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王羲之“写经换鹅”故事新释
作者:梁少膺
可以逃。”自汉以来,扰乱不少,故剡称福地。而金庭道家称之为七十二洞天。由此观之,我们可作定论,王羲之自幼年南渡,至晚年于会稽、剡中,其一生当中影响最大、时间最久,并在思想上占上风(《誓墓文》实为道家思想之流露)的,即是信奉之天师道也。
二、天师道与书法的关系
天师道与书法有着某种内在的关系。陈寅恪说:“东西晋南北朝天师道为家世相传之宗教,其书法亦往往为家世相传之艺术,如北魏之崔、卢、东晋之王、郗,是其最著之例。”陈先生之论,确为卓识。虽天师道世家未必都是书法世家,但崔、卢、王、郗四姓却正是如其所说。
《魏书·崔玄伯传》曰:
玄伯尤善草行押之书,为世摹楷。玄伯祖悦与范阳卢谌,并以博艺著名。谌法钟繇,悦法卫罐,而俱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谌传子偃,偃传子邈,悦传子潛,潛传玄伯。世不替业。故魏初重崔卢之书。次子简,字冲亮,一名览,好学,少以善书之名。
又《魏书·崔浩传》曰:
崔浩,玄伯之长子。既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浩书体势及其先人,而妙巧不如也。世宝其迹,多裁割缀连,以为模楷。
崔、卢皆天师世家,在《魏书·释老志》中有记。北朝能书者也多为天师道世家。晋南北朝中,书法以王羲之成就最高,后有专论。现仅录郗氏之书于如下。
《南齐书·王僧虔传》载《僧虔论书语》云:
郗愔章草亚于右军。郗嘉宾草亚于二王。
又窦晟《述书赋》曰:
(郗愔书)“身回章健草逸,发体廉棱,若冰释泉涌,云奔龙腾”(郗愔长子郗超亦善书,虽奉佛,但书法得其家传,宋米芾称其书为“贞观间一种好物”)。
自不待言,南朝书法以王、郗为冠,而郗氏地位稍逊,亚于二王。王、郗两家皆天师道世家,亦即说南朝最能书世家即奉道之家。按陶弘景《真诰》载有叙录写经画符事。从道者,皆字体劲利,“偏善写经”,画符则“郁勃锋势”。陶氏之言当可解释天师道与书法之关系。关于写经,《太平御览》引《太平经》云:
(郗惜)心尚道法,密自遵行。善隶书,与右军相埒。手自起写道经,将盈百卷,于今多有在者。
张彦远《法书要录》载虞和《论书表》曰:
羲之性好鹅。山阴昙酿村有一道士,养好鹅十余。王清旦乘小船故往。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便合群以奉。羲之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
同书载《王羲之书目》,云:
正书都五卷。共四十帖。
第二《黄庭经》六十行。与山阴道士。
又见《晋书·王羲之传》,曰:
(王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由上,道家写经及画符必以能书者担之。故学道者必访寻真迹,以供摹写,适与学书者之访碑帖无异。是书法之艺术实供道教之利用。
虽说天师道与书法之间存在因缘,而魏晋以来,士族名士莫不擅一艺术,或琴、或诗、或画、或棋、或书,各有胜场。蔡邕有著名的“熹平石经”,祢衡以击鼓为乐。就书法一事言之,除上见崔、卢、王、郗四家,善者尚有杜度、崔瑗、张芝、刘德升、钟繇、胡昭、皇象、韦诞、卫瓘、索靖、卫夫人等。王氏一族见于书史记载的也有王导、王恬、王洽、王询、王廒、王敦、王廙、王玄之、王凝之、王献之等。本篇认为,王氏世家之所以会出现众多能书者,盖属天师道世家这一因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魏晋大文化的大背景之下,长于一种高雅的艺术是名士必具的修养与条件之一。王羲之书法能崛起于江南当是时代名士风尚和家世传统使之然也。
三、所谓“右军鹅”与用笔法
史籍记载中,善书者写经以上述王羲之“写经换鹅”故事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从此,鹅与王羲之书法的关系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自唐以来,许多诗人浮想联翩,乐为之道。如孟浩然《晚春远上人南亭》:“林栖居士竹,池养右军鹅。”卢纶《寻贾尊师》:“新传左慈诀,曾与右军鹅。”杜甫《得房公池鹅》:“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鹅王右军。”尤其是李白“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此句一出,以致使后世称王羲之替道士写之经为“换鹅经”。苏舜钦《宝墨亭》:“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瘗鹤铭》。”黄庭坚《送舅氏野夫之宣城》:“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等等。
王羲之“换鹅经”,《容斋四笔》、《法书要录》(已见前)、程大昌《考古编》、袁文《瓮牖闲评》皆说是《黄庭经》。虞和《论书表》、《晋书·王羲之传》(沿袭虞说)谓之《道德经》,虞说或为六朝人所造。王羲之“换鹅经”是《黄庭经》抑或《道德经》,与本篇无甚关系,姑不论之。昔人疑鹅之“转颈”与书法的“转腕”相通,是鹅与书法的用笔有关,故右军好之,后人名之“右军鹅”,以奉此为书法之不传之秘。
宋陆佃《埤雅·鹅》曰:
又善转旋其项,古之学书者法以动腕,羲之好鹅者以此。
又郭熙《林泉高致·画诀》曰:
说者谓右军喜鹅,意在其转项,如人执笔转腕以结字。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不滞也。
又陈师道《后山谈丛》云:
苏、黄两公皆喜书,不能悬手。逸少非好鹅,效其腕颈耳,正谓悬手转腕。而苏公论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此其异也。
其意乃仿效鹅之长颈的转动而作书。明汤临初《书指》更有精彩之论,云:
世传右军好鹅,莫知其说。盖作书用笔,其力全凭手腕,鹅之一身,惟项最为圆活,今以手比鹅头。腕作鹅项。则亦高下俯仰前后左右无不如意。鹅鸣则昂首,视则侧目,刷羽则随意浅深,眠沙则曲藏怀腋,取此以为腕法而习熟之,虽使右军复生,耳提面命,当不过是。
又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曰:
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
包氏意犹未尽,再诗《题执笔图》:“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人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推。”以上言之凿凿,不仅鹅之转颈,便是鹅入水的自然成列亦对书法有启迪作用。无论是宋陆佃、陈师道,还是包世臣,众说皆附会耳。
所谓用笔之法,包括执笔与运笔。关于执笔法,古今不能尽同。魏晋时候是席地而坐的,它的执笔方法不是我们今天竖脊端坐笔管垂直的姿势。传于世的古代人物画中写字执笔方式,如传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绘有一女人站立,执笔欲写,笔管是斜的。其他如传唐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宋李公麟《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