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作者:李喜燕

公主又荐之于其兄玄宗皇帝。故魏颖《李翰林集序》载:“白久居峨眉,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人翰林。”天宝元年秋,李白奉诏入翰林。吴筠,茅山道派潘师正的弟子,字贞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著有道书《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心目论》、《形神可固论》等宣扬他的成仙思想。《旧唐书-隐逸传》中记载到:“筠善著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征之”。可见他也是当时名极一时的诗人,他的诗作在《全唐文》中有记载。天宝初,李白曾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李白与吴筠不仅能谈经论道,而且能写诗酬唱,《新唐书》说:“吴筠所善,孔巢父、李白,歌诗略相甲乙云。”
  
  二、“朱鸟张炎威,白虎守本宅”的仙道实践
  
  李白一生曾两次被授予道箓,这在道教徒中是很罕见的现象。第一次是天宝四年(745)在齐郡历城(今济南)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后又到安陵(今河北景县东),请道士盖寰为他书写真箓。至是李白已经成为一名正式的道士。李白虽然对道教的理论没有深奥的阐发,也称不上一个严格遵守道教戒律的道徒,但他非常重视成仙的实践,曾经长期从事修行、炼丹、服药活动。
  
  (一)养高忘机
  道教倡导“清静无为”、“离境坐忘”等养生术,其最基本的要求便是静心寡欲,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李白在出蜀之前常游山访道。他在匡山读书时曾经与隐士东岩子隐居在岷山之阳修炼道术。《上安州裴长史书》云:“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此则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道家人物每隐居于岩壑,与禽兽群。因为道家以为人与禽兽类同,均为大自然中的成员。人与禽兽相亲,合乎自然,顺乎天道。司马承祯提出过修真达性的五个步骤:“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思,四曰坐忘,五曰神解。”(《天隐子》)李白的“养高忘机”与道士的斋戒、安处很相近。
  
  (二)炼丹服食
  人们相信通过服食丹药而成仙的思想由来以久。
  唐代从皇帝到士大夫对炼丹服药兴趣颇浓。李白身当其时,又是道教信徒,故亦笃好炼制金丹。李白在金陵时有小童名“丹砂”,这个名字与“金陵子”一样,也当是李白自取的。“丹砂”是炼丹的重要材料。正像范传正所说,李白一家“名之与字咸所取象”,“丹砂”一名也有“取象”之意,这反映了李白已有学习炼制丹药的倾向。他在《赠嵩山焦炼师并序》一诗中,记访著名女道士焦炼师的经过。《序》云:“嵩山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人东海,登蓬莱,竞莫能测其往也。”李白希望成为她的弟子,可惜“尽登三十六峰”,终于未能谋面。钱起曾有诗赠她:“彩云不散烧丹灶,白鹿时藏种玉田。幸入桃源因去世,方期丹诀一延年。”说明焦炼师是长于炼丹的。
  李白在与元丹丘嵩山隐居之时就曾炼制过丹药,只是没有成功。从《颖阳别元丹丘之淮阳》诗中可以看出“所共重山丘,所得轻埃尘。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离别之前,李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炼丹的“锦囊诀”献给道友,并前往著名道士胡紫阳处。
  李白晚年曾向人愉快地回忆起早年炼丹生涯,《金陵诸贤送权十一序》曰:“吾希风广成,荡漾浮世,素受宝诀,为三十六帝之外臣。……而尝采姹女(汞)于江华,收河车(铅)于清溪,与天水权昭夷,服勤炉之业久矣。”姹女为水银,亦即汞;河车是铅,这是炼丹的基本材料。在《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一诗中他还描绘了炼丹的情景:“姹女乘河车,黄金充辕轭。执枢相管辖,摧伏伤羽翮。朱鸟张炎威,白虎守本宅。”朱鸟指火,白虎指石灰。
  
  (三)采制仙药
  在植物类的仙药之中,据说菖蒲的效果颇佳。《神仙传》载:“嵩山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据《上清经》曰:“服经十日,能消食;两月,除冷疾;三月,百病痊;而至四年,精神有馀;五年,骨髓充满;六年,颜色光泽,状如童子;七年,发白再黑;八年,齿落重生;九年,皮肤滑腻;十年,面如桃花;十一年,骨轻;十二年,永是真人,长生度世,颜如芙蓉,役使万灵,精邪不近,祸患永消。”李白一直服食菖蒲,《嵩山采菖蒲者》诗曰:“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篙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营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人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并叮嘱朋友:“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送杨山人归嵩山》)他还曾服食朱实,《天台晓望》诗曰:“攀条采朱实,服药炼金骨。”朱实与菖蒲类同,均为植物类的药物。
  
  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仙道诗境
  
  李白从青年时期就常入名山探访仙道,和隐者、道士们一起修炼,谈仙论道,长时期的熏陶,自然也就使李白潜生一种超世的气质,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贺知章一见他,就称他为“谪仙人”,杜甫也说他有“仙骨”。这种仙人的气质也进入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仙道之潇洒飘逸的意境。
  李白的诗歌充满仙风道气,充满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在追求“道境”的同时,拼命地想象着人倏忽变化成仙、一刹那进入仙界的美妙天地,“仙人”形象成为他超世精神的象征。泰山为五岳之首,在道教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天宝元年李白游泰山,并作《游泰山六首》,其一中曰:“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在这首诗中,李白想象玉女从金银台降临而给他流霞之杯的场面。“流霞’表示太阳光线的精华。“金银台”指上清金阙帝君的金阙宫。据道书记载,金阙宫“内有清精玉芝流霞之泉。……阙下则有青龙白虎处在,左右天兽巨虬备卫玉阙。玉童玉女各三百人,散香其问,阙上有九层金台。”(《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李白所想象的是,玉女把上清金阙宫门内的流霞泉水打过来交给他。诗中将初升的太阳之光比喻成玉女带来的流霞,玉女们出来的地方有金台,金台下有流霞出来的清泉。李白把这些都想象成很具体的物质存在。《早望海霞边》中说:“一餐宴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诗人奇特地想象着仙人的生活,并将这种生活具体化,幻想自己已经成为仙人中的一员,早饮琼液,发金沙,乘青龙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