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震动与飞翔

作者:赵 林 陈 琴

毕,分别位于湖北武穴、黄梅和江西瑞昌。
  建设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都派出专家,检测灾后受损房屋和水利设施。水利部、民政部于震后第二天就下拨1000万元应急资金用于灾民安置工作。中国红十字会也及时向九江送来急需的救灾款项和物资,中央有关单位和各兄弟省市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持九江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后,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当即作出重要指示并于下午4点赶赴地震现场,亲临一线组织指挥救灾工作,慰问灾区群众,并决定启动江西省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二级响应。省政府向九江灾区下拨救灾款500万元,同时立即成立了以副省长胡振鹏为指挥长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在孟建柱、黄智权到达瑞昌以后,一条抗震救灾的最重要标准随之确立:那就是在不发生大于5.7级余震的情况下,绝不能再有新的人员伤亡!这一标准在随后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晃不倒的树
  
  11月27日凌晨,正当人们进入梦乡之时,忙碌了一天的赵智勇书记不顾疲惫,又一次匆匆赶往地震灾区瑞昌市,看望那里的受伤人员和12万灾民。他们还住在室外,赵书记放心不下。
  凌晨2点30分,赵书记来到了瑞昌市灾民集中点,深入一个又一个临时帐篷。他察看着帐篷里临时安置的灾民们,一直在解释:“时间实在是太紧了,棉帐篷不够,请大家理解政府;大家要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共同对付这场灾难。”
  凌晨3点30分,赵书记首先来到瑞昌市人民医院抗震医疗救治中心。室外的临时大帐篷里安置了9名伤员以及从医院转移出来的住院病人。赵书记详细询问伤员的伤势、治疗情况,还有饮食、夜间保暖情况。针对具体问题赵书记现场作了批示。
  在瑞昌市二中的临时医疗救治安置点,赵书记走进刚刚搭建的临时病房里,亲手摸摸被子的厚薄。赵书记最关心的是睡在这里冷不冷,伤员们的病情如何,他们的家里人的情况如何,有什么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接着赵书记又察看了武警、公安、消防等工作的布置情况,他明白这些部门对稳定大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天赵书记忙到天亮,一分钟也没合眼。27日早晨6点他赶回九江,但8点30分他又折回瑞昌。警卫人员想劝他躺一躺,稍事休息,但他忧心忡忡地说:“实在没心情啊。将近10万灾民无家可归,有太多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我怎么能睡得着!”
  这一天又是通宵,直到28日凌晨,赵书记还在医院看望受伤人员……
  在接下来的10多天时间里,赵书记一直没有休息。他白天处理公务或在震灾现场实地察看,研究对策,晚上到瑞昌或九江看灾民,因为他挂念着住在帐篷里的群众,生怕他们挨饿受冻。他总是轻轻地走到灾民们的帐篷外面,摸摸帐篷的门拉得紧不紧,地下的固定绳拴得牢不牢,看到那些深夜还坚持在岗位上的同志,他不忘走过去表示感谢。
  值得九江人庆幸的事情很多,最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赵书记有一个好体魄,尽管通宵达旦事务繁多,但他没有被累倒,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能见到他那活跃的身影。
  救灾款到了,可怎么样才能保证这些救命款安全地送到灾民的手中呢?怎么样才能避免中途防不胜防极大可能发生的克扣和挪用呢?赵书记愁眉紧锁。他是学金融的,他立即动手设计了一套方案:让救灾款从银行走,通过财政局到农村信用联社,直接打到每个灾民发放的存折上。
  赵书记到了九江县港口镇港口一组,向村干部询问饮水问题时,知道这里的饮用水出现了颜色变化。赵书记掬起一捧井水亲口尝了尝,品出了异味。他现场交代九江县委书记温浙兴组织消防车运水,确保饮水安全。他一再安排要先运来水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同步开展井水化验。不需要得出化验结果再作决定,那样群众还得继续饮用这种有问题的水,不行。
  12月2日气温突然下降,天下起了雨。赵书记惦记着帐篷里的灾民,他去瑞昌察看帐篷能否防水防冻。他走进一个低矮的三色布帐篷,里头住的是从浙江来瑞昌打工的民工。赵书记安排对所有外来民工要同等对待,要发放帐篷,实施救济,因为外地民工也是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也在为发展作贡献。
  2006年2月8日九江大雪,此时赵书记正在南昌开“两会”。他很焦急,不知在这样的天气里那些还住在帐篷里的灾民会不会受冻,有什么措施才能避免寒冷……他待不下去了,马上电话通知陈和民秘书长约个地方等他,一起去灾区察看。那天晚上11点钟他们才赶到灾区,之后又立马返回南昌继续开会。
  农历除夕和大年初一两天,赵书记都是和灾区群众一起度过……
  对于受灾群众,赵书记的心是细的软的,小到一件御寒的衣服、柴米油盐,都在他的操心之列;而在有些事情上,赵书记却是快刀斩乱麻,果决干脆。
  在地震的前8天,赵书记接待了23批领导,他们中有部长、厅长……接待工作成了大问题。在一片忙乱中,赵书记作出决定:所有领导,无论职务高低,来九江期间一律吃自助餐。还有媒体记者,也是自助餐招待。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领导光临,东道主应尽地主之谊的,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满意,当然会惹一些人不高兴。但顶着各种可能的压力,赵书记坚持下来了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自助餐24小时供应,但不给任何人特别待遇。
  
  伟大的平凡者
  
  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下属。看看九江的普通干部们的所作所为吧。
  地震发生之后,在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大余震的情况下,把所有群众都转移到安全地带是当时最紧迫的问题,居委会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董肇丽是瑞昌市湓城街道办新街社区主任,11月26日因为下午要到社区开会,所以上午她在家做家务,当她判断是发生了地震以后,想到社区有一部分房子是80年代盖的公房,不太结实。她顾不上照看家里的东西,连忙骑上摩托车来到社区。到了社区,她看到慌乱的群众,先问有没有倒房?有没有伤人?当确知没有时,董肇丽松了一口气。
  为了应对余震,董肇丽和社区三名女干部一起,手拿话筒挨家挨户劝说群众外出避震。遇到有的老年人不愿外出,她还要耐心做动员说服工作,这样一直喊到下午5点多钟,直到社区里的1300户5000多口居民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她才歇停下来,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的嗓子已经哑掉,已经发不出一丁点儿声音。当地震后一个多月,笔者见到她时,她的嗓子依然没有恢复。但是她笑着用低微嘶哑的声音对笔者说,现在不用喊,大家都支持我的工作,因为他们通过这次地震认识到了居委会的意义。从11月26日地震到12月20日的20多天里,董肇丽每天早上六点多上班,晚上总要忙到12点,统计受灾人数和情况,领救灾物资,发救灾物资,造报表,每个帐篷都有几十斤重……
  董肇丽的行动也感染了群众,他们自发地帮助董肇丽分发帐篷和救灾物资,没有一个人试图趁机拿点

[1] [2]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