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作者:李喜燕




  李白一生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立身行事及诗歌创作深受其影响。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途中,他都乐于游名山探仙道,并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胡紫阳等。李白的诗中多有神仙、紫霞、天宫楼阙、琼阁仙山等仙境的描述,足见李白对道教之倾心和道教对他的深刻影响。
  
  一、“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的仙道因缘
  
  唐代皇帝尊老子李耳为始祖,把道教列为三教之首,因此慕道学仙风气在唐时较为流行。李白爱好道教,除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
  
  (一)蜀地仙风
  李白出生在具有浓厚神仙思想的环境中。李白的九世祖李暠于河西走廊建立西凉王朝,历时三世,为沮渠蒙逊所灭。隋代末年,天下大乱,李白的六世祖西迁碎叶避难。直到李白的父亲因在西域惹了麻烦,才携带全家迁移到蜀地。因此,李白的祖上一直居于河西地区,与神仙思想浓郁的羌族混居。羌人实施火葬,烈焰升腾之时,人的肉体化为烟雾冉冉上升,人们也就认为灵魂开始脱离躯壳而上升天国,这样也就由抽象的灵魂不灭观念慢慢地形成了神仙思想。羌族一直活动在中国的西部,自河西走廊起,直到关中地区,南下至青海、四川一带,一直延伸到今云南等地。入蜀后,李白全家居住在蜀之西北部绵州昌隆县时,又与羌族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李白从出生起,便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蜀地为道教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该地区神仙思想浓郁。东汉末年,张道陵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在鹄鸣山创立了天师道。张道陵所设的二十四治,除北邙山一治之外,其余二十三治均在川蜀境内。至魏晋南北朝时,李雄在川蜀地区建立了成汉小朝廷,并得到当地道教组织的支持,道教也就成了此地的国教。
  川蜀境内亦多道教名山。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得此名。附近的青城山是道教的十大洞天之一:宝仙九室洞天。山上建有一些著名的道宫仙观。当时,青城山建有上皇观,峨眉山修有乾明观,各住有道士百余人。蜀地道教的气氛浓郁,李白生长在这种环境中,一生行事也就铭刻上了地域文化的深刻烙印。
  李白年幼时便接受道家文化的熏陶,《上安州裴长史书》曰: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六甲”是道教的一种典籍。李白早年在大匡山读书时,便开始游名山、求仙道了。李白自云“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李白作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诗中流露出了访道不遇的怅惘之情。他还曾往峨眉山游赏。峨眉山为蜀中名山,亦多仙话,李白有《登峨眉山》诗,云: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骑羊子为仙人葛由,李白幻想与羌族神仙葛由游于洞天仙境,说明李白此时已有强烈的成仙思想。
  
  (二)道友交往
  李白结交的道士很多,其中有很多是当时有名望的道士,这些人对激发李白的道教热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李太白全集》、《旧唐书》、《新唐书》中可发现,能让李白投入感情并念念不忘且对其一生构成影响的有司马承祯、元丹丘、吴筠、胡紫阳等道门中人。
  开元十三年(725),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就在江陵地区,李白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相遇。司马承祯是茅山上清派的第四代传人,身历高宗、武周、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武周、中宗时频征不起,睿宗时曾应召赴京,随即辞归。玄宗于开元九年又迎之入京,亲受法箓,玉真公主从之学道。十年,辞归;十五年又征召入京,令其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卒赠银青光禄大夫。可见他受恩宠的程度。这位年届八十的老道长一见李白,便夸赞他“有仙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在蜀中已是甚慕仙道,此时受到这位道教界权威人士的赞许,颇为欣喜,更增加了信道的热忱。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文中以大鹏自许,以希有鸟比司马承祯,表示要与他神游八极。《庄子》中大鹏形象所体现的超越世俗的境界,也正是李白一生所追求的。
  元丹丘是与李白年龄相仿的蜀中道友。李白见长安人仕无门,乃东游梁宋,多次来往于嵩山,此时元丹丘就在嵩山隐居。他们是志同道合的道友,又是“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的兄弟。《题元丹丘颍阳山居》一诗中说到“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有学者据此认为元丹丘亦曾有人世之志,与李白志趣相仿,故而交游甚契。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此外还有多篇诗文涉及元丹丘。元丹丘并不是一般的道士,而是一个有神仙风姿的人物。《元丹丘歌》说:“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篙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踢长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李白此时的游仙热情空前高涨。《题元丹丘山居》、《题元丹丘颖阳山居》、《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写随道友游仙之感受。《嵩山采菖蒲者》表现汉武帝嵩山遇仙之故事及自己服药延年之遐想。
  李白还曾向元丹丘的老师胡紫阳学习道术。按道教的传授来说,陶弘景传王远知,王远知传潘师正,潘师正传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传李含光,李含光传胡紫阳,可见胡紫阳也是茅山道派的著名人物。开元二十年(732),李白、元丹丘和他的弟弟元演一起访问了湖北随州胡紫阳。对于李白来讲,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聚会。所以后来他还对这次聚会记忆犹新,其《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云:“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莺凤鸣。”李白《题随州紫阳先生壁》云:“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在这里李白请胡紫阳指教道术。从李白《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因遇诸真人,受赤丹阳精石景水田,故常吸飞根,吞日魂,密而修之”的记载可知,李白在这里跟他学的是道教的修炼之术。可见李白对道教的信仰进一步发展。
  此外,李白入长安之后,还遇到玉真公主和吴筠等人。玉真公主为睿宗之女,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好道,睿宗太极元年(712)即出家人道,法号持盈。有学者曾考证李白、元丹丘和玉真公主三人在青城山时相识,遂成为道友。李白第一次人长安时,便是寄宿在玉真公主别馆。开元二十九年(741)秋冬间,元丹丘奉诏入京,次年即天宝元年受到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赏识,被封为道门威仪,丹丘受李白之托,荐之于玉真公主,然后玉真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