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两生花

作者:赵柏田

赠和一个作藏身之地的小岛的使用权。
  庚子年席卷整个华北的大规模暴力活动,在康有为看来是一个实现保皇理想的大好时机。当时他已定居新加坡,在东南亚、加拿大及美国一些华人朋友的支持下,他决定在内陆的一些省份采取武力行动。但资金、军备的缺乏和康本人军事上的毫无经验,使起义很快夭折了。1901年12月,心力交瘁的康有为前往印度,几个星期的跋涉后,到了印度北部山城大吉岭,此处距喜马拉雅山不过80公里。他最宠爱的二女儿康同璧是年19岁,在国内闻知父亲到了印度,这个弱质女子沿着公元七世纪的高僧唐玄奘的取经路,孑身独行,前去与他父亲会合。——“若论女士西游者,我是支那第一人”,这自况诗里隐约可见乃父之神韵。
  在大吉岭,康带着女儿骑马攀登喜马拉雅山南麓,观赏雪景,呼吸山间的新鲜空气,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这块高地体验了一段非凡的探险生活。这一段清闲的隐居生活,他的身体看起来恢复得不错,但心情的沉重似乎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在写于这一时期的乌托邦著作《大同书》的开头部分,他把世界描绘成了一个巨大的监狱:“苍苍者天,搏搏者地,不过一大杀场大牢狱而已。”在他看来,这世上的人困于“六大苦”:人生之苦,天灾之苦,人治之苦,人情之苦及人所尊羡之苦。人只有解开这六道悲苦的枷锁,才能真正进入大同世界。在晚清政治的险恶江湖中。他就像个兴致盎然喜欢搏浪激水的理论顽童,毫无顾忌随意挥洒着他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但康有为并没有过度沉湎于玄学天地,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使他给朋友兼学生梁启超写了一封措辞谨慎的长信,呼吁恢复皇权——即使这个皇帝是满族人也无所谓。此时的梁启超年届三十,正流亡日本,他的思想已超越乃师,从一个君主立宪运动的中坚一变而成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拥护共和制的明星。在他眼里,社会的动力已经变为“民族求生存的奋斗”。梁以及支持者们喊出了排满的口号,他们甚至主张在中国南方建立独立的革命政府进而取代满清政权。康毫不客气地在私函中申斥以前的战友“流质易变”。
  面临着被时代抛弃的危险的康有为从大吉岭下来就差点遇上一场暗杀。这场未遂的暗杀案的另一个主角是横滨华侨出身的文人苏曼殊,一个日后写出《燕子龛诗稿》的著名诗僧。这一年——1904年——他21岁,忍受不了惠州的贫困生活,就偷了师兄的度牒逃到香港,住在中国日报社(他启用别号曼殊也当是从这个时候起)。他试图用手枪暗杀一度逗留在香港的康有为,幸被陈少白阻止未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普遍流行暗杀,有证据表明,康有为在他的弟弟康广仁被杀害的那段郁闷日子里也曾计划过刺杀慈禧,甚至改革派也认为暗杀行动可以迫使上层进行有利的变革。康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也差点成为这一时尚的牺牲品。
  从1904年到1910年,康有为成了一个超级旅行家,他游历过的地方计有:罗马、米兰、巴黎、柏林、哥本哈根、西点、黄石公园、盐湖城、蒙特卡洛、阿尔汉布拉、菲斯、乌普萨拉、特隆赫姆、康提、卢克索、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等,每到一地必住最豪华的酒店。而这不过是他到过的一小部分地方。他这些年游历的金钱是无法计算的,因为那是一个实在过于庞大的数目。他到处跑来跑去,用梁启超的说法是生性好动和无家可归之感。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在有意无意地模仿少年时代上就景仰的先思想学家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寻访有道之君未果,以其余生就乱世的人生与政治问题著书、讲学,这是他最为现成的人生楷模了。
  现在回头来看,1898年6月在京西颐和园的两个半小时给康的一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自那次觐见光绪皇帝后被任以“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他就丝毫没有动摇过对皇帝的忠诚。游历各国的时候,他以光绪皇帝的私人代表自居,自认为受四万万人托命,是个世不二出的救世主。在《欧洲十一国游记序》中,他以一种不无夸张的口气说到自己担负的责任,就像传说中的神农氏,他要尝遍百草后为中国找到药方:
  天其或哀中国之病,而思有以药而寿之耶?其将令其揽万国之华实,考其性质色味,别以良苦,察其宜否,制以为方,采以为药,使中国服食之而不误于医耶?则必择一耐苦不死之神农,使之遍尝百草,而后神方大药可成,而沉疴乃可起耶?则是天纵之远游者,乃天责之大任,则又隍既恐,以忧以惧,虚其弱而不胜也。
  俨俨乎,他是那个天纵远游、要为中国找到起死回生神药的神农氏了。
  考察康有为的流亡行迹,自光绪二十四年八月(1898年9月)至光绪三十年五月(1904年6月),除了在英国和加拿大短暂的逗留外,他一直在亚洲。此后到宣统元年(1909年)春,多次游历欧美各国,共计:12次过比利时,11次进德国,7次游法国,8次游英国,4次游加拿大、瑞士等国。自宣统元年8月至民国二年(1913年)秋,康已感天地无可游者,“大地辙环吾倦矣”,他不再远游,先居新加坡,再迁至日本须磨,时欲归国。
  1911年的日本之行,是这个超级旅行家十六载海外游历之最后一站。自此以后,他将再也不出国门一步。
  
  3.鹤子
  
  生于明治三十年(1897年)的鹤子姑娘这年十六岁,正逢美艳而短暂的豆蔻年华。她的老家在南部的淡路岛,一个被蓝色海水簇拥着的小岛。甲午战争后,她的父亲来到神户,在市政府担任一个低级职员,她也跟着来到了神户。经一个远房婶母的介绍,十六岁的鹤子来到了康家做女佣。
  康有为来到神户当在1911年晚春,他从新加坡赴香港探母之后。开始他住在广东同乡麦少彭建在须磨海边的别墅“双涛园”,第二年樱花开时迁居到了须磨寺附近,原上兵库地方小西先生的别墅,并自号为“天风海涛楼”。
  康有为带着他年轻的第三任妻子兼秘书何金兰(又名何旃理)开始了这次旧地重游。山川历历,杂树生花,岁在辛亥的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四岁了。十余年来,如同一股没有定向的风东流西窜,曾经心雄万夫的康圣人不会没有英雄迟暮时不我待之叹喟。亡弟广仁的女儿考上日本女子大学了,这消息让他既是欣喜,又不由得想起戊戌年的那些亡魂而心生伤悲。而在“双涛园”中与门人梁启超的再度聚首,更是相对如梦寐。在一首诗的副题中,他这样写道:“与任甫离居者十三年,槟榔屿、香港一再见,亦于今八年矣。儿女生于日本,皆不能识。相见如梦寐。”
  但这份伤感又不乏愉快的心情很快就消弭于无形了,武昌十月起义的消息及随后发生的国内暴乱使他心忧如焚。因为这一系列事件把他和平过渡到君主立宪的计划彻底打乱了。他在给一位向他电告武汉起义的友人回信中说:“大变若此,忧心如焚,欲握管相告而不及也。”他还是固执地认为共和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而完全的君主立宪又与形势不相符,作为变通,在随后写下的《救亡论》《共和政体论》等文章中,他精心设计了一套“虚君共和”的理论框架:在这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