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日本抒情式的美国小说
作者:徐谷芃
1988年《司各特·菲茨杰拉德Book》(TBS Britannica社)。
1989年《雷蒙德的早逝》(《新潮》)。
1990年《杰克·伦敦的假牙,突如其来的个人教训》(《朝日新闻》)。
1993年《非故弄玄虚的小说的诞生——同雷蒙德交往的10年》(《朝日新闻》)。
上面所列为村上全部译作和评论作品中的一部分,但由此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些工作贯穿在他的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甚至说美国文学研究与他的小说创作始终相随也并不过分。
村上喜爱的美国作家有司各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杜鲁门·卡波蒂(Truman Capote)、库特·冯尼格特(Kurt Vonnegut)、保罗·瑟罗斯(Paul Theroux)、理查德·布罗提根(Richard Brautigan)、盖·泰勒斯(Gay Talese)、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蒂姆·奥布莱恩(TimO’Brien)、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等人①,其中尤其推崇菲茨杰拉德、钱德勒和卡波蒂。1989年,他在随笔集《村上朝日堂 嗨嗬!》的《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与财富感》一章里写道:
如果你要问我最喜欢的三位作家是谁,我可以立即回答你:司各特·菲茨杰拉德、雷蒙德·钱德勒、杜鲁门·卡波蒂。这三人的小说我这20年里毫不厌倦地读了一遍又一遍。②
上面三人当中,后二人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前者则为美国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可以说是村上一生最为崇拜、最为喜爱的作家。
下面我们就看看村上是如何推崇这位菲茨杰拉德文学巨匠的。
1980年,村上春树翻译了菲茨杰拉德的几篇短篇小说《残火》、《冰的宫殿》、《在酒精中》、《失去的三小时》等和散文《最后的城市》,后收入1981年中央公论社出版的《最后的城市》一书。1988年,村上又特意撰写了一本专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Book》(TBS Britannica社出版)。该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作者亲身游历了与菲茨杰拉德一生有着密切关联的五座城市,第二部分收录了自己所写的三篇评论菲茨杰拉德的文章,第三部分则是翻译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自立的女儿》和《有钱的青年》。这就是村上,不遗余力地翻译并评论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并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议论,说他是菲茨杰拉德研究的权威学者也似无不妥。
村上对菲茨杰拉德的倾慕非同寻常,《最后的城市》出版时,他在前言《菲茨杰拉德体验》中他回忆了自己16岁开始读菲茨杰拉德作品时的情景: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放在面前,自己说不定也想写小说吧——这样的念头一点也没有浮现。只不过如小学生想把闹钟拆散,自己也想尝试抓住小说隐藏的不为人知的魔力所在,仅仅想干这回事吧。就这样不知多少年了,只有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成为我的老师、我的大学及我的文学伙伴。③
“我的老师、我的大学及我的文学伙伴”可以说是献给菲茨杰拉德的最高级别的赞辞,由此可见在村上成长为一名作家的过程中,菲茨杰拉德的影响之深。而且,这种影响似乎与时俱增,不见衰竭。四年后,也就是名著《挪威的森林》出版一年后的1988年,村上在《司各特·菲茨杰拉德Book》一书的《后记》中又这样写道:
我常常在想,在我现在的这个岁数,菲茨杰拉德在干些什么呢?
……作为一名小说家,我把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看作是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是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件标志,然后有时叹息,有时又让自己全身紧张。
小说家里虽有程度之别,但心中总有一种只有这一个人是“为了自己的小说家”的感觉。我当然和菲茨杰拉德不一样,首先是才能(无论质和量)不同,还有生活方式、时代、文学风格等等。要找一个共通点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就好像命中注定一样始终牵扯着我,我从不厌倦地一遍又一遍读着他的小说。说是不可思议也行,但如果小说里没有了不可思议,又有谁去读小说呢?①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似乎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让村上如痴如醉,不能自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可思议”。如果再看他下面的一段话,我们就似乎可以说,这种“不可思议”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崇拜”,而近乎一种宗教虔诚,一种执着的信仰:
有一种类型的作家,在你读完他的作品经过几个月几年后,突然就好像紧紧拽住了脑后的头发一样,把你又拉了回来。对我来说,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就是这样的作家。除此以外,别无他人。只有他像这样俘虏了我。②
能够“俘虏”村上、成为村上心中“为了自己的小说家”的菲茨杰拉德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呢?
10年前,如果你到大学校园里问“海明威”,十个人中或许会有十个人点头,但如果你问“菲茨杰拉德”,有一个人点头就很不错了。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感谢村上,因为许多青年人正是通过他的作品和介绍才开始去书店寻找菲茨杰拉德的,也就是说村上春树为宣扬菲茨杰拉德发挥了桥梁作用。
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的名声不亚于村上在日本,他与海明威齐名,同为美国20世纪文坛上璀璨夺目的双子星。菲茨杰拉德的主要作品有《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人间天堂》、《美丽与毁灭》、《最后的巨头》等长篇小说以及众多短篇小说、好莱坞电影剧本。其中第三部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年)是他一生中最为精彩的作品,为此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高度评价他是“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③
《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中西部贫穷农民的儿子盖茨比为追求失去的情人黛茜发奋努力,靠走私贩酒成为百万富翁,希望用财富赢得黛茜的爱情。但是盖茨比最终失败了,因为他的金钱并不能使他被以汤姆(黛茜的丈夫)以及黛茜为代表的专横、空虚的美国上流社会所接受,他的纯洁之心也赎不回已经被金钱铜臭腐蚀的浅薄女人黛茜的爱情。盖茨比最后被汤姆暗中指使的人所杀,他的死显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还象征了那一时代和盖茨比怀着同样纯洁梦想的年轻人的“美国梦”的破灭。这本小说作为美国文学的典范,时至今日仍稳居畅销书排行榜,并被教育部门指定为年轻人必读教材。
在《菲茨杰拉德体验》中,村上回忆了自己18岁第一次读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时的感受:
对于18岁的青年人来说,理解这部小说有很大的难度。但我还是感觉到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一些场景的描写极具魅力,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总的来看是一名一流作家的作品。④
在以后的岁月中,在自己成名以后,村上更是通过自己的作品不厌其烦地提到这部小说,毫不厌倦地向世人述说自己最喜爱的就是这部《了不起的盖茨比》,用村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读这“不可思议”的故事。⑤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在《挪威的森林》的故事情节中,村上居然让主人公“我”亦即渡边在18岁时也左一遍右一遍地反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对18岁那年的我来说,最欣赏的书是厄普代克的《半人马星座》。但在反复阅读的时间里,它逐渐失去最初的光彩,而把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给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且《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始终是绝好的作品。兴之所至,我便习惯性地从书架中抽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我真想把其中的妙处告诉别人。但环视四周,竟无一个人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甚至连想读的人都没有!在1968年,阅读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虽然算不得反动之举,也终非值得提倡的行为。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