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震动与飞翔

作者:赵 林 陈 琴

东西,占点便宜。董肇丽说这一点让她十分感动。她说,说实在话,当时尤其是地震刚开始时,救灾物资不多,帐篷特别紧张,可是社区的群众都很自觉,看到帐篷来了,他们帮着卸,矿泉水、方便面来了,他们一箱一箱帮着扛下来,还自觉围成一个圈不让人们乱拿。遇到有的毛头小伙子想多领一点,马上有人出来说他:“没看见社区的干部们这么累,还在这儿添乱!”那人就马上知趣地走开了,发不完的东西,群众还帮着给放到仓库里去。董肇丽说有这么好的群众,苦点儿累点儿也值得。
  瑞昌市的市区所在地湓城街道,是瑞昌市这次受灾最重的地方,湓城街道办事处民政所所长王武立今年56岁,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地震发生时,他给家里人丢下一句“赶快往外跑!”就头也不回地到了办事处,与办事处其他人员一起组织居民撤到安全地带。当救灾物资下来时,王武立的民政所是最忙的地方,他的同事们说,老王那段经常搞错了时间,晚上10点多了,他还在问,天黑了吧?因为所有的救灾物资都要经过民政所向各居委会分发,他那里也成了矛盾的焦点。一向耿直的王武立在开始就宣布自己坚决不要帐篷。而按道理,他是应该分到一顶的——老王自己家里有8口人,父母都跟着他,房子被定为一类危房。许多亲戚朋友来找他通融通融,他说你来找我说话是可以的,但是现在这个时间,要帐篷是绝对不可能的,许多亲戚朋友被噎得扭头就走。老王也明白,那段时间,他得罪了不少朋友。可是他相信大家总会明白过来的。
  在这次地震之后,在判断不会有大的余震的情况下,为了让群众尽快回家居住,政府组织专家对房屋进行了鉴定,王武立的房子被定为一类;属于立即拆除的范畴。按规定他可以得到1.1万元的补助金,但是为了不要补助金,王武立的房子至今没拆。笔者问他你得罪那么多亲朋好友,你不怕人家骂你?谁知王武立很坦率,他说骂我的人多了,只要群众不骂就行,而且那些骂我的人后来都能理解。王武立说只要做到“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再难的工作也都可以做通。当然,这个“事好办”是在符合原则的基础上,老王强调说。
  多好的说法呀,“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可是干过基层工作的人都知道,要做到这三点又是何等的不易!我们简单算了一下,王武立所在的湓城街道办事处共有16000户人家,地震期间他每天要接待300多人。就在我们采访他的时候,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他的办公室来了近30名群众,都是要救济的、领低保的,有些一来就带着怨气,可老王总是耐心劝说,让来人满意而归。
  九江县新合镇党委书记饶思梅,39岁,高个子,戴着眼镜,看上去像个知识分子,曾经在县委办公室当过九年的秘书和副主任,先后在三个乡镇做书记共6年时间。地震发生当日,饶思梅正在办公大楼内办公。突然,办公大楼摇晃起来了,他们意识到地震发生了。在紧急向县委县政府报告灾情的同时,他们迅速召集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和全体机关干部,紧急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8个工作组,火速分赴7村1场抗震救灾第一线,及时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又挨家挨户进行排查,将8名受伤群众送到临时医疗点接受救治。震后一小时,饶思梅和镇长抽出时间来到年上缴税收104万元的外资企业了解灾情。
  此后许多日子,饶思梅不但没有回家,甚至完全没顾得上给家里打个电话。他的妻子是县医院的护士长,妻子也像他一样忙着地震的事儿,也没顾得上给他打个电话。直到地震第7天,他妻子才给他打来第一个电话,第一句话就是“你失踪了?”说完就哭起来。地震之后20天,饶思梅才第一次回家。家里人见他灰头土脸、疲惫不堪的样子,说他就像刚从病房出来的病人。从地震第1天到第7天,他总共睡眠时间不足10小时,身体瘦了10多斤。地震第三天他的嗓子就哑了,一个多月之后,笔者采访他的时候,嗓子还没有恢复正常声音。
  九江县新合镇爱国村村民文学勇,这几年在九江市做生意挣了点钱,地震时刚刚在家盖好了一座房子,三楼还没来得及装修。地震发生后,为了方便运输救灾物资,他立即着手把村里的路修成砂石路。为了帮助村民渡过难关,他立即把自己的新房子变成大家的避难所,将5户困难人家将近20口人接到自己家里,免费提供吃住。有的人过意不去,执意要自己起火做饭,以减轻文学勇的负担,文学勇坚决不让。他没有什么美丽的语言,只是平平常常地对大家说:“放心吧,负担得起。”这个避难所最多的时候居住着13个小孩,成天吵吵闹闹,文学勇一点也不觉得厌烦。
  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时发生在灾区的许多干部和群众身上。
  
  废墟中的红十字
  
  8点53分,第一位伤员陈念超被送往瑞昌市人民医院,几乎同时,第二位伤员李秋萍被送到中医院救治。瑞昌市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当时还有139名住院病人,虽然是星期六,但医院依然十分忙碌,住院的、看病的,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地震发生时,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自觉在楼道口维持秩序,组织门诊病人及病情较轻的病人向外疏散,那些病情较重、行动不便而一时又无法挪动的病人,医护人员始终守在他们的病床边。第一次地震以后,病人迅速被转移至院中空地上,相关医疗设备也接二连三抬了出来。地震伤员正在不停地送来医院,但院中的空地已经占满,怎么办?这时院长刘成的目光投向医院对面的一家酒店。那酒店已经停业,房子是结构比较稳固的平房,院子里有比较大的空地,是设立临时医院的合适地方。但酒店属一个福建老板所有,他不在九江,手机又联系不上。紧急情况紧急对策,院长刘成果断决定打开酒店大锁,转移病人至酒店院里的空地上安置,以解燃眉之急。(四天之后才与福建老板取得联系,这位生意人宽厚地说:“救人要紧,一切让路。”)
  在临时医院里,各个系统紧张地建立起来,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用最快的速度救治伤员,能够救治的马上救治,份性严重的迅速转往九江市医院。九江市直各大医院也都腾出最好的病房,抽调最精干的专家救治灾区转来的伤员。11月27日,九江市委下发通知,要求本市各医疗单位救治因地震造成的伤病员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其实在此之前,全市的各大医院已经先期执行了这一特别政策。
  灾后,九江市防疫站先后派出数支卫生防疫机动队和专业人员参与灾区的防病防疫和巡回医疗工作。他们入户检查指导饮水消毒,发放漂精片,检查餐饮单位、宾馆、超市小店并发放各种防疫宣传单。
  由于余震不断,加上地震发生时的惊吓,很多灾民出现失眠症状和焦虑情绪,了解这一情况后,省卫生厅有关部门迅速派出神经内科等方面的专家赶往灾区指导心理调适工作,有关新闻单位还专门精心编制了4000余份心理调适专刊免费向受灾群众发放。由华东交通大学著名心理学专家组成的“心理医疗小分队”深入灾区学校、乡村、医院开展系统心理援助,进行家访与座谈,主要讲解灾后心理保健技巧,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并适时举行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及心

[1] [2] [3]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