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传统“乌托邦”
作者:曾纪鑫
变法中的光绪帝一直处于真正的孤家寡人状态,他在朝廷中的几乎所有支持者都相继被慈禧除掉。无人可以咨询、商量、交流,本来就神经质、好冲动、并患有忧郁症的光绪皇帝,稍不如意便显得躁动不安、暴怒难抑、一意孤行。他总想将一应大事一口气办成,据不完全统计,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谕旨多达286件,内容包括政治制度、机构改革、发展工业、建设铁路、开办银行、改革教育、加强国防等等,涵盖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每一层面。年仅27岁的光绪帝在没有经验,没有左膀右臂、没有强大支持势力等情形下贸然行动,不免操之过急,忽略了改革的阻力与艰难,忽略了事情的发展与进步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也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国家的积弱,社会的保守,国民的惰性,几千年的沉重包袱非一日所能形成,更非一日所能丢弃。作为一介书生,康有为缺少从政经验,把改革看得过于简单。比如军机大臣召见时,他与因署任直隶总督前来谢恩的荣禄在朝房相遇,荣禄问他有何“补救时局之术”,康有为说:“非变法不可。”荣禄道:“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康有为回道:“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可见康有为对待变法的认识与态度,显然太过天真草率。涉及制度的深层次改革固然需要流血,但不是杀几个高级官员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以为改革一蹴而就,没有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将原本可争取的对象,也推向了变法的对立面。
康有为一个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不懂得中国黑暗的官场学,看不到事情的实质,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他以为只须打动光绪皇帝,改革大业就可一帆风顺了。然而,他似乎半点也不明了光绪的后面坐着大权在握、虎视眈眈的太后。对此,就连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也看得十分清楚,他说皇上“无赏罚之权,全国大柄,皆在西后之手,而满人之猜忌如此,守旧大臣之相嫉如此,何能有成”。要想变法成功,对慈禧太后唯有争取,得到她的同情、理解与支持,不能忽略她,万不可刺激她,更不能惹怒她。康有为似乎从来就没考虑过慈禧太后的威严与力量。
中国古代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改革,再到戊戌维新,皆从儒家原典与传统社会寻找变革动力,结果无不以惨败而告终。这也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缺少变革的内驱力,缺少转型的机制与可能。
变法失败,力挺保皇引发争议
在戊戌维新的最后时刻,康有为欲力挽狂澜,除密谋由谭嗣同策反袁世凯外,还策划由毕永年带100人进颐和园捕杀慈禧,又想利用大刀王五及湖南会党发难,还向英、美公使求援,并让伊藤博文在觐见慈禧太后时“剀切陈说”使她回心转意……他尽心尽力做了所能做的一切,将个人的生命能量发挥到了一种少有的极致,虽无力回天,但其精神与勇气着实可嘉。
也许是意识到了维新变法在最后时刻的重大失误,康有为至死都不承认自己有过密谋兵变之举。策反袁世凯的确凿证据自不待言,而削发为僧的毕永年后来也留下了一本《诡谋直纪》,记下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为了掩盖捕杀太后兵戎相见的计谋,对谭嗣同临刑前的绝笔诗也作了一定的篡改。“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00多年来,谭嗣同的这首《狱中题壁诗》不知激励、鼓舞过多少中华优秀儿女,而原诗却与流传的有所区别:“望门投止思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将“掷刀”改为“横刀”,最后一句的“公罪”之论全部改写,也就抹去了武装夺权的痕迹,显出一种忍辱负重、舍身成仁的气概。
被康有为及其弟子篡改的还有所谓的衣带诏。维新变法进行到第九十五天,光绪帝在慈禧的胁迫下压力重重,自感情形不妙,却又无计可施,便给他所信任的军机四卿之一杨锐下了一道密诏,让他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人筹商,想出既不得罪太后,又能使改革继续进行的办法。而康有为却将“密诏”改为“衣带诏”,将诏书的对象由杨锐改为他本人,将内容改为要康有为等人“设法相救”。谭嗣同游说袁世凯发动军事政变,向他出示“衣带诏”时,机警狡猾的袁世凯当即就表示怀疑,而光绪帝也一直否认自己下过这样的密诏。幸而杨锐的儿子保存了父亲交给他的密诏原本,杨锐交给康有为的光绪密诏只是一份抄本。
光绪当年确曾派人给过康有为一份密诏,只是内容有别。因局势恶化,光绪让他前往上海“督办官报”,“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汝一片忠爱热肠,朕所深悉。其爱惜身体,擅自调摄,将来更效驰驱,共建大业。”
变法失败,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等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有为在英人的帮助下侥幸逃脱清廷的严厉搜捕,经香港逃到日本,可谓九死一生。此后的康有为,便以“更生”为号,所致力的“事业”,就是延续“百日维新”中断的一切,保皇复辟。
一个没有功名官爵的书生,在一个有着几千年森严等级制度的封建社会里,受到最高权力统治者光绪皇帝的器重,托以经天纬地的大任,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维新变法运动。这一切,看似比登天还难,却神话般地在康有为身上实实在在地发生过。因此,他对光绪皇帝感恩戴德不已,但求肝脑涂地、以身相报。自变法失败仓皇出逃,康有为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之所以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光绪皇上。此后逃到日本,康有为求助于英、美、日各国,希望列强共同干预,勒令慈禧太后归政。眼见没有结果,又远赴加拿大、英国等地。每到一处,康有为都以伪造的“衣带诏”为据,发表演讲,鼓动海外华人华侨支持皇上复政,共同参与他的保皇大业。他发起成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短短两年时间,就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圈里刮起了一股保皇旋风。当时海外华人华侨共五六百万人,遍及五大洲二百余埠的保皇会成员竟多达百万余人。如此大规模的世界性华人华侨统一组织,哪怕在华侨华人史上,也属第一次。
1908年,光绪帝驾崩,正在南洋的康有为闻讯,犹如五雷轰顶,当即发起各种致哀悼念活动,并为光绪服丧百日,然后才剃发除去丧服。
尽管光绪已死,复辟无望,但康有为还是坚持唯有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继续维护清朝统治。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政权覆亡,皇帝被推翻了,君主没有了,康有为仍一意孤行地坚持初衷,坚持保留君主名号,造出一个“虚君共和”的新名词,以代替过去的“君主立宪”。他认为君主的人选有二,一为宣统皇帝溥仪,另一位就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