑,用它指挥军队,就会打胜伏,把剑插在剑鞘中,常常发出声音。楚王有一把太阿剑,把剑一挥,全军流血。汉高祖有赤霄剑。蜀后主有镇山剑。宋青春有青龙剑。唐德宗有柄火精剑,夜里能发光。朱善存家中有芝烟剑,天下太平它就产生香气。胡识有破山剑。钱塘闻人绍有一柄灵宝剑。

  以上各种东西,都是宇宙间神秘奇异的宝物,终被造物主掌握,哪能让这些宝物流落到凡间?即使有战乱火灾发生,恐怕在这些战乱中,宝物也不会受损。古训说:“玩物丧志”,这些宝物不是使人丧志的东西,记录出来可以扩大人们的见闻。

  绘画作品也神奇怪异,像汉代刘褒《北风图》,看见它的人顿觉冷起来;《云汉图〉看了的人都感到热起来。王善画的《六马滚尘图〉,后来竟然失掉。唐代有一幅〈龙水图》.用白绸作龙的衣服.锅中的二条龙就飞走了。周益公画了一幅《岳州图〉,图中谯楼时时变换匾额。赵颜得到一幅画女幛,画上女子竟从幛上走出来当赵颜的妻子,并生下一子。韦叔文画马,尚未着色,岳神把画要去了,自己改名换姓应考科举,竟金榜题名。赵浍画了一幅《儿啼图》,僧人听到小儿夜哭,责问赵浍,赵浍便用画笔画了奶汁,喂进小儿口中,小儿便不哭了。冯绍正画龙,未画完,看见一道白气从厢房屋檐飞出,落人池中,顿时雷声隆隆,大雨倾盆。廉广画了一幅《二鬼兵图〉,一夜晚风雨交加,兵鬼间相互打了一战。张僧丝画佛像,夜间能发光。信州画的罗汉能飞动。王元使画了一把扇子在墙上,客人到来,竟把扇子拿走了。曹不兴在屏上画画,滴了一点墨把画屏弄脏了,曹不兴便将墨点画作一只苍蝇,孙权以为是只苍蝇,用手去抹。镇江兴国寺,和尚们因鸽粪弄脏了佛像而发愁,张僧繇就在寺庙的两壁上画上鹞鹰,鸽子就再也没飞进寺庙了。云光寺的西墙上有一幅《七鸽图》,还没有画完,其中一只鸽子便乘云飞走了。长兴成山寺的墙上,画有猿和鹤,常能飞跑。顾光宝画了一头狮子,吃尽了所有画上的东西,狮子嘴巴还有淋漓的鲜血。何尊师画猫,老鼠就躲了起来。石恪画好飞鼠后,把画展开,老鼠再也不进屋来了。杨子华画马,夜晚能听见马啼声、撕咬声和嘶鸣声的。韩干画的马,连神仙都来索取。唐朝画家吴道子讨厌和尚,在墙壁中间画了一头驴子,一夜之间,和尚住的屋内的家俱被驴踏坏,没有一件是好的。他画的《五龙图》,天将下大雨时,马上就会烟雾笼罩。张澡一手握两支笔,画了两根树枝,一枝枯萎,一枝树叶茂盛。贾秋壑碰见一位道士,画了一朵莲花,风吹来,,莲叶竟摇动起来。这些画都神奇巧妙,不可推测,人也不可知晓。总之,都是古人元气集中,而取其自然界的产物。

  ●遵生八笺·卷十四

  燕闲清赏笺上卷

  ○清赏诸论· 论古铜色

  高子说:曹明仲《格古论》写道:入土千年的铜器,它的颜色如翠绿般纯青;入水千年的铜器,颜色却像瓜皮一样绿,都像玉石般晶莹润泽;不到千年的,即便呈青绿色却不晶莹润泽。”这只是说的一般情况,并非全都如此。比如夏商周时的铜器,到现在岂止千年,难道都是晶莹润泽并且都呈青绿而又各自纯色吗?如果说入土就呈青色,入水就呈绿色,那么,那些银白色、红褐色,黑色的古铜器,又是埋在什么地方的呢?凡是夏商周三代的器物,入土年代久远而又靠近山岗的多呈青色,因山气潮湿,久蒸久闷而成青色。靠近河水的多为绿色,因水气含盐卤,久浸久润而成绿色。我看见一件器物,有夏商周三代的款文和记录,半身为水所浸而年代又久,水干水涨留下的印痕有几层,这器物是人水者毫无疑问,可是它的颜色却是纯青的,它落在水潭底的部份约一寸见方,却呈黄绿色。由此看来,铜器入水绿,入土青的说法,难道一概如此吗?我想,铸造器物时铜质清洁晶莹而无杂质的,颜色多发青;有杂质的多发绿。譬如白金,成色十足的,作成器物,颜色是纯白的,久了就会发黑;成色不足的,作成的器物,久了就发红或发绿。这里谈论的是器物的质地,不是它的外形,道理是可以推知的。其它情况,如古墓中靠近尸体的铜器,呈水银色,可是水银色也分两种:有银白色,有铜灰色,特别是铜镜,多为这种情况。古代,死尸入棺多以水银防腐,前代死的人把铜镜一代代传下来,入棺时就用镜作随葬品,取它能照亮地府的意思。所以,墓中铜质清洁晶莹的随葬物,先被水银沾染,年代久了水银人骨,顺物满背成银色,千年后又白又亮,被称为“银背”。那些先受血水脏物污后才受水银浸润的器物,铜质原来不纯的,就呈铅灰色,年代一久,铜灰色不改,被称为“铅背”。那些有一半水银、一半青绿,被朱砂覆盖的铜镜,先被血肉污物腐蚀一半,日子一久就变成青绿色,其中半洁净的是因染了水银,所以,整个镜子的背面,青绿、水银二色相杂。现在品评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背又次之。还有,如果铅背铜镜埋在地下年代久远,就变成纯黑色,称为“黑漆背”,这种的价值又高些,可是,这种颜色很容易做假。至于古代铜鼎、铜杯也有水银色的,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铜器在墓中被水银扩散的气息沾染而形成,所以,铜器只有一个部分呈现水银色的情况。有时,墓地靠近有水银的地方,铜器也呈现水银色。所以,宝鼎一类青铜器没有全身呈水银色的,可是,钟磐一类器物,像这种情况的,一万件里就没有一、二件了。

  上古的铜器,以质厚的为好,年月一久远,锈蚀人骨,质地变得松散脆弱,厚的还可以用,薄的如果稍稍一敲打,不破即裂。又比如没有青绿色,呈纯紫褐色的铜器,曹明仲认为纯紫褐色是人间流传的颜色,这不对。夏商周三代的铜器,因埋在地下,后世人才能搜集起来,一代一代传下去。如果说从夏商周流传到今,才有这种颜色,为什么能保存在世上不被战火销熔或破损而消失呢?这类器物是从高阜的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墓穴全由砖石砌成,器物在这干燥的穴内秘藏,又没有水土浸蚀,又无尸气污染,放在石案中,只有地气蒸发浸润,再加上原制精美晶莹,后来,器物变为褐色,而无其他杂色。所以,呈褐色的铜器,铜鼎居多,而小器物和秦汉两代的器物,呈褐色的就很少了。近来发现褐色上有青绿色小点,是因出土之后,人们用酸碱之味浸蚀过罢了,并非深入内里的绿色。故褐色上有云头片、芝麻点、朱砂斑和有翠绿雨雪点的铜器,是传世之宝物,并不是传世三五千年才成褐色。所以,古铜器以褐色为上品,水银色、黑漆色鼎为次,青绿色再次。若得到纯青绿色铜器,不含其他杂色,晶莹如水磨,光彩夺目,这种铜器又在褐色铜器之上。宣德年间的庙宇喜欢仿照褐色,所以那时的铜器以这种颜色居多。凡是出自夏商周三代的铜器,不只呈青绿晶莹润泽,它的质地、样式、花纹、落款及标记,都不是后代人所能仿效的,自然不容易伪造。若像曹明仲所说,一定要夏商周三代的铜器才有朱砂斑,这就大错了。宋元两代的铜器也有大片朱砂斑,像鱼卵大小的朱砂斑就更多了。只因铜器在墓中受死人血气浸染,便形成了朱砂斑。朱砂斑也有两三层叠起的情况,用刀刮或用其他东西摩擦,也不能去掉。难道只有三代的铜器如此吗?当然不是。研究古铜器的人们不能不考察!

  ○新旧铜器辩证

  夏商周三代的铜器,以钟和鼎占多数,而且大,能容一升一斗的东西。虽然也有“商重质地、周重纹彩”的说法,然而重质地的未尝不绘花纹,绘花纹的未尝不重质地。那些重质地的商代器物,设计铸造重视质地,样式大小一定,铸造方法精致巧妙,重纹彩的周代器物哪能如此?哪些重纹彩外观的周代器物,雕的图案、刻的篆文虽然精细,花纹线条也不繁杂,嵌在器物上的珠玉也精致,可是方寸不适、太厚,然而质地还是可以的。夏朝搞镶嵌,用金银细细地嵌进器物,成片状的云雷花纹,用碧玉挖起来嵌,很漂亮。曹仲明说商代不讲镶嵌之法,这不对,商代也讲嵌法,只是多用金银片嵌,很少用云雷丝仔细地嵌。现今的能工巧匠,伪造夏商两代用珠玉嵌法的人,采用金银的颜色,这是古代和现代相同的地方,可以伪造;可是用碧玉加工镶嵌的方法,器物上的土锈,似乎不那么容易伪造得以假乱真。最近,我搜集了从古墓中挖掘出土的各种有孔的园形碧玉,如环、佩、充珥、填、珈、琫、珌等器物,我判断是方园合规定、用来镶宝鼎等青铜器的,令人看了很陌生。即使是识宝器的人,看了以后也一定会说:“这是古代雕琢的玉石,难道不是夏商周三代的铜器吗?”这些东西,往往卖高价钱。谁知古代嵌铜器,铜器周身没有一处完整,表层不是被剥落,就是被青绿色的锈斑所遮,一些地方隐没、一些地方显露的妙处,这些古朴典雅的特点,都是自然形成的。现代嵌制铜器,都是在器物完整的某部分雕琢,有的嵌进,有的挖出,就像泥土剥落一样,然后才用蜡把剥落的地方遮住,哪里用得着眼力去看,工匠用手一模就知道了。

  唐代天宝年间,有个官办铜器作坊,制的器物花纹细密惹人喜爱,那华美的纹彩完全依照了夏商周三代的制作。有的改变底色为十锦,有的把角龙变成无角龙,有的把雷纹改成斜方形,有的把篆文改为隶书、楷书。这样,反而与上古朴素的风格大相径庭;更遗憾的是铜质较薄,方便一时,没考虑到是否流传千古。现代工匠,看见铜瓶、铜壶等器皿中有青绿朱砂堆积,有水锈烂孔,是因为有人用锄头敲破造成的,后人再捡来用药把它补连好,然后拿到集市去骗卖。这些都是唐代官办作坊造的铜器,并非伪造的膺品。古代工匠做工精细,拨蜡清楚,纹内底板光滑,即便是转角处,或方、或园、或深孔处,就像用刀锤雕刻而成的,花纹和底板都很清爽,整个器物都一样,没有一点砂眼、欠缺,以及分布不均的毛病。

  那落的款是制铜器的规定,标识是记载功德刻的篆文。所以,夏商周三代的钟和鼎,阴文有一百多个字,从薛尚功刻钟鼎的篆文二十卷一书中,那些篆文都可以考证。到汉唐以后,款识都用阳文了。可是铭文也不仿古,间或也有阴文作标识,也不同钟鼎上古文的篆文写法。大约刻印阳文作标识,用蜡印制作很容易。阴文款识先用蜡挑出字形,经翻砂成阴文,制作起很难,稍微不周到,字形就不清楚,那文字的神韵和制作方法,后人远远不如前人。所以,秦汉的器物赶不上夏商周三代的器物;唐宋的器物又赶不上秦汉的器物。可是,秦汉不及三代,唐宋不及秦汉,不是因人力不行,而是所用质料不纯净。只是汉工匠技术差,又不善于模仿夏商周三代精巧的工艺;唐宋的工匠虽巧,却又想改变夏商周三代的制作程序,人说世代不如三代,就败在技术的优劣上。谁知愈想弄巧愈出问题,愈精细愈失去古代敦厚、古朴、典雅的风格。本来赶不上三代,反称自己能超过三代,改变程式、改变图案,只重形式上相同,真所谓丑妇效颦,愈呈丑态。近来有真正民间匠人制造的器物,没有功德可记,原来没有款识文字,现在用刀在钟鼎上刻起和篆文相似的文字,磨去刀痕,再用药剂来掩饰,反而失去了原物本来的情趣。鉴赏家用手一模就会识破真相,这只能捉弄无知的愚人。

  明代庙宇的铜器,有很多是精品,样式也很典雅,做工也很精细。但是小件居多,比如百摺彝炉、乳炉,雨雪点金片贴铸的戟耳彝炉,炉脚做成石榴形的最好;赤金霞片小元鼎炉、象头鬲炉、五供养细腰橐盘、惨金双璃筋架、香合匙瓶、蟠螭镇纸等,都很精妙。大件如鼎炉、角端兽炉、方耳壶、商从尊等,都精美可爱,样式古朴、典雅,可惜不多见。炉底的落款文字是用扁方形印印的,阳文铸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楷书,笔画完整、印地光滑、蜡色可爱。其他的如判官耳鸡腿脚匾炉、翻炉六棱面铸惨金番字花瓶、四方直脚炉、翻环元瓶、盖凿钱文漏空桶炉等,都是下等品。宣德年间铸造铜器,大多采用蜡茶色和惨金色。蜡茶色是用水银浸泡,擦洗铜器表面使之入里,然后熏烤、洗净而成的。惨金色是先把金熔化成泥状,多次涂抹器物,后用火烤而变成赤色的。这种方法耗费的钱财不可估量,难道是民间工匠所能仿造的吗?只是宣德年间的铜器有花纹的很少,我在京都,仅仅看见一两件像商鼎一样的铜器,腰部的花纹还很好看。比这稍后一点,景泰、成化年间,也有这种颜色的青铜彝炉,用两个狮子头为炉耳,再用厚赤金片做成云、鸟的图案,贴在炉坯上铸造,那炉底落款没有印文,只有用药烧了的“景泰年制”等字,隐约地露在底下。刚观赏时还没看出来,但与宣德年间庙宇之炉相比较,差别很远。

  ○新铸伪造

  近来山东、陕西、河南、金陵等地,伪造鼎、彝、壶、觚、樽、瓶之类器物,样式均是效法古代,分寸不少,并且图案和落款,都是从古代器物上翻砂得来的,也不很差。但与古铜器相比,就迥然不同了。虽说它的外观看起来光滑可取,可是,一用手摸就觉得它表面粗糙;虽然妆点美观,可是气韵和质地都很低劣。伪造的方法是:铸造出一个坯子后,打磨光洁,有时还用刻刀刻出纹路,有缺口就用井花水调泥矾,浸泡一昼夜,然后取出来烘热,烘了再浸,浸了再烘,反复三遍为止,工匠们给这取名叫“作脚色”。待它干了以后,把卤砂、胆矾、寒水石、硼砂、金丝矾等药物研成粉沫,溶化在青盐水中,用干净的笔蘸药刷它两三次,等一两天洗去药剂,干后又制。以上各道工序重在调定色彩、水洗功夫,要搞三五次才完。然后挖一个地坑,用炭火把土坑各处烧红,把浓醋泼进热坑中,放进铜坯,仍用醋糟浸它,加上土把土坑盖严,窑藏三天才取出来看,铜器上就生出各种颜色的古斑,最后再用蜡擦抹。如果颜色要深点,再用竹叶烧烟熏它。点缀颜色,有寒、温两种方法,都定用明乳香,让人先咀嚼,除尽涩味,才配白蜡和嚼过的明乳香溶和。要它呈青色,就把石青放进蜡中。着绿色,用四支绿;上红色,用朱砂。用温法,蜡比乳香用得多;用寒法,乳,蜡对半用。把乳、蜡调和好后,用来装饰它出的颜色,把乳蜡混合物堆叠成各种凸形,用卤锈针砂加以固定。那些水银色,是用水银砂锡涂抹在铜鼎边角上,再用法蜡颜色蒙住,使底色约露一点点,好用来愚弄鉴赏家。这些伪品,用手一抹,药的腥味就扑鼻,洗也洗不掉。有的伪品制成以后,放在卤碱地中埋藏一两年再挖出来,看起还带点古味。

  再有,像夏商周三代和秦代、汉代的铜器,有的掉了一只脚,有的掉了一只耳朵,有的器物主体受损,现了一个孔,张了一点边角,这些都不是伪造的。近来,工匠能作冷冲、热冲、冷焊、软铜冲法,器物古色不变。惟有用热冲法,上色的部份,颜色比其它地方稍黑些,如果用铅补加冷焊,都用法蜡填掩到器物内,再用山黄泥调筒遮掩,扮成出上的样子。这是真的古器,只因装饰不太周全,比起伪器还差得远。还有和前者相似,把残片拼合拢的破烂旧铜器,件件都是古董。只因用新法复原制作,人们称它为“改锹”。我在京城看见两件器物:一是父子鼎,虽小却可使用,它的花纹和样式,无人不爱。它伪造的方法是:用古壶盖作鼎腹,拉凑古墓破器的飞龙脚焊上,用旧鼎的耳作耳,制成一个铜炉,我当即说:这不是真正的古董。另一件是一方亚虎父鼎,内外都是水银色,没有一处断纹,最初卖方叫价为一百金,此鼎大小有五寸,既适用又可观赏,人们争着买。我再三鉴别,看出它是将就破碎的古水银方镜,切断成方片,四面用冷焊拼成古炉的耳和脚,它制作工艺巧妙,可称精妙以极。我一识破该炉破绽,大家认为对,争相购炉的人,后来竟然不知走向何处去了。像这样的伪造手法,那技艺的巧妙如神。

  元代杭州的姜娘子、平江王吉两家的铸造方法,名擅当时。他们上的蜡很精,炼的铜也很纯,细致、巧妙的彩色底板衬托的花纹,也很赏目。有的器物制成惨金色,有的将就器物的本色,传到今天,人们多喜欢蜡茶色和黑色,因为它的样式仿效古器,很好看。只是它的花纹细小,斜方形,龟纹、回纹居多。平江五家的铸造法也可以,炼的铜晶莹洁净,拨的蜡也精细,只是样式不好,远不如姜的铸法。

  近日,淮安铸造效法古代的鎏金器皿,有小鼎炉、香鸭等器物.按旧时样式仿造,淮安的工匠很精通,人们不容易识别。用手摸器皿,表面细腻光滑,仿造的功夫之高,也不能用一时一日来计算。此外,还有大香猊、香鹤、铜人、烛台、香毯、酒炉、投壶、百斤兽盖香炉、花瓶、火盆等物。这么多品种,可弥补古代的空白。淮安也是我大明朝铸造铜器的著名基地。

  ○论宣铜倭铜炉瓶器皿

  古代没有铜小香炉,就是《博古图》被帝王收藏,上面也仅有一两个传下来的式样。以后又有了小鼎炉、兽炉、博山炉等高两寸多的炉子,不知汉代和唐代人用来干什么?想来也是墓中随葬物吧。也有中样鼎炉、兽面脚桶炉,这两种炉只能用来单独供奉,不能用来烧香和用于玩赏。近来有潘姓工匠造的铜打炉,名叫“假倭炉”。造这种炉的潘姓工匠小时是浙江人,被俘虏到日本,他生性很机敏,学习日本的铸造技术,在日本十年,他雕凿镶嵌金银日本花的式样,真实地反映了日本的制式,后来因日本战败,潘某回到故乡浙江,在我家干了几年,锻打铸造的器物如像日本尺子,内藏十种文具,其中折叠剪刀是古代没有造出的。他造的铜合子、途利筒、青铜炉、花瓶,没有哪一件不精妙,这些是真正的日本器物。所以,这些器物刚上市时卖价很高,它炼的铜纯净,呈惨金色,雕凿镶嵌的金银器,花纹精细精妙,与日本器物没有两样。又比如近来吴歙的制品,比潘某的似乎要好,其实,只是样式、花纹巧妙一点,对古代铜鼎的特点,一点没有借鉴、效法。再比如用黄铜除去腥气,借名钩金,锻打制造方园鼎炉、青铜炉、花纹都按《博古图》的样式,炉外抹上金叶。这种器物放在什么地方?只能用来作神佛的供物。最初几年,潘某制的铜器好像不易看到,谁买到都当成宝贝,后代一定有喜爱、看重它的人。’

  外国器物,如像日本人制作的细眼罩盖薰炉也很美观。还有惨金色的香盘,盘口的四方制有四个蹲着的兽,上面用雕花透空的罩子盖着,用来烧印文香篆,很有闲静的情趣。又比如温酒器、水罐、吸水小铜中丞、抹金铜提、盔甲腰刀枪、五供养莲花架、紫铜汤壶、小钹、罐罩合、槟榔合、石类罐、刮锈铜民、海螺碧铜镜、铜鼓、供献盘台碟子、雕花金钱、锻花银钱、凿银细花卷段、凿金大小戒指,器物上嵌着奇石,各种精妙的地方,不可胜收。人们称赞这些器物:“无处不有机巧”。的确如此!

  近来,吴中伪造细腰小酒杯、敞口大酒杯、方园大酒怀、素花矮酒杯、雨雪金点戟耳青铜炉、细嵌金银碧填鼎炉、香奁、牺尊、团螭镇纸、细嵌天鹿辟邪象罐、水银青绿古镜、二寸高小汉壶、方瓶、惨金观音,弥勒等器物,颜色、样式各种各样,外形都很好看,很有雅趣。比如出自徐守素的器物,非常精致,无可挑剔,价格只有古器的一半,它质料纯精,工艺精细,功夫达到这么高的境界,是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琢磨,不像一般器物快速制成。把徐某的器物放在高雅的书斋,也值得把玩鉴赏。他所制的器物虽然不是出自古代匠人之手,就凭他的技艺,也可以想象上古器物的风致神韵,谁说吴郡这些伪品无可取之处呢?吴郡伪品与那些粗劣制品不可同日而语,鉴赏器物的专家们应该比较一下。

  ○论古铜器具取用

  上古时的铜器保存到今天的,姑且拿适用的几种来谈一谈。铜鼎,是古人盛食物的器具,所以,用供奉三鼎、五鼎来供奉神灵。现在将它用作烧香的香炉,已不再用它盛供品供奉神灵了。但是,鼎因大小之别又有两种不同用途,大鼎设于厅堂之上,小鼎放置于书斋之中。方鼎以飞龙脚文王鼎为上品;兽吞直角亚虎父鼎,商代的召父鼎,周代的花脚鼎,光滑呈白色的如南宫鼎为次品;周代的像篮鼎,腹大而膀脚象腿,以及百乳鼎一类,都是下品。方鼎中的小鼎,有周代的王伯鼎,单从鼎,周丰鼎。又比如方约四五寸大小的青绿小方鼎和惨金色小方鼎,样式效法周文王王伯鼎的样式制作的,适合于书斋中作熏香之用,这些都是唐代的官办作坊和元代的姜娘子所铸造的,鼎上花纹精美,制式美观。

  那三兽面圆鼎中,有商代的父乙鼎、父己鼎、父癸鼎、若癸鼎;圆腹鼎有商代的子鼎、秉仲鼎、像形号饕餮鼎、立戈鼎、季娲鼎;光滑呈白色的像商代的鱼鼎、周代的益鼎、素腹鼎;鼎口之下微微收束的,像商代的乙毛鼎、蝉纹鼎、父甲鼎、公非鼎;鼎口敞开的,像飞龙脚子父鼎,均可列为上品。圆鼎中的小鼎,像周代的大叔鼎、垂花鼎、弦鼎、唐代三螭鼎,都可以单独作供奉用,只是式样很少有雅致的。其他的像瓜腹鼎、鸡腿鼎、方耳鼎、环耳鼎、敞口鼎炉,都不值得赏玩,全是下等品。

  彝炉样式中像周代的隔彝、父辛彝、商代的虎首彝、百折彝,方形的像已酉彝、珍奇的像周代的百乳彝,都可以作厅堂上的焚香器具。其他的像彝、敦、鬲、炉等器具,虽然是古代器物,但不能作单独供奉之用。如能得到商代的母乙鬲、周代的蔑敖鬲、饕餮鬲、师望敦、兕敦、翼敦、也可以充当厅堂上小桌供奉。以上各种样式刊载于《博古图》中,可按图查看。

  巵是古代的饮酒器具。意思是取巵的上端一完就危险,是让饮酒的人要懂得节制,才没有危险,有告诫人们不要滥饮的意思。盂的形状像盂钵,两耳微耸,又像腰腹问伸出一对翅膀,民间把它称为“人面杯”。杯,也是古时的酒器,制成牛角状,加笼子盖着,也是戒贪酒快活的意思。《诗经》上说:用那兕牛杯饮酒(此杯用牛角制成),那兕兽杯的样子就像此杯。尽管现今的酒杯形状很多,但唯独没有这种样子的酒杯。

  卮是古时洗手盛水的用具。矫口向上翘而腰腹平坦,有一手柄的,有三只脚的,也有圆的,形状像鸭子一般,古代将它作洗漱时装水的器具。现在,民间把卮当匜,又将匜当卮,称为金银酒器,是不对的。盘和洗这两种器具,盘深而洗浅,盘用来装废水,有的盘器内侧刻有篆字,有的两耳朝上耸,有的盘内侧还绘有各种海兽。有的用三条蹲伏着的龙做脚,有的雷纹圆脚的,又叫彝盘,民间称为“歃血盘”,其实不是。现今可作香橼盘用。而洗器,是用来洗手的用具,所以,有的花纹采用双鱼纹,有的采用菱花纹。有三只小脚的,也有圆脚的,有的两侧有兽面图案的翻环。现用它来装水,作筵席上主人和客人相互敬酒时的洗涤用具,这似乎是古人传下来的习俗。还有像洗器而有两只手柄和握手状的,名叫“杆”。即(浴具),也可当洗器用。觚、尊、觯,都是饮酒器具,这三种器具都可以用来插花。觚口和尊口都是敞开的,花插在里面太松散,不好看,必须作一支锡直管套在器口内,将大口收束成为小口,便于约束花枝,不让花枝松散倒斜。还可以装人活水插牡丹、芙蓉等花,如不这样花就不能长久保鲜。古时,瓶是用来装酒的,《诗经)上就有“清酒百壶”。“瓶之罄矣”的诗句。如古时的素温壶,壶口像大蒜头形状的,欲称“蒜蒲瓶”,也就是古代的壶;这种壶非常方便注人活水,用来插牡丹、艾药一类的花,塞口小,质地厚实的最好。其他的如粟纹器四环壶、方壶、匾壶、弓耳壶,这五种器都适合花枝插人。如周代的蟠螭瓶、螭首瓶,民间称作观音瓶的,现今的酒壶就完全采用这种样式。经修改后的汉代麟瓶,形状像一只稍弯的瓠子,背面有手柄。这种瓶,民间将它列人瓠子壶一类,其实是不正确的。真正的瓠子壶,是取自《诗经》里“酌之以瓠”的意思。今用这种瓶来装水,浇灌花草,一向被誉为用于书斋中养植香蒲和兰草的高雅器具。周代的皤虬瓿、鱼瓿、罂瓶,与前面所说的蟠螭瓶、螭首瓶一样,都是用来插各种花枝的。

  又如现在的鸠头拐杖,老年人多有吞咽食物困难的毛病,而取鸠鸟能治疗食噎之意。所以,夏、商、周三代鸠头拐杖的杖头,都嵌满金、银、玉来装饰。还发现有飞鸠拐杖头,满身为惨金色。用来作棕竹拐杖的装饰,非常漂亮。如汉代的蟠龙、蟠螭杖头,形状像瓜槌,这就不及商周时代的鸠头杖雅致。如汉代的编钟,那小而能发出乐声的,很适合书斋中独奏,如能得到宫、商二音最妙。古时的布钱,有的烫了金字的,可以用来作画轴用。小样提卤,可以用来装浆糊,如伯盏頮盘、周季、姜盂双耳杯,形状小巧,可放在砚台旁作笔洗。

  镜子是人人都必须用的,如秦时的光背镜,质地厚实没有纹路,非常适用。其次像银背海兽、蒲桃荔枝、五岳图形、十二生肖、宝花云龙、十二符、四灵三瑞、三神八卫、六花浮水、七乳四乳、十六花蟠螭、龙凤雉马等背,都很精妙。必须是清亮如水,没有一点杂质,民间所说的无任何变形,即使将镜子旋转一圈,形影也不会改变的最为珍贵。还有像铜钱大小的小镜,镜面都没有瘢痕。特别是那满背镶嵌有金银饰物的散花小镜,镜的背面无论是制成花纹的还是光的都非常令人满意,价格也十分昂贵,似乎不易得到。携带镜子,游山宿寺,也是不可缺少的。鉴赏要以直径一尺的外圆镜,以及直径三寸以上的至如铜钱大小的镜为上品,其他的五寸,七寸大小的镜子次之,而菱花八角方镜,全无价值,轩辕球镜,可用来悬挂在卧室的床前,这未必能避妖邪,只不过取其意思罢了。

  古时的铜制腰束、铜钩丝织腰带很多,有一尺多长的,规格不一,有用金银碧玉镶嵌装饰的,有装饰“商”发音金片的,有同样用兽面作器腹的,都是夏、商、周三代的器物。其他如羊头钩、惨金色螳螂捕蝉钩,都是秦汉两代的器物。如这些器物没有地方可用,可悬挂在书斋壁上挂画、挂剑、挂拂尘等,非常雅致。如雁脚灯、凤龟灯、有柄行灯,可用来作烛台点灯;驼灯、羊灯、犀灯,可用作油灯。这都是书斋中用器的一种。又如一尺余直径的浅盘,有三只脚的,做工非常精细漂亮,是古时放酒杯的盘器。盏盘像圆形盂缸,有耳环可供两手握持,这是汉代的器物。古时的彝器都配有船形盘器,那船形盘器即是今天的承盏盘。到处都有这种器物,而且花纹,颜色都很漂亮,现在用于香橼木箱上作配件,没有其他用处。常见的虾蟆蹲螭,这种器物制作工艺很精湛,不知古人作什么用,现用作镇纸。还有大铜伏虎,此器长约七八寸,重量有两三斤也是汉代器物。所有这些,都是随葬物品,现在用来压书。我得到一只研炉,长约一尺二寸,宽七寸。左边稍低,铸造有方孔,火焰从方孔中喷出烤灸砚台,正中一寸左右稍低矮,便于墨汁保温和搁笔;右边摆放茶壶,可用来饮茶和酒,以便深夜主客长谈时饮用,砚炉上刻有文字:“蕴离火于坤德兮,回春阳于坚冰;释淘汛冻凌兮。洒请泚于管城。”由此可见,整个冬天的学业,一天都不可以不在灯下用功了。总之,我们都不应过早将这些物品视为观赏的东西。而将这些东西用以书斋欣赏,借此愉悦心性,愿与有相同爱好的鉴赏家进行品评研究。

  ○论汉唐铜章

  古时的铜章,相继出土的,成千上万,即便是顾先生的《印数》一书,仍然称没收集齐全。我的行辈曾多次到燕国集市收集了上千枚印章,这些印章在十年中,价格高低差别很大。从前没有官印和私印的区别,今天才把王侯伯长的印列为官印,其价值远远高于从前;又将姓氏印列为私印,其价值比平常也高出一倍,在官印和私印中,又有许多珍品,有玉印、金印、银印、玛瑙印、玻璃印、宝石印,有瓷烧印,瓷烧印中以官窑、歌窑、青州窑烧制的最多。大凡这些印章,上端以“斗”为印鼻,间或也有用鹿作印鼻和用瓦作印鼻的。而铜质的印章,用龟、用螭、用辟邪、用驼、用凫、用虎、用坛、用免、用瓦、用鱼、用钱、用覆斗、用环、用四连环、用亭、用鼻、用异兽、用鹿、用羊、用马、用狻猊、用豸等制作,无奇不有。印鼻的颜色,或用惨金色,或用涂金或用细错金、或用银商金等颜色。它制作的工艺精妙,就比如它是一个立方体,六个面都刻有文字,子章和母章配成一套。母章的印铸一母兽,子章的印鼻铸一子兽,两枚印章合在一起,如母抱子,二者相接触的正中或者另三面刻有文字。我买得一方印,子章,母章一对共两套,这三枚印章都刻有边款文字,这又是官印和私印中价值最高的,也不可多得。那雕刻玉石的技艺,刻工精细周到,篆文笔意,一丝不苟,无可挑剔,这是用昆吾山的玉石刀雕刻的。那便是汉代人的双钩碾玉刻法,也不是后人可以相比的。所以,玉剔的宝印,更被鉴赏家们看重。

  古人的印文,除姓氏之外,只有字号和小名,别无闲散道号,家族世代的名位,引用成现在的话,只是“臣某”的钱。汉人的守关重臣向皇帝送奏折,用小印印。又如“封”字,是古时没有的,系后人创造。古时的“白记”,就是“封”字的意思。我曾见到一枚印章上刻有这样的文字:“某氏私记,宜身致前,迫事无闲;愿君自发,封完印信。”这是唐宋时代的印章,汉代人不会刻这样的文字。就单个的字,也只能模仿禽鸟、龙虎、双螭、花草的形状,这常见于圆印章上。刻有“子孙永宝”、“宜尔子孙”、”“子孙世昌”的印.都是闲文印意。汉代的官印.配有印箱佩带。我收藏有一铜印箱,高一寸八方,方一寸五分,形状和今天的官印印匣相同,印箱前后铸有能开合的门扇和锁扣,印箱的两边有鼻耳,便于穿上绳索或佩带携带。印箱的外表像青绿玉石一样晶莹亮泽,箱内装有子母印章一套,这也是小铜器中一件珍奇器物。

  近日,关中洛河下游一带贪利小人,仿造假印,混人真品,用来愚弄收藏印章的人。像军司马王任日利,不一而足,而且这类假印很不容易辨识。今天那些模仿刻制汉章的人,以汉代篆文雕刻行家自居。以至有好奇之徒,故意刻损边旁,残缺笔画,自认为有古意,令人好笑。就是《印薮》六秩中搜集的印章,损伤印文的也没有超过十枚,即或有伤痕,也是因埋入地里年代久远,被水锈浸蚀剥落,或是因填满了泥沙,在剔除清洗时损伤的,并不是古印文原来就如此。想追求古意,为什么不效法古篆法和古刀法,却学那些后人损伤笔画,而追求形似,这又是近日必须辨识清楚的。如果是行家,他们自然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

  又如青田石中的灯光石,像玉那么晶莹洁白,在光照下,就像真的灯光,近年来很不容易得到,价格也非常昂贵。石里面有斑点的就不是佳品了。除青田石之外,还有白石,红黄青黑等石,还有黑白相间的,红黄相间的,这些石,质地光润,坚韧细腻,可用来雕刻印章,古人喜欢用这种石材作印鼻,如鬼工球印鼻,我曾见过有从外到内,大小球依次滚动的鬼工球印鼻,共十二层,滚到最里面的一个小球像绿豆般大小才停止,不知用什么方法刻成,真是鬼斧神功!我们杭州,过去能称为最善刻制印鼻的工匠,只有岑东云、沈封湖二人,擅长雕刻各种图形。岑东云更擅长于制作连环,三层五层相叠,还会制作奇特怪异的彩色花纹套挽等印鼻,他刻的印文也高沈封湖一筹;而沈封湖的刻文,没有可取之处。后人有效法他们雕刻技艺的,但却缺少古朴雅致的风韵。这也算是制印章中的不可多见的高超技法,所以一并记录在案。又如福建有用象牙雕刻人马做印鼻的工匠,这是刻制印章的疽毒,即使是做工精细,但又有什么用呢?

  ○刻玉章法

  王心鲁说:雕刻玉章的技法,另外没有用药物烘烤的奇特方法,都是引用陶隐居《赡酥昆吾刀说》中的方法。我传授的方法,只是用真菊花钢来锻造成刻刀,宽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它平尖法的刀锋来使用。在新旧玉章上刻篆文,用木架把玉章固定,用刻刀按字的笔划雕刻,一刀刻不进,再刻一刀,最多刻三刀,玉屑就会刻起。但是不可用力太猛,用力过大刻刀就会打滑而难以刻入,要用手腕运刀。身边还应撂放一块磨刀石,随时要磨刀,保持刻刀锋利,没有不成功的。我见王心鲁刻玉技艺精湛,他所刻的章,很像真的汉章。而且王先生仿效季直表,小楷和缘文都刻得极好,所以都予以记载。

  ●遵生八笺·卷十四

  燕闲清赏笺上卷

  ○论官歌窑器

  高子说:说到窑器,不能不首先提到柴窑、汝窑、官窑、哥窑。但柴窑瓷器我未曾见过,而且众说纷坛。有人说:“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是薄瓷,但曹明仲却说:“柴窑粗黄土足”,他们的看法为什么相差那么远呢?我时常见到汝窑烧的瓷器,颜色如蛋白,汁水晶莹厚实,有如堆满凝脂,汁中褐色小孔,隐隐约约像螃蟹爪子,底部有细小如芝麻的挣钉。我收藏有一个蒲芦大壶,圆底,光洁有如和尚的头,圆白的地方密密地排列了几十颗细小挣钉,壶的上部就像坝那样逐渐收束,壶嘴像笔帽,仅有二寸,像长矛那样竖直向上,壶口直径约四寸,上加罩盖,壶肚直径一尺,制作工艺也奇妙绝顶。我还见过几只碟子般大小的圆浅瓮腹,口如磐,瓮足色泽光滑,底部有细钉。把官窑和汝窑的瓷器相比,汝窑瓷器的质地更滋润。官窑的品质风格,大致与哥窑相同,颜色以粉青色为上品,淡白色次之,油灰色是颜色中的下品。花纹以冰裂鳝血纹为上品,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是花纹中的下品。

  说到样式,如商代庚鼎,纯素鼎、葱管空脚冲耳乳炉、商贯耳弓壶、周大兽面花纹贯耳壶、汉耳环壶、父己尊、祖丁尊,全部是效法古代图上样式.是进献给皇帝的贡品。世人所看见的两耳壶,不论样式的美丑,都认定是茄袋瓶。那知有些短矮大肚而没有固定式样的器物,似乎也鄙俗丑恶。以上五种样式,与敛姬壶一样,体现了古人铜铸体式的真传,当是官窑第一妙品,哪能一概说成是茄袋瓶呢?

  又如葱管脚鼎炉、环耳汝炉、小竹节云板脚炉、冲耳牛奶足小炉、韩耳彝炉,盘口束腰桶肚大瓶,子一觚、立戈觚、周氏的小环觚、素觚、纸追瓶、胆瓶、双耳匙箸瓶,笔筒、笔格,葵口笔洗、桶样大洗,瓮肚盂钵二种,水中丞、二色双挑水注,立瓜、卧瓜、卧茄水注,匾浅磐口囊盘、方印色池、四角八角委角印色池、有文戟耳彝炉、小方著草瓶、小制汉壶、竹节段壁瓶,所有这些都是官窑和哥窑的上品。

  桶炉、六棱瓶、盘口纸槌瓶、大蓍草瓶、鼓炉、菱花壁瓶、多嘴花罐、肥腹汉壶、大碗、茶盏、茶托、茶洗、提包茶壶、六棱酒壶、瓜壶、莲子壶、方园八角酒鄨、酒杯、各种劝杯、大小园碟、河西碟、荷叶盘、浅碟、桶子箍碟、绦环水池、中大酒海、方园花盆、草蒲盆底、龟背绦环六角长盆、观音弥勒洞宾神像、鸡头罐、楂斗、圆砚、筋糊、二色文篆隶书象棋子、文著小碟、螭虎镇纸,所有这些都是官窑和哥窑的中等品。

  又如大双耳高瓶、径尺大盘、夹底骰盆、大撞梅花瓣春胜合,棋子罐、大匾鲁耳彝敦、鸟食罐、编龙小花瓶、大小平口药罐、各种眼药小罐、肥皂罐、中型果盒、蟋蟀盆、内中事件、佛前供水碗、束腰六角小架、各色酒案茶碟,所有这些都是官窑和哥窑的下等品。要知道,古人用意考虑非常周到,这只是我们概略评议。而官、哥二窑烧制的众多瓷器,不易全部举出,仅此可见一斑。

  所说的官窑,在宋时的修内司烧窑,是官氏家族修造的。窑子修建在杭州的凤凰山下,那里的泥土呈紫色,所以,烧制的瓷器底部像铁色,当时称为“紫口铁足”。紫口的形成,是由于器口上仰,釉水下流,器口比器物整体稍浅,所以器口微露紫痕,这有何珍贵?只有铁足值得看重,因为其他任何地方的土质都不及这儿的土质好。歌窑是私人经营的窑子,烧瓷器的泥土全取自这里。官窑瓷器釉面的隐纹像蟹爪,歌窑瓷器釉面的隐纹像鱼卵,但所用釉料都不如官窑所用釉料好。官窑和歌窑烧出的瓷器常常发生窑变,形状都类似蝴蝶、禽鸟、鱼、麒麟、虎豹等,分布于本色瓷坯上的釉发生了釉外变色,有的变成黄黑,有的变成红紫,形象逼真可爱,这大概是由火候大小而形成,否则就无法理解其中的变化,这种制作,工艺似乎更加难得。后来又有董窑、乌泥窑,都效法官窑,但瓷器质地粗糙没有光泽,而且釉面燥裂,混杂于哥窑之中,现在也在民间流传。后来像元代末年的新烧瓷器,还赶不上董窑和乌泥窑。近年来各窑烧制的精美瓷器,也有可取之处,只有紫骨色和粉青色不大相像。如现今新烧的瓷器,与过去各窑烧制的瓷器相比较,还相差很远。也有粉青色的,但干燥而无光泽,即使光滑润泽的,已变成了绿色,而且索要高价愚弄顾主。还有一种复制品,取用官窑、哥窑的旧瓷器,比如缺脚少耳的炉、瓶口边缘受损的瓶等伤残品,用旧料旧品,涂上釉水,用泥土包裹,放人窑内重新烧制,烧成后和旧样没有多少差异,但填补的部位颜色浑浊,且质地干燥,不太精致,但是能得到的这种复制品,也远远胜过新烧的瓷器。

  无奈官窑和歌窑套器,如葱脚鼎炉,国内仅保存一、二件,乳炉、花觚,也只存有十数件,彝炉或许有百来件,这四件瓷器被鉴赏家和收藏家们奉为至宝。无怪乎卖价竟高于它本身的价值,而且与日俱增。今后也不知它的价格会降低多少。所以,我每有机会一睹珍品,便心清目爽,神魂飘荡,顿时令人忘却了饥饿。难道果真是赏玩的瘫好使我这样吗?我更为后人只听说过这些瓷器的名字,而不能亲眼见到这些珍品而感叹了。

  ○论定窑

  高子说:定窑瓷器是宋北定州烧制的。瓷器为白色,间或有紫色和黑色的,都是用白坯上涂以釉水烧成,表面如泪痕的最好。所以苏长公写诗赞叹:“定州花瓷琢如玉”。瓷上有画花、绣花,印花等三种,大多采用牡丹、萱草、飞凤等时新花样。定窑烧制的器皿,式样繁多,工艺精巧。最好的有兽面彝炉、子父鼎炉、兽头云板脚桶炉、胆瓶、花尊、花觚等,都稍像古样式,实际上是自出心裁,这都是定窑中的上品。其余的如盆子,有内子口的,也有内替盘的,大的三四寸,小的一二寸左右,规格颇多。枕头有长三尺的,形状很合头枕。我得到一个瓷枕,有一娃娃手拿荷叶掩盖枕身,叶形前卧后仰,适合头枕,精巧无双。瓶子花样一百出头,而碟子规格样式上万种。我收藏有几个碟子,长条形状,像一枚银锭两头翘起,左右两侧作成四个皱褶。还有一个呈四方形,四角如莲花瓣一样耸起,而左右两旁如莲叶卷起,有的中间作成水池样,四周作成宽边,可以当笔洗、笔砚。这些是上古时代所没有的。定窑还烧有人像,以仙童居多。而兜头观音、罗汉、弥勒等,像貌形体,眉目,衣服皱褶之类,栩栩如生。其他小器件,如水中丞、各色瓶罐,从两三寸到五寸高的,我见过不下百余件,但形状规格却没有一种相同。还有灯架、大小碗钵、酒、茶注、有多种样式。精巧得让人难以想象。那些水注,做成蟾蜍样、瓜茄样、鸟兽样的,样样都出神人化。如巨觥、承盘、卮匜、盂斝、柳斗、柳升、柳巴,上面编条穿线的模式,一点不断,又如菖蒲盆底、大小水底、都值得观赏。还有坐墩,样式古雅。花囊,腹园口坦像囊盘一样,中孔直径约两寸,可用来插各种花枝。酒囊,圆腹敞口,像一个小碟,光泽浅淡,囊中穿有一小孔,用来劝酒。这些东西,种类样式繁多,不能—一细说,其他窑制套器都不能与它相比。尽管如此,也只是工巧一时,很缺乏古人的传统遗韵。凭技巧迷惑今人还可以,要在做工、样式上胜过古人就完全不可能。如宣和、政和年间的制品,当时是官窑所造,色白质薄,土色如玉,价格很高。而紫黑色的也少,我只见到过一二种。色黄质厚的,属下品。又如瓷坯的颜色青污如油灰色的,当地人俗称“后土窑”器,又低一等。

  其他如高丽窑器,也能绣花,杯盏盆盏类瓦器也有值得一看的,但质薄而脆,色如月白,质量很不好。近来新烧的文王鼎炉、兽面戟耳彝炉,质量也不亚于定窑瓷器,几乎可以假乱真。如周丹泉,最初烧制的器物可视为佳品,但也必须磨去周身的红色才可供观赏。如玉兰花杯,虽做工精巧,似有歪门邪道之嫌,且轮回很快。又如继周丹泉之后烧制的,合炉桶炉,用锁子甲、球门、锦龟花纹穿插连接成花底板的,制作非常精细,但不能列人供欣赏的器物之列,而且远远不如周丹泉制作的品质好。元代,彭君宝在霍州烧的窑,人称“霍窑”,又叫“彭窑”,仿效古代定窑,认真烧制的窑器非常精细。土坯细白,器口都较光滑,只是缺少光泽,质地极脆,也不能作为珍品观赏,往往被外行充作定窑,索取高价,简直可笑!

  ○论诸品容器龙泉窑.章窑.古瓷.古州瓷.建窑.均州窑.大食窑. 玻璃

  在定窑之下,龙泉窑位居第二。宋代龙泉窑器,土细质薄,颜色翠绿,精妙的套器可与官窑争艳,只是缺少纹片、紫骨和铁足而已。它烧制得像瓶、觚、蓍草方瓶、鬲炉、桶炉、有耳束腰小炉。菖蒲盆底有圆形的、八角形的、葵花形、菱花形的。还有各种酒鄨、骰盆。而冰盘的式样,有百棱的、有大圆直径两尺的,除此之外与草蒲盆样式相同。有深腹单边盥盆,有大乳钵,有戎芦瓶,有酒海,有大小药瓶,这些器物上面都有凸起的花纹,非常精致。还有坐鼓高墩,大兽盖香炉,烛台、花瓶和立地插梅大瓶,这些都是龙泉窑所独有的,只是外观不很雅致,仅是适用罢了。各种器具,制作上不能继承传统,然而器质厚实,非常耐磨经用,不易茅蔑行话,以开路曰蔑,损失些少曰茅。都与古代相同,只是用色各不相同,有粉青,有深青,有淡青之别;今天就只有上品呈翠绿色,其余全是油青色,制作也愈来愈差。

  有些人同样用白泥制作瓷坯,外涂浅翠色釉料,让其露出白色的影痕,这比龙泉窑的制作更觉巧妙精致,称为“章窑”,是因姓氏而得名的窑。还有吉州窑器,呈紫色,和定窑器相似,但质地粗糙不佳。建窑套器多为鄨口碗盏,色黑而润泽,有黄免毫毛斑点,大的是真品,但质地厚实,薄的少见。还有大食窑,铜身,用药料烧成五颜六色,有香炉、花瓶、盒子一类的器皿,是最差的窑器。

  玻璃窑器,产自少数民族聚居的岛屿,只有广东才有。制品规格不统一,可惜没有古雅的制品,只有小瓶稍有雅趣。其他的如酒盅、高罐、盘盂、高脚劝杯等器物,都无一可取之处。自缠丝、鸭绿、天青黄锁口等三种颜色的可看,只是不耐用而已,也不是值得鉴赏的佳品。

  如均州窑器,有朱砂红、民间称为莺哥绿的葱翠青、茄皮紫等颜色,都红如胭脂,青如葱翠,紫如墨黑。这三种颜色纯正而没有变化或少有变化的,是上品,器底烧有一二数码编号。猪肝色,火里红,青绿错杂和垂涎色,都是红、青、紫三种颜色窑烧时间不足而形成的,并不是另外有这种色样,所以,民间将它叫做“鼻涕涎”、“猪肝”等名,非常可笑。此窑只有蒲盆底这种套器最好,其他如坐墩、炉、盒、方瓶、罐子等,都用黄沙泥作坯,所以器质粗厚不佳,这些套器都不大受人喜欢。

  近年新烧此窑,全用宜兴沙土作坯子,釉水略像旧窑用法,制品中也有好的,但不耐用,都不可取。

  ○论饶器新窑古窑

  古代的饶器,进献宫庭用,质薄而有润泽,色白花青,比定窑稍差。元代烧制的小足印花,内有枢府字号的,价值较高,而且不容易求得。如我大明朝永乐年间所造的压手杯,杯口平坦腰部弯曲,沙足光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永乐年制”四字,细如米粒,是上品;中心画有鸳鸯的次之;画有花心的再次之。杯表面为深翠色青花的,式样精妙,可永久使用,价格也非常昂贵。如近代的仿制品,瓷质特厚外观又丑,红底红足,外形略像真品,毫无观赏价值。宣德年间烧制的红鱼髂杯,是将西红宝石研成粉末后,用它来描画出的鱼形,烧制后鱼就从瓷坯内凸现出来,宝石的光泽鲜艳夺目。有的变成了紫黑色,是因火候失手,似乎稍差一些。青花的套器有龙松梅茶髂杯、人物海兽酒髂杯、朱砂小壶、大碗,颜色红如太阳,器口制成白色。又如竹节髂罩盖澛壶小壶,这些器物自古未曾发现过。其他还有各种适用的器具,只有小巧玲珑的最好,外形描画一丝不苟。而炉、瓶、盘、碟最多,制作如同平常用品。像罩盖匾罐、敞口花樽、密渍桶罐,都非常精美,大多制成五彩色。其他如中心烧有“坛”字的白瓯,就是所说的坛盏。质地细腻釉料丰厚,样式美观耐用,是真正的文房佳品。又如式样相同的细白茶盏,比坛盏稍低,但它瓮釜线足,光洁如玉,内有很细小的龙凤暗花,盖底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暗款.橘皮花纹隐约显现。即使定瓷也不能与它相比,真是一代绝品,可惜世上见到的不多。又如精美的坐墩,有用五颜六色填涂的镂空花纹,像云锦一般华丽;有用五颜六色填实的花纹,鲜艳夺目,这两种底色都是深青色的。有蓝色底子填画五彩的,像石青上挑的花,有白底青花,有如冰裂纹的,各种式样,好像不是前代曾有过的。成窑上品,没有超过五彩葡萄鄨口匾肚髂杯的,但样式比宣德杯更好。其次如草虫可口子母鸡缸杯、人物莲子酒盏、五供养浅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筋小碟、香盒、各种小罐,都精美而令人喜爱。我认为:青花,成窑不及宣窑;五彩,宣瓷不如成窑瓷。宣窑套的青色,是苏渤泥青,后来全都用完了,到了成窑时期都是一般的青色了。宣瓷的五彩,颜色浓厚,所以不很好,但成窑套器五彩用色浅淡,很有画的意韵。这是我一家之言,不一定确切公允吧!

  明代世宗年间,青花和五彩,二窑套器全都有。怎奈饶土越往深处土质愈差,比较二窑的过去,代代不相等同。有小白瓯,内侧烧有“茶”、“酒”、“枣汤”、“姜汤”等字样的,是世宗皇帝为经篆醮坛时使用的器物,又称作“坛盏”,制作的工艺质地釉料,远不及茂陵窑品。嘉靖窑器,如磬石、馒心、园足,外烧三色鱼匾盏、红铅小花合子,这两件如铜钱大小,也是稀世珍品。小盒子花青的画很美妙,今后恐怕官窑再不能烧制出这样的器物了,得到它的人应视为珍宝。

  ●遵生八笺·卷十四

  ○论藏书

  高子说:用藏书来积累广博的知识,是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这里有两种说法;家庭贫寒的人,没有钱藏书;家庭富裕的人,生性又不喜欢看书。所以,古人因为家庭贫寒,每天到书店或者向邻家借书来阅读,而要找那些既是家富又喜好读书的人就不多见的即使有富裕爱好图书的人,也不喜欢诵读,只是买到善本,用华丽的细绸装饰起来,搁放在浮华的书斋里,全是为了好看,书上灰尘积了一寸多厚,一年到头主人也不曾翻过一页,他们藏书又有什么意思呢?哎!真是这样,还不如不喜欢读书的人!

  藏书的人,不论书籍装订的好坏,只想搜寻奇书异帙,以了解古人言论中的隐秘,以增加自己的见闻,以至于有的对知识梦寐以求的人,远近拜访求学,从经、书、子、史,到百家九流的作品,从诗、文、传、记,到稗野杂著,以及佛道经典,无不兼收并藏。因此常年沉溺于书海,每当碰到有价值的典籍,不管书价高低,都以必得为止,这种人的爱好也够专一的。所以能积存满屋书籍,将它们分门别类, 时常打开书匣撂在几案上,从早到晚,沉浸在书中品味思索,仿佛与圣人贤人面对面交谈一样,千古以来的事物尽现眼前,真是赏心悦目,有什么样的快乐能超过这样的乐趣呢。古人说“开卷有益”,的确如此啊!不学无术的人,其实非常可耻。

  又如宋元两代的木刻版书,雕刻得一丝不苟,核校仔细也无错讹,字体大小合宜,印刷清楚醒目。况且很多都是奇书,后人没有重刻出版,所以已不多见。佛学和医学这两类书籍更为丰富,然而医学方书一旦出现差误,就会害人不浅,所以,以宋代的版本为好。海内名家,以评定书籍的名次,来确定书价的高低。如“《三愤)”、“《五典》、《六经》、《骚》、《国》、《史记》、《汉书》、《文选》等书的价格最贵,诗集及诸子百家的价格为第二等,文集、道家、佛家的书籍,价格又次一等。

  宋代的书,纸质坚韧,字画如写在上面一样清楚,格用单边,很少有看不清楚的字,由于书写时用墨稀薄,书纸即使沾水浸湿,干后也不留被水浸染的痕迹,翻开书就有一股墨香,散发出特殊的香味。元代木刻版仿照宋代单边,但字体笔画粗细不分,比宋刻边条宽一条丝,而且纸质松软刻笔生硬,着墨污浊,其间没有看清的字,打开书一没有气味。有种用官署废旧文券册薄的背面印成的书,更令人生厌。宋代刻书用板,以活衬竹纸为最好,而蚕茧纸、鸽羽白纸、藤纸等,虽然精美,但保存流传下来的不多。比如糊褙,宋版书却不够好。我曾见过宋刻的大版

  《汉书》,不仅书内纸张坚韧洁白,而且每本都用数幅澄心堂纸作副页,今归吴郡,的确很是难得。又如宋代的刻版传到元代印刷,有的经元人补足缺失,人们便当成是宋刻元板;流传于明代初年,有的经明初补足缺失,人们也当成是元代刻板。然而用元刻补足宋板。其差异仍然不易辨识,在明初补足的元板、其中有单边与双边的差异,而且字刻差别很大,无须论辨。但明初慎独斋刻印的书,似乎也较精美。

  近来印制假宋版书的人,神秘莫测,将模仿宋版新刻的书,特地印在微微发黄而厚实的竹纸上,或用川中的蚕纸,或用糊扇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鹿纸,将其卷成筒,用木槌轻轻敲打,称这叫“刮”,再用墨浸渍,除去臭味后印制成书。有的人在新刻版的重要地方故意弄出一两处残缺。有的让书变霉三五页,弄破烂后重新补足。有的人改刻卷首的一两篇序文的年号。有的将今人注释刻者的姓名隐去留下空,另刻一方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进小印中。或乔妆磨损,却用砂石磨去一角。有的在笔画中巧作一二缺痕,用灯火烧去纸毛,再用草烟熏黄,做成古人伤残旧痕一般。还有人将新刻板放在生了蛀虫的米柜中,让蛀虫蛀蚀成孔。还有的用铁丝烧红后锤书本子,曲意制成孔眼,几经周折,件件都做得与新书不同。再用纸作村用绸缎作书皮,手感实,光彩美观,卖书的人先贬低这样的书,目的是用来迷惑买书的人。也有的人结成团伙,叫人先说这书是老朋友某某的祖传物。千区方百计骗人,没人能看清,而且大多混杂在名家名著里,收藏的人应任当具有各种善本知识,加以认真辨识。

  ○论历代碑帖

  高子说:论古代书法,有三十六种,唐玄度说书法有十种体式,韦绩编书法论著又分为五十六种体式,梦英和尚又著书把书法分为十八种体式,关于书法的论著为什么有如此之多呢?这是好奇之徒引证传说和听闻,搜集挑选怪异荒诞的说法,再加以主观臆想牵强附会而

  成文,自立名目,其中内容多有重复。现在的人学书法,主要是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各种书法,练习这几种字体的人受能练精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必贪多图广。只是上述各种体式的书法,流传下来的极少,即使想精通它,也没有碑帖可以临摹。想摹拟而无可效法,于是自己杜撰,反而会被大家讥笑。凡是碑帖,最早没有哪本不是效法《淳化阁帖》,但阁帖也来源于秦、汉、晋、唐等历 代碑刻,所以,有人认为石刻本最早,用它可方便观看。在《淳化阁帖》之外,有:

  绛帖 宋代潘思旦把淳化阁帖增入其他碑帖,临摹刻于西绛州,共二十卷、北纸北墨,极有神韵。绛帖比淳化阁贴高二字。

  潭帖 宋代庆历年间,希白和尚重新临摹刻于潭州,风韵和谐雅致,骨肉分明匀称,字形笔势都很圆润,但缺少峭健的气势。

  秘阁续帖 宋代元祐中年,哲宗皇帝在淳化阁帖之外,增刻其他碑帖于秘阁,称为“秘阁续帖”。

  淳化祖石刻  南唐李后主命徐铉将收藏的法帖雕刻在石碑上,取名升元帖。它在淳化阁贴之前,所以称祖刻。

  大清楼帖 宋代大观年中,宋徽宗从淳化阁帖中挑选了数贴,重新刻于太清楼下。重刻碑帖模仿蔡京字体,随意潦草,放手运笔,已没有原帖之意。好在雕刻工匠手艺精湛,好像超过了其他的碑帖。淳熙秘阁续帖孝宗皇帝命刘寿在石禁中摹刻。元祐秘阁续帖和淳熙阁续帖相差不大,刻工精致,却有失粗细,自然少了些风韵。

  戏鱼堂帖 宋代元祐年间,刘次庄将淳化阁帖中有篆字题写的年月删除,另加进注释文字,摹刻于临江官署。在翻刻的碑帖中有的字颇有笔力。淡墨拓更是特别好。星凤楼帖北宋时赵彦约在南康所刻,南来的曹士冕又重新摹刻。赵刻精致而一丝不苟,曹刻清丽而又不浓艳,仅次于大清楼帖。

  宝晋斋帖 南宋绍兴年间,曹之格重刻于无为州学宫内,在众碑帖中是最差的。米元章又说“王羲之的七帖,有云烟舒卷翱翔游动的气势。

  百一帖 宋代王曼庆摹刻。笔意清新,刚劲有力,有雅致优美的趣味。只是刻字工匠手艺不精。

  利州帖 宋代庆元中年,刘次庄重刻于益昌,碑帖中的注释和字画比临江帖稍大。

  黔江帖 宋代秦子明、汤正臣父子摹刻于长沙,再运到黔江,即宝月和尚古帖十卷。

  东库贴 民间传说一潘姓人氏把石本帖二十卷一分为二,绛州公得到了其中的上十卷,绛州太守重新摹刻下十卷补全了石本帖。请康年间,石本贴在战火中生湮,金人又重新摹刻,二者相比较有天渊之别。

  陵武帖 比其他的碑帖增加的内容更多。里面收进了《黄庭经》,这是其他帖里没有的。虽多但不精,很不足取。

  赐书堂帖 宋宣绶刻于山阳,上有绝妙的钟鼎识文。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帖都不精,刻石已不复存在。

  一百七十种兰亭帖 南宋理宗内府所收藏,装裱成十册,是稀世之宝。

  甲秀堂帖 宋代卢江李姓工匠摹刻,碑帖前有王颜书帖,多数在其他碑帖中没有见过,碑帖后面多为宋人书帖。现在,吴郡有人重新摹刻的,也有可取之处。

  二王帖  宋代许提举摹刻于临江,摹写雕刻都非常精致。

  群玉堂帖 宋代韩仡胄墓刻。其中刊载前代遗留的墨迹最多,后面有宋人书。

  蔡州帖 是蔡州重新摹剑绛帖的上十卷。在临江潭帖之上。

  彭州帖 彭州重新摹刻历代法帖,不很精彩,纸类似北纸。

  鼎帖  石质坚硬,刻字工匠手艺不精,虽多而无古意。

  钟鼎帖 宋代薛尚功按钟、鼎、卤、彝的次序,将古铜器上铭刻的文字集为二十卷,摹刻于九江府库,临摹非常精致,颇有古意。今人图方便抄录成十卷,用来卖给人家。

  四声隶韵 书法非常精致,稍为有点妩媚。传说琉球的石刻,拓法和纸的颜色都非常好。

  玉磷堂帖 宋代吴琚摹刻。浓艳而不清丽,混杂了不少米家笔法。

  以上各种碑帖,尚存的已十无一二了。

  淳化阁帖的翻本以泉州本最好,宋代泉州拓帖也不可得。全州今刻,与前帖相比,何止天渊之别呵!又如周国所刻的江书堂摹刻阁帖,加进了兰亭序文和宋人书帖,还有点雅趣;近人重新翻刻,但与周国所刻相比较又差远了。其他像濯锦堂帖十卷,拓法和刻技都不好;宝贤堂十二卷,摹刻虽精巧,但众人评价不高。近来如吴郡潘姓、顾姓两家摹刻的阁帖,比当时制的阁帖摹刻要好。吴郡又有人重新模仿刻印,又以假乱真。又如南都新刻的阁帖,书法界称为善本,近年来又有翻刻本,纷繁杂乱到了点。前年,曾见书商舒伯明一类人翻刻的一种阁帖,非常精美,但缺少自然意趣,只是想达到逼真的效果罢了,只可惜只拓印了本,就将刻本毁掉了。用旧纸蝉翅拓法冒充宋代阁帖,每册可卖得百金的高价,即使是有名的鉴赏家也可能被这种手法骗过。毁掉刻板的用意,是想让别人不能指望用它来做新刻板,从而没有旧板可参考罢了。我还见过一阁帖,不知是谁刻印,它编排次序的方法,似乎很有道理,把帝王的帖子列为一套,把宣尼古篆放在历代名臣书法的书帖之前,把《草书要领》中王坦之、王凝之、智永,诸王排列在王献之的帖子后面,是其他碑贴中没有见过的。

  古今碑帖传布海内,何止千万,但《格古要论》中将两都

  (洛阳、长安—译注。)十三省碑刻—一列出,自认为是收集得最广泛的,但似乎也较狭窄。我从前在燕地游历,当时和王鳞洲、梁浮山两位老先生一起拓印西山和附近的碑刻,我总共得到大约二三百种,还说没有拓完。即使是《法华》七卷,也全部有碑刻。照这样推算,天下碑帖计算得完么!我们这些人学习书法,应当在上古以来名家所藏各种体式的碑帖中,兼收广蓄,用来随时展示阅读,探求其字体的形貌笔势、转侧结构,像鸟兽飞走、风云变幻,像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像天地起伏,像刀戈一样锋利,像弓箭一样强劲,去掉一点一折,字就像山崩雨骤一样不成了。而细笔画轻得像袅绕的烟雾和游动的丝缕一般,使人心胸开阔。笔锋纵横各有风格,众多学子不满足于小成功,精心苦炼后他们的书法也是可以扬名于当代。我将《书谱》上所评述的历代神品、妙品、名家碑帖抄录下来备考:

  草书要领五卷,集晋代草书,为初学的人效法。草韵三种,各五卷。宋元时代刻本,吴郡后人重新摹刻。

  周秦汉碑帖

  周石鼓文史籀篆 秦泰山碑李斯篆峄山碑朐山碑章帝草书帖秦誓诅楚文蔡邕夏承碑郭有道碑九疑山碑石经隶书边韶墓碑师宜官八分书仙人唐君碑张公庙碑韩明府修孔子庙器碑刘跃井阴碑尧母词碑北岳碑郭香察隶华山碑张平子墓铭崔子玉书

  魏碑帖

  钟元常贺捷表 大飨碑文皇哀册文受禅碑刘玄州华岳碑上尊号碑

  吴碑帖

  王增恕延陵季子二碑吴国山碑

  亚碑帖

  王右军兰亭记笔阵图黄庭经金刚经怀仁和尚集右军行书乐毅论草书心经集王圣教序周府君碑北岳醮告文东方朔颂洛神赋比王大令书稍大集右军书牡丹诗大草书兰亭恐非真迹告墓文集右军书绛州重修夫子庙堂碑集右军书摄山寺碑智永集裴谯碑兴福寺碑集书临钟繇宣示帖平西将军墓铭集右军书梁思楚碑杨承源碑集羲之、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改高楼碑王涣之拖罗尼经幢羊祜岘山碑集右军书建福寺三门碑包府君

  碑

  宋齐梁陈碑帖

  宋文帝神道碑齐倪挂金庭观碑齐南阳寺隶书碑梁茅君碑张泽书梁陶弘景痰鹤铭刘灵工坠泪碑

  魏齐周碑帖

  魏裴思顺教戒经北齐王思诚八分蒙山碑后周大宗伯唐景碑

  欧阳询书萧子云章草出师颂天柱山铭

  隋碑帖

  隋薛道衡书朱厂碑张公瑾书龙藏寺碑魏瑷书上方守舍利塔铭史陵书禹庙碑虞世南书阴圣道场碑开皇三年刻兰亭记妙绝诸本

  唐碑帖

  唐太宗书魏徽碑李邕书李思训碑云麾将军碑庐府君碑僧智永真草千文陀罗尼经玄度十八体书僧亚栖千文李阳冰篆先侍郎碑张旭草书千文郎官帖僧怀素三种草书千文入市诗自叙帖圣母帖心经藏真律公二帖褚河南忠臣像赞

  虞世南宝昙塔铭夫子庙堂碑破邪论龙藏寺碑 诸遂良文皇哀册临摹兰亭枯树帖临圣教序蔡孝子墓表小楷阴符经草书阴符经小楷度人经紫阳观碑真草千文虞世南龙马图赞李怀琳绝交书史惟则隶书千文于志宁十八学士像赞隶书薛稷升仙太子碑颜真卿元次山碑摩崖碑中兴颂北岳庙碑

  草书千文戎坛记李含光碑祭伯文五言诗圆寂上人麻姑仙坛记争坐帖稿家庙碑东方朔画赞多宝寺碑放生池碑干禄字帖颜母陈夫人墓碑李北海阴符经娑罗树碑曹娥碑秦望山碑藏怀庇碑岳麓寺碑开元寺碑梦征篆教兴颂欧阳率更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小楷心经真书千文金兰帖鄱阳铭欧阳率更梦奠帖唐太宗屏风帖韩择木荐福寺碑唐太宗李勣碑择木八分书臧希沈碑唐玄宗隶书孝经欧阳通道因禅师碑李阳冰篆书千文谦卦爻辞 城隍庙碑柳公权玄秘塔铭李晟碑薛平碑武侯词堂记玄度八分崔守成碑

  唐明皇书金仙公主碑欧阳询千文陇兴寺四绝碑李华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法慎师书额薛稷周封中岳牌僧行敦书遗教经孙过庭书谱王维书寿州紫极宫记牛僧孺隶书陀罗尼经柳公绰诸葛亮庙堂碑欧阳通益州碑熊君重修先师庙碑隶书索靖出师表

  褚遂良乐毅论白鹤禅师墓灵记隶书李北海荆门行智永草书兰亭记

  宋碑帖

  苏长公真书韩文公庙碑醉翁亭记马券鱼枕冠记王郎帖归去来辞 表忠观碑洋州园池三十首金刚经楚颂帖黄涪翁书狄梁公碑此君轩歌书评行书晚游池塘诗大江东去词食时五观帖米元章章君表穹窿山赋山水歌龙井记壮怀赋天马赋行书千文蔡端明书东园记画锦堂记阅台堂记荔枝文葛刚正续千文陶谷抄高僧传姜夔续书谱佛印牛颂袁正己摩利支天经朱晦翁富贵有徐乐诗僧梦英篆书字源千文十八体

  书

  元碑帖

  鲜于大常进学解行书千文夔子山白石篇清风岭诗宋仲温竹谱七姬权厝志赵松雪小楷度人经黄庭经乐论七观帖佑圣观碑兰亭十三跋 番阳君庙碑行书道德经

  沈山寺碑东岳行宫碑行书千文大字千文玄元十子像赞真草千文

  小楷千文洞玄经临兰亭帖行书归去来辞金丹四百字春夜桃李园宴记赵仲穆义田记乐善堂集赵诸帖雪头陀茶榜吴衍篆阴符经王翼篆四书宋克书社出塞九首宋燧小楷不自弃文周伯温四体千文吴志淳千文颜辉小楷孝经僧讷草书千文张即之金刚经以上各种碑帖,概约列举流行于世间的来说的,我所看到的碑帖,宋代拓本和今人拓本各一半。但流传下来的赏玩中,铜器玉器耐久,因而保留下来的多,书帖容易损坏,因而留下来的少,加上战火毁,人世的沧桑变迁,哪里还顾得上一张碑帖纸片!磨来擦去,加上灰尘污染,其中有一两册幸存,散失民间,喜好它的人,无钱购买,不能识别的人,用它来盖东西,这又是一种劫难;真不知灾害会有多少,又怎能使古代书法作品得以聚在一起,和它们握手倾谈,在书桌旁见到它们的风采。所以,收藏赏玩家们把宋书宋帖列为第一上品。现在如有人有幸得到一二件,便应当将它视为超过金玉的宝物,这才是最聪明的收藏家。我以前曾见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的兰亭序碑帖,有周文矩画的萧翊二画赚兰亭序书帖的图卷,定武本有肥瘦二本,还有诸河南玉忱兰亭序四帖,整天当作宝物鉴赏,仿佛走进了兰亭社中,喝饮山阴流水,将半生俗肠全都洗尽,顿觉心目爽朗。

  ○论帖真伪纸墨辩证

  高子说:古字帖的真假,刚开始时,稍不留心细看,即不能识辩。

  唐代萧诚伪造了一张古帖,拿给李邕看后说道:“这是王羲之的书法。”李邕高兴地说:“这的确是王羲之的真迹。”萧诚于是把实情诉了李邕,李邕又看,说道:“果然差点神韵。”从故事可以看出,李邕这些书法高手都如此,更何况低水平的人。南方的纸坚韧而薄,很容易拓上墨,北方的纸又松又厚,不很容易吸墨,所以,北纸拓的字帖如薄云赛过青天。因为北方用松烟制墨,黑色淡墨,不掺油蜡,所以墨色淡,拓出的字也常有皱折,不是用薄如蝉翼的纱布夹在碑和纸间拓的碑文;南方碑帖是用烟和蜡制墨拓的,所以墨色纯黑,表面闪光。现在的伪帖,大多用油蜡拓碑,间或也有人学习南方用松烟墨拓的,黑色似乎淡一点,而且拓碑时纸贴石太深,拓出的字不清楚,有边痕,着墨深浅也不均匀,墨浓处好像乌云生雨,墨淡处像白虹架空,非常缺乏典雅的情趣。只有选准见识少的外行,骗这些睁睛瞎。古碑帖裱装的次数愈多,经历的年代愈久远,其中墨浓的,像生漆一般硬,而且有一种不可比拟的奇香,来自纸和墨之外。如果用手揩,墨汁一点也不沾手,还有它纸面像碾磨过一样有光;纸也因年久而质薄,一用手接触就会脆裂,刻在边上的字以及转折的地方,并不存在墨水浸染的字迹。现在用浓墨拓的碑帖,用手轻轻一抹,整个指头都会被染黑。那些古拓碑帖纸色较旧,原来的主人摸弄观赏太久了,自然色旧。所以碑帖正面旧,可是背面颜色一直很新,因为古代的纸坚韧厚实而不易变质。现在假称古拓的碑帖,大多是用川扇纸、竹纸挂在灰炉烟熏和水染而成的古色,正反两面都浸透,两面都一样。如果在裱装好的纸底板上试着揭起一角,薄的易被撕裂,厚的纸质坚韧不会断裂。古拓碑帖就不像这样,薄的纸揭去,却坚韧不破,因为裱装时浆糊粘得多;揭厚的纸,反而破碎揭不起来,这是因年代久远,浆糊多纸易脆的缘故。刚才说的这些都是从外表相同的真假古碑帖来分析的。若从笔法、刀法来研究,翻开一看,即或是宋代拓的碑帖,它的美丑也看得出来,伪碑帖又怎么可能愚弄人呢!虽然如此,但是,近来吴郡的书法高手,假制古碑帖,用竖帘厚竹纸拓印,比制得十分巧妙。他们用表纱拓印的方法,拓好后,用草烟末香烟熏烤,火气就把纸质熏烤脆了,再用加药的浆糊裱装好,发出古碑帖一样的臭味,使碑帖完全没有一点新样子,这种赝品,拿在手上大多不易识破。这些人构思奇巧,制作精细,反能耀眼,鉴赏家要具通晓神灵般的水平去观察,方能识破。

  ○兰亭边旁考异

  《兰亭集序》第一字“承”笔画未断开,下笔的地方稍微有点转折。第二字“和”字的“口”下边横起那一划稍稍出头。“岁”字有一点,在“止”下面,“戈口”之右。“年”字是悬笔即书,向上凑满顶。“流”字的“云”,笔峰一弯,未加点。“在”字左边的“亻”字反着挑起。“是”字下边的“疋”字共点了没有断的三个点。“事”字的脚,斜飘起一竖,没有钩。“欣”字差右边一笔,写成早期草书起笔的样子,不是一捺。“抱”字“已”开口。“亦”字写得大些,下边是点的四个点。“兴感”的“感”字,“戈”边是直作一笔,不是一点。“未尝不”的“不”字,反挑脚的地方有一点损缺。“殊”字脚挑起带过一根。“趣”字的一捺,稍微向上卷起。

  前边举这些例出来鉴赏《兰亭集序》真迹,恐怕我也没有看错。

  《兰亭集序》碑帖的“五采损本”,是“湍”、“流”、“带”、“右”、“天”五个字损伤了。南宋景定、咸淳年间,贾似道叫门客参校《兰亭集序》碑帖各种拓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选择多种拓本中最好的字,编辑成一本字帖,任命好工匠雕刻,过了一年,才制成这一帖本,帖后盖有“悦生堂”印章,很值得看重。

  ○论古玉器

  高子说:玉器中甘黄色的是上品,羊脂色的为次品。以黄色为中色,而且很不容易得到;以白色为偏色,是当今还能得到的缘故。现代人看轻黄色而看重白色,是因为白色少见。可是,甘黄色中以蒸栗色为最好,焦黄色的稍差一些。甘青色像新发的柳叶的颜色,近年也没有了,我看见过一件甘黄玉马,长四寸,其神形栩栩如生。甘青羊头钩、螭玦、素玖等器物,颜色妖美,逗人喜爱。我得到过一件残损的旧琴制成的五岳巾圈、蟾钮两玉器,非常精美。碧玉的颜色如菠菜般深绿的最美、阿细墨点的、有淡白间杂的稍差一点。墨玉像溸的为美,西蜀有一种石头与它十分相像。红玉的颜色像鸡冠一样红的最贵。这三种颜色的玉器,世上并不多见,京城也很看重这三种玉器。绿玉器很像碧,颜色稍微深一点,翠中有饭粒般小点的就好。此外七种色,都不值得选用。

  上古对玉很珍惜,从不加以亵渎。所以天子将它制成圭来分封诸侯,制成壁来祭祀天帝,制成黄琮来祭祀地神,制成璋,像半圭用火的向南方施礼;抽成的虎形如球,以礼西方;制成璜,像半块壁玉,用玄者向北方施礼。璁、珩、双璜、衡牙等,都是佩带的装饰品。弁琫、鹿卢,是宝剑的装饰品。如果指南方人蚩托轴略的各种装饰品,弁星蚩牛环、螳螂钩、辘轳环、螭彘、蟠螭环、商头钩、双螭钩、玉套管、璩环、带钩、拱壁等,都是王侯车服上的饰物。玧珥、杂佩、步摇、笄、玉填、珈、玉琀、美石、操玉等,都是后宫夫人的装饰品。又比如用玉制成的六瑞宝玺、冈卯明、玉鱼、玉碗、卮匜、带围、弁饰、玉辟邪、图书等物,没有比这些更珍贵了!此后,就失掉古人使用玉器的本意了。

  自唐宋以后,所制的玉器便有所不同。比如管笛、凤钗、乳络、龟鱼帐坠、哇哇树、石炉质、帽顶、提携袋挂、压口方圆细花带板、灯板、人物神像、炉瓶钩钮、文具器具、杖头、杯盂、扇坠、梳背、玉冠、簪珥、绦环、刀靶、猿马牛羊犬猫、花朵等种种观赏物,碾制方法都如雕刻一般,细致到了一丝一毫,没有一点孔缝破坏了章法,精致到了极点。宋代工匠制玉器,既沿袭了古代工匠的技术,又残存着后代工匠的拙劣,真是对他们无可奈何。不单制作巧妙,选用的材料也多,只可惜心思不及。比如我看见过一件一尺高的张仙像,他玉绺处布上的衣服皱折,像画的一样。我还看见过一件一尺六寸高的玄帝像,选一片黑处作头发,而且从额头起到脸部及身上衣服全是纯白色,没有一点杂色沾染。我还看见过一件子母猫,长九寸,用白玉制成,母猫身上背了六个小猫,小猫有黄黑为玳瑁的,有纯黑的,有黑白色混杂的,有黄色的,根据玉的污点选作形体,小猫或攀或附或睡或抱姿态各异,各种妙用,真是绝了。我还看见过一件墨玉大玦,全身背景上的灵芝草全呈黑色,两条龙腾云卷水,龙身龙尾部是白玉,绝不是勉强凑合而成的。又比如一件玛瑙蜩蝉,头是黑色,胸为黄色,双翅全白而且透亮。还有一种弥勒佛像,用红黄二色缠丝作为袈裟,以黑的地方作袋子,面、肚、手、足都是纯白色。种种妙处,我看见的大小几百件玉器都如此,近代工匠哪能和宋代工匠相比!

  但是,汉代人雕琢玉器,巧妙在于双钩、磨碾之法宛转流利,没有一点不精细,更没有疏密不均匀,线条交接的地方,很像摆弄着细丝用白描的手法作画,没有一点停顿的痕迹。比如我看见过的汉代人制作的巾圈,一点一点地细碾,或抑或撞,都很圆活。还见过汉代人的螭虎云霞,一层一叠的贯串,圈子都是实实在在的碾为双钩,仿佛在飞动。只是玉的色彩被土气浸蚀得差不多没有了,两个孔用线连接,以锈其一,这岂是后人可以比的吗?要知道玉琢巾圈并非是以唐人开始的。又比如冈卯,有正方形的,有六角形的,它钩彩的精细程度,它大小图书碾法的精妙,宋代工匠不如,也是甘心的。汉代人制作的人物、螭玦、钩环和随葬物品等,古典雅致而不烦杂,本来无心去做到形似,可是人物的情趣却自然具备了,还保留了夏商周三代的遗风。如果是宋人,则会刻意去模拟人物的外形,追求人物的形似,只求汉代人的简单,不用心追求汉代人的难度。用双钩细碾的地方,形似卧蚕,就和汉代人差远了。汉代和宋代的玉器,眼睛一看就能认出来。

  至于古代玉器,保存流传下来的很少,从地下挖出来的较多。泥土、尸体浸蚀,也许不容易伪造。古代玉器上有血浸蚀,玉色像血那样红,有像漆那样的黑锈,它的制法典雅,磨弄圆滑,称它叫“尸古”。如玉器上遮有黄土,有浮翳笼罩,硬得弄不破,就叫“土古”。我见过一个玉玦,有一半是青绿色,这一定是在墓中与铜器相混,沾上铜色才这样的,这也是一件奇宝。我有定窑生产的两个瓶子,全身也有青绿色,大概和这个原因相同。近来,吴郡的能工巧匠,模拟汉代、宋代的螭玦钩环,用边皮呈苍黄色的苍玉,或用带淡墨色的玉,按程序雕琢而成,以假乱古器之真,往往卖高价钱。谁知道现代人不会的,就是双钧之法,相似的形状稍微能以假乱真,但古人的钩法碾齿,今人的什么方法可以比呢?识货的人一看自然就分辨出来了,为什么要伪造呢?

  现在制玉器的材料比古代多。西域近来运进大块劈成片状的玉料,叫做“山材”,是从山石中敲打出来的。西域流砂河中天然生产一种玉子,色白而质地干燥,内多丝状裂缝,俗名叫“江鱼绺”,这类玉子不如水材贵重。有一种水石,色白而又好看得可胜过玉石,水石里有饭粒似的斑点,可以乱真。又比如宝定石、茅山石、阶州石、巴璞、嘉璞、宣化璞。忠州石、莱州石、阿不公石、梳妆楼肖子石,都能够与玉混同,只是少了些湿润的水色,应当仔细辨别它们。又比如古代特殊的玉制器物,如寒玉鱼、温玉棋子、紫玉笛、紫玉九雏钗、五色玉环、玉膏、灭癍玉、火玉、玉瓮、紫玉函等,这些都是天地间的秘宝。但它们今天都到哪儿去了呢?是收藏在内府库中,还是回到了仙宫,使得后人只知有这些名字,而看不见这些器物呢,真奇怪啊!

  ○论剔红倭漆雕刻镶嵌器皿

  高子说:宋代人制作的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的盒子,大多用金银作坯子,用很厚的红漆堆几十层,然后才雕刻成人物、楼台、花草等图像,刀法之精细,雕刻之巧妙,简直像图画一般。还有用锡作坯的,也有用蜡色作底的,也有红色花纹黄底板的,红黄二色看起来很耀眼。有的用五色漆坯子雕刻的方法,或深或浅,随着漆露出的各种色彩,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光彩夺目,非常好看,可惜很少传世。同样,用红色做底板刻彩锦,用黑色作面子刻花,在彩锦底板上压花,红色、黑色都好看。但是,盒子有多种样式,盘和匣子的样式也比较多,只是比盒稍少。盒有蒸饼式、河西式、蔗段式、三幢式、两撞式、梅花式、鹅蛋式等,大的有二尺,小的约一寸左右,两面都有花纹。盘子有圆的、方的、象腰的,有四角、八角的,有绦环式的,有四角牡丹瓣的。匣子有长方、四方、二撞、三撞四种样式。元代有张成、杨茂两家作坊,二家的技术风行一时,只是红色上得不厚,漆大多皲裂了。

  如我大明朝永乐年间果圆厂的制法,漆红色,要上三十六次为满。当时用的锡坯、木坯,雕细锦的居多,然而底子用的黑漆,刻上“大明永乐年制”的款文,工艺技术水平似乎超过了宋、元两代。宣德年间的制式和永乐年间相同,只是红色的鲜美超过了永乐年间的红色漆器,器物底部也是黑漆,也用刀刻了“大明宣德年制”六个字,是烫了金的。宣德年间的漆盘、漆盒,大小和制法与宋元两代的一样,但是,品种多了丫髻瓶、茶匜、劝杯、茶瓯、穿心盒、拄杖、扇柄、研匣等漆器。民间也有造漆器的,用黑色的居多,工艺也很精美,但只有几架、盘、盒春撞几种漆器,像四五寸大的香盒,以及一寸左右的漆器就太少了。云南的造器工匠,以造这些小巧的器物为专长,可惜用刀不善于藏锋,又没有磨出棱角,雕法虽然细致,但漆上得不牢。过去造的器物尚有可取之处,现在造的就不值得看了。现在有人伪造,用矾石红漆堆起雕刻,再用红漆盖两次,用来愚弄不能辨识的人。明穆宗时,新安黄平用沙造桃红的漆制品,可以和园厂生产的漆器相比,它的花果人物很巧妙,刀法也圆滑清朗。无奈平庸的工匠追求利润,学得很多,但都很低劣,不值得观赏。和往昔相比,一盒可价值三千文钱,今天已经没有了,哪能买到好货。金陵的漆制品也如此。大明朝建国之初有杨埙描漆,有汪家彩涂,技术都不错,我家中收藏了他两家的一两件制品,的确超过了其他漆制品。用漆粉漆器物,颜色在几年内一定会变黑。可是,杨埙画的《和靖观梅图》屏,用断纹处理,画成的梅花一点一点像雪片一般,他用色的巧妙可以从此推知了。宣德年间有填漆器皿,是用五彩调漆堆成的花色,磨平后像画一样美,似乎更难制作,甚至到器物坏了,漆色仍然新鲜,现在,这种填漆器也十分少了。还有漂霞砂金和螺壳镶嵌堆漆等制法,要推新安的方信川制作的漆品最好。如果仿制砂金倭盒,坯子又轻,漆又光滑,与日本人造的没有两样,只是现在赝品很多。

  漆器要数日本货最好,坯子样式也好。比如圆盒,用三个小子盒嵌在母盒内,有的多到五个、七个、九个子盒嵌在母盒内,盒的外圆大小有一寸半左右,里边的子盒像莲子壳的样子,盒盖漆了金,制作得一点不马虎。小盒都是三分重,这是用什么方法制的?方匣子有四子匣、六子匣、九子匣,箱有衣箱、文具屉箱,还有簪匣、金边红漆三屉撞盒、俪金文台手箱,还有涂金妆彩屏风、描金粉匣、笔匣、巾金扇匣、俪金木铫、角盥、桶子、罩盒,还有罩盖、箱罩盖、大小方匣等器物。书橱的制作方法可说是奇妙到了极点:书橱上面是一平板,两旁稍突起,用来搁书,板下面的空格装书。旁边的板子雕成绦环。洞门两边漆成金色,书橱安有铜滚,线露在外边。再下一格,右边又有一个小橱,和上边结构一样,但比上边短一半;左边剩一个格。再下面,四面是虎牙如意勾脚。它圆转的地方,都用金色铜安了明线锁,两边圆浑一体,没有交接头,这也是仅仅见到的。盒子还有金银片嵌光顶圆盒、蔗段盒、结盒、腰子盒、腰子研匣等。还有秘阁、一枝瓶酒注,都用金色铜镶口嘴。还有折酒盂,上边像一个大空酒杯,坐放在一个口袋形底座上,用底座盖一个大碗,碗外边绘有金彩花彩纹,用它折酒,可以避免酒到处滴溅。还有大小碗碟,像丹砂那样红。还有绘了花纹嵌着金银片的酒盘。还有装文具的“都丞盘”,内有日本石砚、水注、刀锥、拂尘等东西。还有盖子用铅镶边的扁小方匣。还有笔筒、口袋形茶碗座子、漆龛观音。准提马哈喇佛像等。还有三层四层结构的小圆香提匣。还有或五格或三格挂吊腰间的香提匣。还有八角茶盘、茶杯、尖底劝杯,有铜罩被熏、有镜匣。还有金银螺嵌山水禽鸟图案的日本几案,长约两尺,宽一尺二寸多,高三寸。有一种高两尺的香案,面子用金银螺镶嵌了一幅《昭君图》,十分精致。日本各种各样的漆器,根据目睹者说,数也数不清。反正日本制的漆器,工艺巧妙,精致到了极点。又比如雕刻宝嵌紫檀等漆器,花费的心思和工本,也是绝无仅有的。只是只能观赏一时,恐怕时间一久,胶漆粘力就没有了,有时,匣子润湿了要伸长,干燥了要缩小,也许不能代代相传。宁可要雕刻的图案,传递着还可以观赏很久。况且现在镶嵌的器物,处处都是这样,与大明开国之初的漆制品,为什么不同啊,况且价格也很低廉。

  然而,雕刻的神奇,如宋朝的王刘九,他用青田石、楚石雕刻寿星、洞宾、观音、弥勒等神像,真是栩栩如生,这些神像在一起,相对着的表情和笑容,很像在互相谈话,这哪是后人能仿效制作的!又比如螺壳雕刻的观音、普陀的坐像,以及山水树石,看起像用游丝白描一样,那些线条,眼睛不能逐一数清楚,即使是观音的法眼,也有六种锦片,别谈螺壳深凹,就是平地的物件,也是很难下手雕刻的。又比如雕刻的诸天罗汉,他们拿的经书对着牙板,以及翻经书的牙签,样样都刻得精细,真是巧夺天工。后来有效法的人,很少能学到它巧妙的地方。又比如我大明朝宣德年间,工匠夏白眼所雕刻的各种东西,如乌榄核上雕了十六个娃娃,形状只有半粒米大,眉毛、眼睛,喜和怒都具备。又如雕的荷花九莺,飞跑的样子,雕在方寸的小核上,可说是绝一无二的精品。时间流传久了,人们便把它珍藏起来,当成留世的一件宝物。以后,有鲍天成、朱小松、王百户、朱浒崖、袁竹友、朱龙川、方古林等人,都能雕琢犀像香料紫檀图匣、香盒、扇坠、簪钮之类的器物,各种奇巧之处,远远超过了前人。比如方古林取材的精巧,更是别有一番精心的构思。方古林雕刻的瘿瓢、竹拂、如意、几杖,他依照原物的形状制作,奇妙如神,也称得上大明朝的奇妙绝技。近来仿制日本器物的,比如吴郡的工匠蒋回回,设计和制造,都很善于模仿,用铅锁口,金银花片,用螺壳镶嵌树木、石头,在金上雕花,样样都逼真,人们也都赞好。只是制作的坯子用的布稍微厚了一点,雕得不够轻,所以造出的器物,与日本货相比仍差得很远。福建的象牙人物雕刻,精致小巧,可惜没有地方放,不能进人清赏之列。

国庆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