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财神范蠡考

作者:刘绍明




  从以上引述可见,道经或道教神仙谱录所述之范蠡或系老君之化身,或系文子(通玄真人)之徒,或系吕尚之弟子,或“服桂饮水”,或“兰陵卖药”,是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形象。道教典籍所记范蠡的事迹,虽然零乱纷杂,却具有宗教文化意义上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古代道教徒的信仰是真实的。在后世所称诸财神中,范蠡与道教渊源最深。这里可以做一比较,比干虽是殷商时人,但民间奉若神明是明代《封神演义》等小说流传之后。东晋干宝《搜神记》中最早出现赵公明之名,但此时赵公明尚是索命的瘟神,直到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记》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才开始从鬼帅瘟神转化为驱疫行善的神帅。关帝崇拜也是唐宋以后的事,其声名日隆则是在《三国演义》等小说流传后的明清时期。可以说范蠡是最早被确立神仙神格的财神。
  我们无法在道教经典中找到“财神范蠡”的字眼,但道教奉范蠡为财神却是不争的事实。今龙虎山天师府、南岳衡山、南通城隍庙、浙江新昌重阳宫等开放道观中均有供奉财神范蠡的殿堂,道教学者也在著述中引述财神范蠡的事迹。⑨ 个中原因是什么?合理的解释是道教吸收并融合了民间奉祀财神的习俗。
  
  二、历代对范蠡的崇祀及民间传说对范蠡财神形象的丰富
  
  中国历来有奉祀祖先圣贤的传统,《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对范蠡的尊奉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国语·越语下》记载越王勾践铸范蠡金人之事:“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
  这颇有后世的“生祠”的意味。到三国时期,蜀汉习隆、向允等奏请后主刘禅为诸葛亮立庙,特引用勾践铸造范蠡金像之故事:“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意。”⑩
  根据可考文献,最早的奉祀范蠡的祠庙出现在汉末范蠡的故乡南阳。郦道元《水经注》淯水条注:“郭仲产言宛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宅也。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中贼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南朝宋盛弘《荆州记》亦记此处之范蠡祠。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范蠡祠,祠即蠡之故宅也。蠡死之后,三户人迄祀之,今祠甚严”。可见自汉末至唐宋,范庙犹存。南阳城南三十里屯至今犹有范蠡庙遗址可寻。明成化《河南总志》、清康熙《南阳县志》和光绪《南阳县志》或称之范大夫庙,或称之范蠡庙,均有详细记载,或有图示。
  在吴越之地,对范蠡的奉祀更为广泛。宋范成大《吴郡志·祠庙下》记:“三高祠在吴江县垂虹桥南,即王氏臞庵之雪滩也。昔堂在垂虹南圮,极偏仄,乾道三年,县令赵伯虚徙之雪滩。三高者,范蠡、张翰、陆龟蒙也。此祠人境俱胜,名闻天下。”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吴江知县林肇(宜兴人)建鲈乡亭,绘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在亭内,尊称“三高”;宋元祐五年(1090)知县王辟建三高祠,绘像于壁,其后又为三高塑像祭祀。宋范成大《三高祠记》云:“三高者,越上将军范氏,是为鸱夷子皮;晋大司马东曹椽姓张氏,是为江东步兵;唐赠右补阙姓陆氏,是为甫里先生。”绍兴为越之国都,范蠡从政之地。据雍正《浙江通志·祠祀》记,绍兴府城内明清时期有陶朱公庙等纪念祠庙,嘉兴府则有明建范少伯祠遗存。诸暨历史上曾建有范相庙和兴越二大夫(范蠡、文种)祠,据宋《嘉泰会稽志》载,在诸暨陶朱山上有“范蠡祠,相传为越大夫范蠡故宅也。山上有鸱夷井。又有范文正公(范仲淹)题词石刻”。
  在山东定陶、肥城亦有纪念范蠡的祠庙,明万历元年《兖州府志·群祀志》曹州条载:“范蠡庙,在州西南济阳故城内。宋吕本中诗:悠悠千载五湖心,古庙无人锁绿阴;为问功成肥遁后,不知何术累千金。又滕县陶山下亦有范蠡祠。”该志定陶县条载:“范蠡庙,在邑境内。”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载:“陶朱公庙,在陶山后薛河上。”
  传说范蠡行迹所至之地很多,如洞庭湖赤山岛、宁波陶公山、宜兴等地多有祀范蠡的祠庙遗迹可寻。
  民间对范蠡的崇祀,自唐宋而后影响渐为广大。这与统治者的倡导不无关系。
  据《新唐书·礼乐志五》载,唐代设武成庙之祀:“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越相国范蠡被列为配享之神位。宋代更尊奉范蠡为“遂武侯”。《宋史·吉礼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越相范蠡遂武侯,燕将乐毅平虏侯,蜀丞相诸葛亮顺兴侯……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绍兴元年,命祠禹于越州,及祠越王勾践,以范蠡配。”民间的崇祀不绝加上统治者的倡导,唐宋而后对范蠡的祭祀愈来愈热。民间对范蠡的奉祀,扩大了范蠡的影响,使其巨商富贾形象深入人心。这为明清时期范蠡财神神格的确立奠定了民间信仰基础。
  民间财神之说约略出现在宋代,宋代有财马、财门的称呼11。宋代送穷祈财仪式中有“相共送陶朱”的说法12,似乎此时“陶朱公”已隐隐约约参与到民间的祈财活动中了。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江南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意义上的市民阶层出现,新的生活方式与古老的的传统信仰出现裂痕,财神应时而出。财神的出现不止表达了民间俗世对财富的欲望,更为新的追求财富的各种方式提供一种精神上的保护。陶朱公范蠡应该在此时成为民间财神。在范蠡被奉祀为财神的过程中,明清以来的民间传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范蠡自号“陶朱公”,宜兴等地则奉之为陶业鼻祖、造缸先师。旧时,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宜兴的陶业工人有集合纪念陶朱公的礼俗13。景德镇等地则奉之为窑神。14在豫北农村,据说陶工是从山东定陶过来的。旧时这一带人都敬范蠡为祖师爷,陶工坊里有他的塑像,每年三月半和十月半陶工们要祭祀他,大家还要聚餐,叫散福15。
  清代绍兴的商会也奉范蠡为商祖16,每年挂像祭祀。旧时绍兴民间农历五月十一日,举行庙会,祭祀范蠡大夫17。
  在豫东,人们传说,范蠡死后尸体化为蝙蝠,蝙蝠飞到哪儿,哪儿就会富,这些地方把蝙蝠当财神。还传说蝙蝠是卖盐人的财神等。豫东人还传说范蠡的妻子是天帝身边的玉女,神通广大,帮助他得到不尽的钱财。18
  在山东,人们传说范蠡每到一地都会教人如何做生意,给他们拿出本钱,并告诉人们 “钱能生一,一能生十,十能生百,无穷无尽”的道理,这就是生意的来历。山东一带还流传陶朱公造称的传说,定陶陶朱公的传说已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9
  潮汕人传说的财神是范蠡,商户商家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素有拜财神的俗例。20他们称老板为头家,也有人认为是陶家,与陶朱公有关。21
  民间还有陶朱公烧制聚宝盆的传说。传说陶朱公退出商界后,感悟人间正道,晚年大彻大悟,倾其一生之力,将全部的心血与感悟,凝烧于一方至宝之中,取名“聚宝盆”。聚宝盆烧制成功的次日,陶朱公最后一次散尽家财,怀其重宝而升仙,从那以后天下就有了财神。22关于陶朱公的聚宝盆,民间有《陶朱公之宝》的奇诗传世。民间还有童谣:“琉璃窗、朱漆门,堂上供着大财神;大财神,出凡尘,三聚三散越王臣;越王臣,富贵身,手里捧个聚宝盆;聚宝盆,天下闻,财源滚滚满乾坤……”23
  从现存年画实物来看,陶朱公的财神形象的确立也是在明清之际。日本王舍城美术宝物馆收藏有《陶朱致富图》24,《中国美术全集》收录有《陶朱公种竹养鱼致富全图》25,这些年画实物据考均是清初苏州桃花坞的作品。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中也有了文财神陶朱公形象26。现在遗存下来许多不同材质的明清时期的文财神形象,据考,一部分就是文财神陶朱公27。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