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我看中苏关系近四十年变迁

作者:周晓沛

苏国家关系谈判显然是不适宜的。后来,实际上两国边界谈判也中断了,而且一断就是9年。
  
  20世纪80年代,双方都调整政策,两国关系逐渐缓和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心转移、国内政策调整及国际形势变化,中央着手调整国际战略,改善对苏关系。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中亚塔什干发表讲话,明确承认中国“存在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强调支持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这在客观上为我方调整对苏政策提供了契机。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外交部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3月26日,我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注意”到了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这一极为平常的“注意”二字,却隐藏着不同寻常的意思,引起了国际上极大关注。外电评论称,这预示着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
  1982年7月,邓小平同志作出决定,要采取一个大的行动,向苏联传递信息,争取中苏关系有一个大的改善。但必须是有原则的,条件是苏联得做点事情才行。这就提出了要苏联主动解决“三大障碍”,即从中国北部的中苏边境和蒙古撤军,从中国的西邻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1982年8月,外交部苏欧司司长于洪亮以视察使馆的名义前往莫斯科,向苏方传递中方关于消除障碍、改善关系的重要信息。主要内容是:首先肯定勃列日涅夫主席的讲话有积极因素,表示中国最高领导也关心中苏关系改善。认为,双方应当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通过共同努力,设法排除妨碍发展两国关系道路上的严重障碍,从有助于改善两大邻国关系的一两个实质问题着手,推动其他方面关系的发展,可先从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开始。强调,我们提出上述想法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愿就此同苏方交换意见。至于交换意见的方式,双方可以协商。苏方作出了积极反应,表示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级别上同中方讨论双边关系的问题,以便“消除关系正常化的障碍”。为了避免外界不必要的猜测,于司长还同时去了波兰华沙。
  1982年10月,中苏双方在北京开始进行两国政府特使的政治磋商,一谈就是6年。政治磋商一共进行了12轮,前11轮都是钱其琛副外长主持。后因钱出任外长,改由田曾佩副外长担任中方政府特使。磋商中,主要讨论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特别是越南侵略柬埔寨问题。中方指出,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问题是改善中苏关系的关键。苏方则声称,中方找错了对象,柬埔寨问题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并提出中苏关系正常化不应损害“第三国利益”。中方反驳说,我们提出来讨论的问题不是有损而是有利于苏方所谓的第三国利益,而且作为一个原则,应该不损害“所有第三国利益”。双方针尖对麦芒,各说各的,被称为“聋子对话”。不过,这漫长的政治磋商为彼此交换意见提供了一个正式渠道,对两国关系的缓和与改善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苏之间开始改变一个时期以来只对抗、不对话、不往来的全面僵持状况。
  随着中苏政治磋商的持续进行,从恢复交换留学生开始,两国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往逐渐增多。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要数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来访。安德罗波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对改善中苏关系的态度较为积极,主要做了两件事:建议两国外长在联大举行会晤;主动提出派阿尔希波夫访华。据透露,选择这一人选,苏方是煞费了苦心。阿尔希波夫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过苏联援华专家总顾问,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方不好拒绝;而且他主管经贸,可以讨论扩大双边经济关系;再者,他认识许多中国领导人,可以借此进行高层接触。我方很快答复同意。但就在访问前一天,苏方突然通知,由于“技术”原因推迟访问。后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此访终于1984年年底成行。除了同姚依林副总理会谈外,阿尔希波夫还会见了陈云、李先念、彭真、薄一波等一起工作过的老朋友,电视上播放了他们见面时亲切拥抱的感人情景。通过这次访问,双方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经济、科技合作。1969年双边贸易额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1.2亿瑞郎,1982年双边贸易额回升至6亿瑞郎,而1985年则达到46亿瑞郎。
  相隔30年后,我国在莫斯科举办大型贸易展览会,轰动了苏联各界。每天有两万多人参观,排几小时队才能买到票。苏联观众在留言簿里写道:“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以前认为中国贫穷落后,展览使我消除了旧观念”,“中国人善良、诚实、公正”,“谁也想不出比中国更好的改革……”不少群众反映,现在苏联有一股“中国热”。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我方利用派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领导人葬礼的机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恢复称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话说得比较艺术,以“祝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的措辞加以表达。据了解,苏方对此也一下子心领神会。
  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1986年7月28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将分阶段从阿富汗撤军;正同蒙古讨论撤出大部分苏军问题;愿同中国讨论削减中苏边境地区的陆军;同意按主航道划分阿穆尔河(黑龙江)边界线走向;尊重和理解中国的国内政策。这是苏方第一次在消除“三大障碍”问题上作出实际松动,正式确认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分两国界河的原则,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领导人历次讲话中调子最为和缓的一次。
  对苏方的这种姿态,中方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提出恢复两国边界谈判。同时指出,它同消除“三大障碍”距离尚远。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电视采访时,强调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问题是改善中苏关系的关键。如果戈尔巴乔夫在越柬问题上走出扎扎实实的一步,消除了这个障碍,他愿意破例到苏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这是第一次公开提出举行中苏高级会晤的问题。此前,1985年10月9日,小平同志请访华的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带口信给戈尔巴乔夫:如果苏联同我们达成谅解,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而且能办到的话,他或胡耀邦愿同戈尔巴乔夫会见。小平同志说,他出国访问的历史使命虽已完成,但为这个问题他可以破例。
  1987年2月,双方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轮边界谈判。这是两国第三次边界谈判。双方都表示十分重视这次谈判,希望边界问题的解决能有助于改善两国政治关系。中方团长是钱其琛副外长,苏方团长是罗高寿副外长。会谈气氛较好,双方重申了自己的原则立场,但措辞平和,都未纠缠过去长期争论的问题;同意从东段开始,根据条约规定,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具体讨论解决边界线走向问题;双方还确认,1964年边界谈判中工作小组达成的协议仍然有效。随后,边界谈判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
  1988年8月27日至9月1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