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2008年本刊总目录
作者:佚名
印芝虹(6. 188)
外国作家访谈录
海明威,希特勒,上帝和我
——诺曼•梅勒访谈录 〔英国〕安德鲁•奥黑根
刘略昌 译(2.186)
“尽管我是个男人,但我要再现她的声音”
——2007年龚古尔奖得主勒鲁瓦访谈
胡小跃(2.189)
非理性的依恋者
——汤姆•沃尔夫访谈
徐科吉 李庆学 译(4.185)
朱利安•巴恩斯访谈录冯海青 译(5.168)
名家名作评论
论多丽丝•莱辛和她的自传 〔南非〕库切
蔡圣勤黎珂译(2.192)
一部奇异的乌托邦小说
——《消失的地平线》评析
李冀宏 张喜华(2.198)
一个被误读了几百年的女人
——重读名著《斗士参孙》张锐 程渊(2.201)
女性视角之局限抑或新人创作之瓶颈?
——《珍奇的物质》及其他叶隽(5.171)
面对天灾而不是人祸的另类叙述:重读《十日谈》
林精华(5.173)
探索家庭秘史,直面情感人生
——读安妮•恩莱特的《聚会》严春妹(5.177)
外国文学之窗
革新时期的越南小说 〔越南〕潘巨棣
黄以亭 译(4.178)
永远的007
——纪念伊恩•弗莱明诞辰100周年
刘略昌 张春丽(4.181)
中外文学之间
创作的诗意与性别的演绎
——伍尔夫与凌叔华作品比较 吕洪灵(3.210)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
李中强(6.179 )
外国文学大奖点击
在成功者的背后
——2007年度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评介
谭成春(1.202)
记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
解华(1.205)
关于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人们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英国〕多丽丝•莱辛
孔雁 译(2.168)
战争之烟,灵魂之树
——200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获奖作品《烟树》及作者赵丽萍(3.180)
敢问路在何方
——简评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路》
綦亮(4.175)
故园东望路漫漫
——2008年奥兰治宽带小说奖获奖作品介绍
任爱红(6. 176)
当代外国文论
成瘾、娱乐和欲望:美国未来的怪诞社会
——评华莱士的《无尽的玩笑》
王海燕 杨仁敬(1.207)
悲伤之歌为谁而唱?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文本解构
徐湄(1.210)
文坛隐士的“觉醒”
——评品钦新作《抵抗白昼》刘雪岚(1.214)
生态批评:定义,发展趋向及在中国的接受
韦清琦 袁霞(1.218)
包法利夫人的爱情与悲剧原因解析
孙睿超 何江胜(2.204)
《远大前程》中的他者及其抗争王苹(2.207)
《莫瑞斯》中的同性恋主题与文化阐释
骆文琳(2.210)
兼收并蓄之美:《愤怒的葡萄》另一种解读
王玉明 冯晓英(2.213)
苦难的历程
——评《我弥留之际》文本的源头与归宿
丁芸(3.183)
小说世界的解构与重构
——解读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
刘晨华(3.187)
炼金术在《巴黎圣母院》和《红字》中的笔意
徐莉华(3.190)
忧郁与热情的双面构造
——井上靖文学性格管窥赵秀娟(3.194)
男人焦虑和性别大战
——评詹姆斯•瑟伯的《胜券在握》
龚东风(3.198)
《紫颜色》的表层文本与隐含文本解读
张琳(4.194)
托马斯•曼对村上春树的影响
——比较《魔山》和《挪威的森林》
赵佳舒 唐新艳(4.197)
超验主义的启示
——论《红字》中二性对立的灵魂简功友(4.201)
传承与变异的接点
——星新一死亡意识探析王磊(4.205)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陈红(5.181)
孤独与荒诞
——评《克拉帕的最后一盘磁带》
孙志农 戴鸿斌(5.184)
想象花园里的真蟾蜍
——浅析桂冠诗人查尔斯•西米克诗歌中的超现实与现实殷书林(5.187)
以幽默承载痛苦
——《普宁》中的“黑色幽默”艺术手法探析
林莎萍(5.191)
《梦系廊桥》是狗尾续貂吗?
——《梦系廊桥》的互文性研究冯 茜(5.196)
“生活是战争”:异域文化中的中国经典翻译
——《孙子兵法》与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
徐颖果(5.200)
福斯特对“英国性”的多重阐释
姜士昌(5.205)
生活在别处
——乌托邦心态与乌托邦文学
何 畅(6. 191)
论美国主要裔族文学的精神诉求
张军4(6. 194)
颠覆历史:从个人的记忆说起
——评汤姆•斯托帕特的《怪诞的效仿》和《印度深蓝》陈红薇 李鲁平(6. 198)
《一个未婚男人的传奇故事》的女性主义叙事解读杨建玫(6. 202)
祭祀与礼仪
——评《蝇王》与《黑暗之心》暴力世界中的拜物主义卢清涟(6. 205)
翻译研究
析《译写:一种翻译的新尝试》 吴冰(2.216)
从语篇特征评《春夜喜雨》的四种译文
胡慧勇(3.201)
言语语境特征分析、翻译及翻译批评
张志强(3.205)
在“有”与“空”之间
——后忠实时期翻译标准反思向洪全(4.207)
诗译之美,译者好逑
——《诗经•关雎》几种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程渊(4.211)
“只希望把别人的作品变成我的武器”
——巴金文学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骆贤凤(4.214)
美学对文学翻译的主宰作用
——《道连•格雷的画像》不同译文之对比分析
郑晓园(5.209)
是译著还是原著
——剖析《京华烟云》之文本错觉
葛校琴 季正明(5.214)
从“庭院深深”到“自深深处”朱纯深(5.219)
贝克特作品的理解与翻译
——兼评余中先译《无可名状的人》
曹波(6. 209)
非限定小句的结构与功能
丁素萍 张敬品(6. 2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