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王安石:另类的出类拔萃

作者:子金山



才虽地位悬殊,却不可避免地开始了碰撞。
  
  苏东坡与王安石相较
  
  苏东坡与王安石,在诗词上的文风极像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一个大刀阔斧,飘逸灵动,一个精工韵律,雅丽奇绝。唐时的李杜以“仙”、“圣”并称,其实把“仙”、“圣”二字套用在苏、王头上亦无不可。
  文学方面,大家对东坡的词、王安石的小诗较为熟悉,小学课本里就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绝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中记载:王安石数易其稿,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诗人精工不苟、刻意出新可见一斑。
  王安石选字的故事,影响之广久,远超小诗本身。实际上王安石的另一首绝句影响更大,国人几乎无人不晓!这就是《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苏东坡开始卷入朝廷圣旨漩涡,是否像他故去的老父一般,是对准锐意“把新桃换旧符”的王安石本人来的?其实不是那样,苏东坡上书反对新法,是标准的对事不对人。公正地说,苏东坡就是想对王横眉,当时也没有那个资格。
  两人那时还不属同一重量级,苏东坡在各个方面还没资格与王安石一较长短。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比苏东坡大了16岁,16年的代沟决定了双方在政治拳坛上的地位差异。
  在苏东坡苦读寒窗追求朝廷施合的一官半职时,王安石却不屑朝廷的数次召用提拔。苏东坡初露锋芒时,王安石文采已经名满天下;宰相韩琦有资格历练后辈苏轼,王安石却在私人日记中轻视地评价韩琦:“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妓好耳。”
  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的参知政事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被罢相,也正是这年,苏东坡兄弟永久地离开了故乡眉山(今四川眉州)。也就是说,此时苏氏兄弟再干什么活路,需要看王安石的心情了。
  苏家兄弟回到京师之时,正值王安石就职朝廷参知政事,并奉准“越级进言”,不受朝仪限制。时年新皇帝神宗年方20,年轻气傲,自然想有一番作为,中兴国力日弱的大宋王朝。对于名满天下的王安石,年轻皇帝早就心仪,而且已经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而对才名远播的苏东坡,新皇帝虽然也不陌生,但此时皇帝选才的标准是“政治第一”,所以,就看刚入京的苏氏兄弟政治态度如何了,是左派,还是右派?
  苏氏兄弟欲避开朝廷已经刮起来的政治风暴是不可能的,他们必须对正在实施的新法进行表态。这里没有“逍遥派”的位置,或左或右必选其一。苏东坡官瘾若重,极为简单:支持新政就是了。
  而且此时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才气也是颇为欣赏的。王安石自负宰相之才,又兼宰相之量,既然不屑理睬苏洵的痛骂,又怎会对苏洵的儿子们心怀其他?
  刚回京的苏东坡被委任为殿中丞,还是在国史馆上班,论说与国务院总理级别的王安石发生不了矛盾。其时的宰相富弼也就是在替王安石顶名过渡,朝中的一切权力都在宰相副手王安石手里,只要苏氏兄弟安分守己,做个稳当小官还是有可能的。
  假如苏东坡如此,那他也就不是苏东坡了。仅过了不足两年的安稳日子,苏东坡直接上书皇帝摆明了自己的观点:反对变法!
  就这样,苏王之间关系恶化的炸药包,便由地位不起眼的苏东坡主动点燃了导火索。
  
  变法之初乱子多
  
  王安石能得以执政其实也是不易的。对于留在京师做官,他一直谢绝任命达25年之久。但事情就是这么奇怪,你越不愿高升,声誉反而就会越高。到了仁宗嘉祜五年,王安石除了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不贪高位的声誉也同时名震京师。
  王安石位居太守之政绩也是有口皆碑,堪称能吏,同时他在其辖区内也深得百姓爱戴。就任三司度支判官后,所上建议改革的“万言书”不被仁宗重视,因而萌生退意。恰母亲去世,他便借机辞官守丧。但是在守丧期满被召入朝之时,他又谢绝在京为官,而宁愿留在江宁。
  若说王安石是在坐以待时,还不如说他不愿甘居人下。这就像一些从不愿打杂当副手的强人一样,不管身居何处,哪怕在偏远的小县做个县令,也算独辖山头,这就是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吧。
  嘉祜五年,王安石初来京师时,时人无不视之为奇才,而且他既有创见、独见,也善于言谈。朝中名公巨卿如富弼和文彦博等,对他颇有好评,欧阳修也对他抱有好感。
  不过认为他将会成为大害的人也并不乏见。例如王安石的老友张方平,以及张方平的好友苏洵。估计苏洵对王安石的厌恶与张方平也不无关系,以至于王安石母亲去世时,只有苏洵拒绝前往,并且还写了那篇著名骂文(《辩奸论》。
  仁宗驾崩、英宗即位后,王安石大概由于曾上奏朝廷反对英宗接班,因而更加不愿在京师为官。直到神宗明确表示出对他欣赏时,王安石才重回京师,就任参知政事的高位。
  经过对王安石的一次密谈考察,神宗皇帝决定不惜赴汤蹈火也要完成王安石的变法计划。至于预料之中的反对,神宗皇帝早有心理准备:即便牺牲其他所有大臣也无不可。
  依照王安石的建议,熙宁二年二月,制置三司条例司成立,苏东坡弟弟苏辙被安排在此司校对文稿,七月开始施行市易法;九月施行青苗法。谁知仅仅数月,朝中大臣对王安石便由期待转而开始产生了怀疑,进而由怀疑变成了反对,伴随着反对呼声的还有内心的恐惧。
  这除了新法施行后在地方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混乱之外,主要还是王安石的用人政策所致。
  新法实施,排除反对者的干扰并没有什么不对,但颁布的法律总需要有人去执行,这时的王安石选择官员之标准也就简单了:首先要政治过关——支持新法!可惜政治上过硬的干部,人品上大多有缺陷。这是不可避免的,喊政治口号响亮的人多数心里肮脏,明撒谎不脸红的人还配谈什么道德人品?
  王安石就职不久,便以大刀阔斧的风格在各个要害部门大肆清除异己。清洗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首先公开反对新政的御史台的御史们,实际上对政府政策提出批评本来就是御史的职责,但有些敏感时期,装聋作哑反倒:才是优秀干部,才能跟上面保持一致。
  左右御史台被清洗了14人之多,这些空缺当然需要有新人来补充,于是一批善于高喊与领导保持一致的“人才”被纳入到了执政队伍之内。这些人也就是咱们现代人所痛骂的“小人”,小人混进了改革的队伍,那社会还不给闹腾得乌烟瘴气?
  很快朝堂开始混乱了,一些贤德干练、深孚众望的大臣开始公开反对王安石。皇帝也曾疑问:“为什么所有的大臣,乃至全朝的读书人,都群起反对新法呢?”
  王安石回奏:“陛下要师法先王之道,不得不清除这些反对的旧臣。反对新法的旧臣与陛下之间的夺权之争,不会以陛下善良的愿望而得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