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日本抒情式的美国小说
作者:徐谷芃
三
既然村上如此偏爱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写过关于菲茨杰拉德的大大小小的评论文章,翻译过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追随过菲茨杰拉德走过的路线,俨然成了“菲茨杰拉德迷”,那么,村上的世界和他的作品中,是不是也渗透着菲茨杰拉德的影响呢?
对这个问题,村上在《菲茨杰拉德体验》一文中作了以下回答:
对于菲茨杰拉德写的小说对我的影响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既有也没有,在文体、选题、小说结构、叙述故事这些方面,我的感觉是菲茨杰拉德几乎对我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要说他对我有什么影响的话,那么应该说是一种更巨大、更模糊的东西。我们也许可以把它说成人们在面对小说这种东西时的一种必然的姿态,并且我们应该认识到小说的本身最终就是人生这一道理……②
村上的回答既明确又让人深思,也就是说,菲茨杰拉德那高超、细致的写作风格当然给村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菲茨杰拉德对其作品的影响,并不在于具体的写作手法、选题、人物素描,而是应该称为人生观的东西。无疑,这种人生观一直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村上的创作风格。
我们下面需要寻找菲茨杰拉德那种“更巨大、更模糊”、创作小说时的那种“必然的姿态”,亦即所谓“人生观”是否在村上的作品中留下了痕迹?
1988年,村上在《评析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有一个问题——需要举出美国文学史上最有美国味道的三部小说的话,虽然每个人的回答可能不尽相同,但我的感觉是梅尔维尔的《白鲸》、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定会得到高分的……这三部作品都深刻而鲜明地反映了美国这个特殊的国家及其特殊的文化性,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将它们并排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那里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具体来说,就是每部小说的主人公都具有(1)高贵的志向、(2)喜剧色彩的行为、(3)悲剧性的结局。③
那么,具体就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而言,“典型的美国式”的“高贵”、“喜剧”和“悲剧”三要素又体现在哪里呢?首先,盖茨比人生的最终理想和目标是为了追求纯洁的爱情这一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而非金钱物质,这便是一种高贵,值得尊敬。其次,成人后的盖茨比在茫茫夜色中伸开手臂去拥抱对岸那盏绿色的灯——这灯象征着他的爱人黛茜——的举动,以及每晚举行盛大的宴会,歌舞升平,花钱如流水,都只是为了唤起黛茜的注意,期待她有一天能被自己的巨大别墅、豪华气势所吸引,和他不期而遇,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滑稽而不可思议的,具有一丝喜剧色彩。最后,盖茨比在自己不知道事情真相的情况下,突然被杀死的结尾,显然充满了悲剧性。
来自菲茨杰拉德的那种“更巨大、更模糊”的影响,那种创作小说时“必然的姿态”,那种“人生的道理”,在这里因了“高贵”、“喜剧”和“悲剧”这三个具体的概念而得到了彰显。应该说,从1981年到1988年这一段村上创作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日子里,他对以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美国小说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既然村上自己被人称作“日本抒情式的美国小说”,既然高贵性、喜剧性、悲剧性是他总结的“美国式的剧作法”,既然他对菲茨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又是如此的崇拜,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又是如何表现上述特点的呢?
关于这一点,我在另一篇论文《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比较》中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现简单介绍如下:
《挪威的森林》叙述了主人公渡边和直子、绿子之间的恋爱纠葛,虽然这不是美国社会的故事,反映的不是美国社会的特性,但村上的写作风格、写作技巧无不渗透着美国现代文学尤其是菲茨杰拉德作品中那特有的气息,小说中交织着各式各样的对立体:生与死,感伤与快乐,幻想与现实,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村上春树的整个创作基调就是紧紧围绕高贵性、喜剧性、悲剧性这三个特点展开的。首先看高贵性,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要用现实主义笔法写一部“足以让全国少男少女流眼泪”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 ①也就是用爱情的清纯来实现一种对于高尚的追求。再看喜剧性,在语言风格上,村上表现出了日本作家少有的一种幽默,主人公们说着轻松、简练、调侃、俏皮的话语,给读者一份愉快、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而悲剧性则在于故事的结尾,清纯、娴静的直子最后自杀,留给读者的是一种无奈、惆怅。通过《挪威的森林》,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所谓美国文学的影响,就是村上自己总结出来的美国式剧作法或是小说的“必然的姿态”,即“高贵”、“喜剧”和“悲剧”的创作基调。
结 语
至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美国文学尤其是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是揭示村上文学本质的一把钥匙。毫无疑问,菲茨杰拉德是上述美国式剧作法的代表者,这也是他被村上所倾倒的原因所在。可以说,没有菲茨杰拉德的风格,就不会有村上那独具一格(用西洋的写作技巧描写整个东洋社会)的、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创作风格,如果没有菲茨杰拉德作品中所折射出的他那特有的人生观、那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生百态的话,也就不会有村上作品带给我们的那份思想空间。正如村上在《菲茨杰拉德体验》中所承认的那样:
在这里确实存在着有一个事实:这就是如果我没有读过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的话,那么我至今写的作品应该是另外一种风格吧。只有这点应该是毫无质疑的。①
村上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一个美国文学的崇拜者、一位美国文学的研究者,这些构成了村上世界的特点。我们在分析村上的作品时,如果忽视了这一特点,如果只是把他放在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认识、分析的话,那是绝不会走进村上的文学世界的。
日本抒情式的美国小说
二
① ② 林少华《村上春树文集总序·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 及其艺术魅力》(2001,上海译文出版社)。
③ 加藤典洋主编《群像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97,小学馆。第289页)。
④(美)杰伊·麦金纳尼《在国际流行文化的试金石上——村上春树访谈》(《文汇报》2002年9月19日。赵武平译)。
① 《村上春树的书》(《文学界》,1991年4月增刊号)。
② 村上春树《村上朝日堂 嗨嗬!》(1989,文化出版局。第137页)。
③ 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的体验》,收入村上译菲茨杰拉德作品集《最后的城市》(1981,中央公论社。第13页)。
① 村上春树《司各特·菲茨杰拉德Book》(1988,TBS Britannica社。第281—282页)。
② 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体验》。第10页。
③Edmund Wilson, ed., The Crack Up,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56, p.310.
④ 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体验》。第11页。
⑤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后记》(1987年,讲谈社)。
①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1989,上海译文出版社。林少华译。第35页)。
② 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体验》。第15页。
③ 村上春树《评析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收入《司各特·菲茨杰拉德Book》。1988,TBS Britannica社。第161页)。
① 《文学界》1991年4月增刊号。
一
① 英国社会活动家和政府家(1859—1947)。费边社会主义的倡导人之一。
② 美国作家(1803—1882)。主张温和的社会改革。
③ 美国作家(1817—1862)。思想上属于以爱默生为首的先验主义。
④ 美国诗人(1807—1882)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曾翻译过但丁的《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