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财神范蠡考
作者:刘绍明
一、道教典籍对范蠡的记载
《列仙传》是我国较早系统叙述神仙事迹的著作,旧题西汉刘向著,收于《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此书记载范蠡事迹,传后还附有诗赞:
范蠡,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师太公望。好服桂饮水。为越大夫,佐勾践破吴,后乘轻舟入海,变名姓,适齐,为鸱夷子,更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君,财累亿万,号陶朱公,后弃之,兰陵卖药。后人世世识见之。
范蠡衔桂,心虚志远。受业师望,载潜载惋。龙见越乡,功遂身返。屣脱千金,与道舒卷。②
晋葛洪《神仙传》未为范蠡单独立传,但在老子条中说范蠡为老子的化身。《神仙传》卷一称:“老子者……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东汉应邵《风俗通义》记东方朔的变化无常:“俗言东方朔太白星精,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聃,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言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变化无常。”
《神仙传》记孔安国师从范蠡学道之事:“(孔安国)曰:吾亦少更勤苦,寻求道术,无所不至,遂不能得神丹八石登天之法,唯受地仙之方,适可以不死。而昔事海滨渔父,渔父者,故越相范蠡也,乃易姓名,隐以避凶世,哀我有志,授我秘方服饵之法,以得度世……”
宋元之际的道教学者杜道坚在《通玄真经缵义》中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睢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楚平王聘而问道,范蠡从而师事之,勾践位以大夫,佐越平吴,功成不有,退隐封禹之地,登云仙去,吴兴计筹之阴乃其古处。”《通玄真经》及注本三种收于《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通玄真经》实即《文子》。在道教典籍中,文子计然被称为通玄真人,为道教最为崇奉的四大真人之一。《史记·货殖列传》有范蠡师计然语,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范子曰:“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北魏李暹为文子作注云:“姓辛氏,葵丘濮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这些记述中范蠡乃为通玄真人(文子)之徒。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述异记》卷上:“洞庭湖中有钧洲,昔范蠡乘舟至此,遇风,止钓于洲上,刻石记焉,有一陂,陂中有范蠡鱼。昔范蠡钓得大鱼烹食之,小者放于陂中。陂中有范蠡石床、石砚、钴锛。”
又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见《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所记灵化二十四:“漓沅化,五行土,节小雪,上应尾宿,丙辰、戊辰人属,彭州九陇县西北七十里,老君授范蠡真人白日上升。”漓沅化实即天师道著名的二十四治之一。在今彭州市白鹿乡境内。《唐书·地理志》云:“九陇县有漓沅山,在县北六十里。”李膺《益州记》云:“范蠡学道于丽元山升仙。”传说山上有栗松、神草,吃了便能升天,范蠡在此山成仙。
元代道士张雨所编《玄品录》(见《道藏》洞神部谱录类)和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见《道藏》洞真部记传类)中,范蠡均名登仙籍。明代王世贞编著的《列仙全传》中还为范蠡配有图像,颇有仙人风貌。
在道经及历代对道经的注释之中,范蠡为道教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老子想尔注》,注“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云:“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故道诫之。范蠡乘舟去,道意谦信,不隐身刑剥,是其效也。”③ 《老子想尔注》据传为东汉天师张道陵撰,是研究早期道教的重要史料。
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范公霸越而泛海,琴高执笏于宋康,常生降志于执鞭,庄公藏器于小吏,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之于朝隐,盖有余力故也。何必修于山林,尽废生民之事,然后乃成乎?”《抱朴子外篇·安贫》说:“盖闻有伊吕之才者,不久滞于穷贱;怀猗顿之术者,不长处于饥寒。达者贵乎知变,智士验乎不匮。故范生出则灭吴霸越,为命世之佐,入则货殖营生,累万金之赀。夫贫在六极,富在五福。”
《黄帝阴符经》为道教最著名经典之一。传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为之作注,是为《黄帝阴符经集注》。其中提到“天有五贼,见之者昌”,注云:
太公曰:其一贼命,其次贼物,其次贼时,其次贼功,其次贼神……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
筌曰: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上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
唐《无能子·范蠡说第六》记范蠡与文种事迹:“范蠡佐越王勾践灭吴、杀夫差,与大夫种谋曰:吾闻阴谋人者,其祸必复。夫姑苏之灭、夫差之死,由吾与子阴谋也。况王之为人也,可与共患,不可共乐,且功成名遂身退,天之理也。吾将退,子其偕乎?”
有些道经中范蠡或为修道者默念存思之神,如《云笈七签》卷十六《三洞经教部》之《老子中经》云:“经曰:两肾间名大海,一名弱水。中有神龟,上有九人,三三为位。左有韩众,右有范蠡,中有太城子;左为司徒公,右为司空公,中有太一君;左有青腰玉女,右有白水素水,中有玄光玉女。”
道教著述浩如烟海,以上所述仅为列举而已。道教典籍中之所以屡屡提及范蠡并视若神明尊为神仙,最根本的原因是范蠡本人乃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中评范蠡等得老子之道:“历代承平之世,儒家之术是以守成;戡乱之时,即须道家,以儒家权谋不足也。凡戡乱之辅佐,如越之范蠡、汉初之张良、陈平、唐肃宗时之李泌,皆得于老子之道。”
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在《论〈四库全书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中指出:“自古道家,无不知兵者,所谓有文事必有武备也。若专尚清静无为,其何以靖内忧而攘外患乎?……范蠡诸人在兵家皆有著作,虽其书不传,然班氏《艺文志》及刘氏七略,皆载其名。盖道家最善于沉机观变,不轻举,不妄动,老谋深算,施于战阵,常操必胜之权。故兵学遂为道家特长,非此不足以定大业。”
范蠡的天道观涉及天地人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与天道有关系的五行,他的政治及商业思想颇有先秦道家的辩证色彩,实为被忽略的道家。④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指出:范蠡的思想可以参见为阴阳学在南方的发端,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也分析了范蠡的天道思想,均暗示了范蠡思想和道家的某种联系。
陈鼓应先生认为范蠡是“由黄老过渡到战国黄老之学的关键人物”,亦即是“黄老之学的先驱者”。⑤李学勤先生在《范蠡思想与帛书〈黄帝书〉》一文中进一步分析了范蠡与黄老学的密切关系,指出“《越语下》所述范蠡思想显然应该划归黄老一派”。⑥孔令宏先生认为 “由老子经文子而到范蠡,是道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流派”。⑦白奚先生也分析了范蠡入齐与老子学说北传的联系。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