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收藏传奇

作者:央 二




  北京人说话好说“虫儿”,两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人虫儿》也着实让北京的“虫儿”文化火了一把。其实在北京的收藏界,马未都可不单是一个“虫儿”,还是套用老北京的一个词,那是“腕儿”啊。就是他,依靠个人的力量建成了中国第一家“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自从成立这家博物馆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达官政要们频频光顾,一时之间,马未都三个字成了收藏界的标志。
  只要到过北京的人,总是喜欢说北京太大了,人太多了,好去处哪儿都是!这话可一点都不虚。可如果您到了北京不到琉璃厂,还真是体会不到老北京的风味。从琉璃厂箭直奔西走,不多远儿,靠路北有座不大的二层阁楼,门脸儿虽小,可门楣上却挂着块挺大的横匾: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九个大字赫然在目。这家博物馆,您还甭小瞧它,人家可是私立的,自打新中国成立以来,那是头一家儿!四年多啦,这么跟您说吧,抛去海内外的达官政要、专家学者、各类社会名流以外,凡在京的国外驻华使节,包括他们的随员家属,说没来过这儿的,那的确是少数。这还不算,曾几何时,这家没多大的私立博物馆竟成了各类传媒的关注焦点,记者们争先恐后,蜂拥而至,照相机、摄影机,大小镜头都对准了博物馆的主人,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
  
  马未都其人
  
  别看马先生相貌平平,面相和善,一副长脸儿小眼儿的样儿。不过你还是能看出他衣着随意,笑容可掬,跟谁都向日葵似的打招呼,一副颇有教养的谦谦君子相儿。
  现在,俨然已经成为著名收藏家的马未都,从小儿可连做梦也没想到日后他会落在这行当里。说起这马先生来,本来是山东榕城人氏,1955出生在北京,属羊。
  据老人说属羊的都命苦。这话算是说着了,马未都小时候儿就没享过几天福。虽然出身于军人家庭,但父亲因政治事件牵连,被革职下放。所以马未都的童年充满了恐怖:喝叱、污辱、大字报、大标语以及大人之间无休无止的较劲和对骂。再就是当年在东北的“五七”干校的时候,爸爸妈妈有永远干不完的活儿和永远受不完的气!这都给马未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马未都还是能如愿从小学到中学,在闹翻了天的课堂里,生性怯懦的马未都好歹算是记住了阿、玻、呲、得和加、减、乘、除……
  后来终于随父母从干校回北京了,可脚还没站稳,便又被发配去上山下乡,在京郊插队落户。那会儿的知青没什么念想儿,只是馒头能尽饱吃,菜里顿顿放油就得!顶破天儿了,大白天作一美梦,招工了,回城了,能当工人了,哪怕在城里扫大街呐!不过,要说老天也算有眼,或许是马未都人缘好,老实、本分,不招灾不惹祸的,就知整天闷头儿干活儿。根据表现,1975年的时候,马未都还真应召回城当了工人啦!
  当时马未都进城的时候,性子也属于比较闷的那种。所以按照当时的说法:紧车工慢钳工不紧不慢是铣工。马未都心细,性子绵,理所当然作了铣工。就这么一千就是六年。后来说起这一段儿往事,马未都还常和人开玩笑:“不瞒您说,我那眼力就那会儿练的,盯准喽,一动别动,眼儿都不带眨么的!”
  边叙边悟:
  马未都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好琢磨事儿。说来挺有意思,动乱年代也许不可能造就一个收藏家,但保不齐有位文学青年会应运而生。马未都恰恰如此。随着处女作《今夜月儿圆》在青年报上整版发表,一个严格讲仅有小学学历的文学青年竟被破格调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不久,他便做了著名刊物《青年文学》的编辑,自号“瘦马”从此逐渐被人熟悉。再以后马未都的个人文集《记忆的河》出版了,他那篇报告文学《人工大流产》更是为人称道,广为流传。谁承想,当年老实巴交的马未都居然在文学界也成了气候!
  跨入20世纪90年代,在影视文学创作逐渐进入市场的新形势下名噪一时的“海马影视创作室”应运而生。担任秘书长的马未都,与王朔、魏人、苏雷、葛小刚等,当时被誉为“海马五巨头”。由“海马”制作的《编辑部的故事》在中国电视剧开始走进人们生活的时候,大获全胜。从此也奠定了以后《海马歌舞厅》的强大海马创作阵容。20位作家,同一题材,共写40集电视连续剧,实乃空前绝后!“海马现象”在90年代的中国文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社会上对此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对于当年“海马”的发起者、领导人之一的马未都先生来说,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即使辉煌,也小有遗憾。参与和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熟悉马未都的人都知道这个人生来好静不好动。至于后来叱咤文坛其实并不是他的本意,更不是他的追求。说实在的,马先生更适合“独立作战”,蔫不出溜的自个儿琢磨点儿什么是他的长项。这么和您说吧,打从80年代初,马先生就开始逛旧货摊儿了,什么破瓶子烂罐子,破桌子烂板凳儿的,一句话,凡先人们留下的物件儿,他就兴趣倍增爱不释手,拿什么都当宝贝!
  也许就是在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里发现了自己的兴趣,马未都决定告别文坛,一门心思搞收藏了。不过,马未都搞收藏可不是为了钱,他不属于那种见什么值钱什么赚钱什么稀罕就收什么的小商小贩。马未都的收藏历来都讲究文化、讲究品位。哪怕一个肚兜儿,或者一个不起眼儿的小绣盒儿,只要是品相好,或者有代表性,他就要。从了解民俗文化人手,马未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探索逐渐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边叙边议:
  都说看人不易,其实识货更难!有时候稍微眼拙一点,弄不好就真把上了色儿的榆木疙瘩当成紫檀搬回家了!这就需要有眼力了。玩收藏可不是简单的活儿,如果喜欢自作聪明充大头的话,往往就会上当受骗。
  说起玩收藏的,没有被骗过的很少。京城收藏圈儿里有位泰斗级老者曾谈起马未都,他说:“据我所知,古玩行儿里善经营者不少,趁钱有实力的也不难见。但能成为专家学者的就没有几个了。而三者兼备的人,除马未都以外,我确实很少难见到!”既然泰山北斗都这么评价啊,可见马未都也非一般人物。
  常听说,这人只要一经商吧,他就算掉钱眼儿里了。离钱近了,距什么都远了。古玩界尤为如此,几乎无一例外。可没想到马未都偏偏能把自个儿择出来!就说办这博物馆吧,有脑子的人都知道,指着开博物馆赚钱,那是白日做梦!这位说了,要不然就是为了出名儿?这话也没错儿,愿意花钱买名儿的人的确大有人在,但如果这位手里要是没钱呐?要知道,当年马未都为办这博物馆,可一下子背了几十万的外债呀!
  走进马未都的家,你就会发现:他们家可是够乱的。不过人家马未都说了,现在无论如何要比过去强。那会儿家里的坛坛罐罐,堆的哪哪儿都是,屋里就没下脚的地方儿。两口子过日子吧,就这么挤着,就凑合着。熟悉的人就问马未都为什么?这样的家得多难受啊,可马未都不这么看。马未都开玩笑说:“你们俗人才睡床垫子呐,我们俩人,一合上眼,那就捱文化躺着呐!”
  说到这儿,就必须要提一下马未都的媳妇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