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7年第5期


忆彭真二三事

作者:于光远

大部分:知识分子问题的提出;对当时知识分子总的情况的分析;关于知识分子的政策;有关制订十二年科学规划的问题;党的领导问题。我记得彭真对我们讲得较多的,是他对知识分子现状的分析。他的一些想法写进了《指示》的第二部分,在党中央的会议上得到肯定。其中写道:“我们必须认识,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指示》中讲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是关于党内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某些不正确倾向,其中批评了不把知识分子看成自己人的宗派主义倾向,还有只承认苏联专家的作用而不承认中国专家的作用的倾向。彭真还看到当时的另一种倾向,即把苏联的科学技术看得比欧美国家高得多。他问我和林涧青对苏联和欧美科技水平的估计,我们说不应把欧美的水平估计得过低。彭真很赞成我们的看法,看来他是早就有了这种看法的。后来在《指示》中,就写了一段“要在向苏联专家学习的同时也向其他国家的朋友学习”这样的话。
  这次工作时间不长,却使我对彭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看到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了解是比较深的,视野是很开阔的,而且不受某些不正确观点的影响。初次接触彭真的林涧青,对他的平易近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到这里,我还想起了一两件小事。
  一件是1964、1965年我在北京通县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形成这样一个观点:由于农村住宅的造价同农民的收入相比很贵,特别是建房的主要材料大柁(即大梁)很贵。农民辛辛苦苦劳动积累下来的钱,为后代盖几间房子或者自己扩建一下,就再没有多大力量购买其他更多的消费晶了。因此,我就在通县研究了农民住宅的结构设计和以钢筋水泥部分代替木结构以降低造价的问题。有一次我进城的时候,就到彭真家里去向他汇报了我的想法和在通县徐辛庄进行的试验。他很有兴趣地听了我的汇报,说他可以找市规划设计院来帮助我工作,还说等我们工作有了结果再向他汇报。
  那一天他又留我在他家吃饭。我在他家吃过好几顿饭。他家吃饭很简单,喜欢吃面食,而且都是非常普通的面食。
  还有一件趣事,我的女儿于小东在1963年12月出生后,我和老伴用她的第一人称记她的日记,准备记到她自己能写日记时再让她自己继续记下去,成为世界罕见的“终生日记”。在这本日记中,大概是1964年即三十三年前有一天,记的内容是:“今天我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玩,在公园见到了彭真老爷爷和他家的奶奶,他们带了一个小姐姐在公园散步,彭真老爷爷很喜欢我,把我抱了一下,摸了一下我的脸……。”可惜那个日记本在“文革”时被红卫兵抄走了,而且再也没有还给我们。否则,这一段日记还是有关彭真生活情形的非常准确的书面记录呢!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