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客家民间信仰 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作者:麦娟娟
【摘要】梅州是世界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客家人除却建祖祠、敬祖宗的祭祀活动,最普遍、最广泛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习俗当属建“公王”坛、宫、庙和祭祀“公王”的习俗,其古老神奇与现代文明交汇的“扛公王”习俗,历史悠久,寓意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保护和传承这一客家习俗,是客家侨乡联系亲情、友情、乡情、祖国之情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客家文化;民间信仰;“公王”习俗;农村旅游业
一、客家古老的“公王”崇拜
闽粤赣客家地区,是世界客家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客家文化的孕育和形成的中心区域。而位于粤东山区,号称“客都”的梅州,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千百年来,聪明智慧、勤劳朴素的客家人在这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人世世代代传承着丰富的客家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粤大地谱写着古老神奇与现代文明的和谐之歌。
梅州客家,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但源远流长,富有内涵,而且形式多姿多彩,伴随着客家迁徙历史而产生的客家民俗事项活动,从不同的生产、生活层面体现了客家人的历史和所处的地域环境特色及其人文精神,为越来越多的民俗学家和世人关注。客家众多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文化事项和生产事象等是客家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间信仰,以其神秘的色彩,独特的形式,深广的影响力和跨越时空的历史穿透力,代代相传;是保存民族特征,延续民族意识的重要民俗事项,其最重要和最普遍的活动形式就是建造祖祠和神坛庙宇,并举行祭祀等民俗事项活动,以此方式纪念先祖和膜拜神灵,祈求国泰民安,成为一种传统文化而不断发展,沿袭至今。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对我国祭祀事象说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可见,民间信仰和民俗事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布衣,历史久远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遍及中华大地。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民间信仰文化,根深蒂固,世代相传。一方面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信奉和利用,并以统治者的法制观念和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和专横。另一方面,悠久的原始信仰与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造就了无数的杰出儿女和仁人志士的浩然正气。在一定的意义上成为中华民族在历经种种磨难仍能坚韧、执着、傲然屹立于世界的精神动力和支柱。作为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人,历经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在梅州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在继承和弘扬中原文化,兼容本土文化的进程中,表现出其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和其特有的个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间信仰。
以梅州地区祭祀“公王”这一民间信仰及围绕其所产生和表现的客家民俗事项、事象为例,在我国河南、福建、江西等地均有“公王”崇拜的民间信仰和习俗。而在粤东梅州,客家人中最普遍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除却对祖宗的崇拜和祭祀,当属“公王”崇拜。“公王”崇拜的民间信仰以及由此伴随产生和发展而来的相关民间习俗,是梅州客家地区最普及、最有影响力的活动形式。在梅州城乡,只要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几乎都设有公王坛或公王庙,有些地方甚至有十几个、数十个(包括河唇伯公、塘唇伯公、井头伯公、陂头伯公、桥伯公、路伯公、土地伯公等等)公王坛或宫、庙,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并不普及甚至少见。由此可以看出“公王”的崇拜信仰与梅州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是梅州客家最为普及和最为崇拜的神灵之一,并随着粤东客家人的播迁,“公王”崇拜陆续在港澳台等地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华人中流传。
二、“公王”在客家中的地位
梅州客家对“公王”的崇拜极盛,早在宋代,建公王庙或公王坛就已经十分普遍,而且在各地或各个自然村建“坛”或建“宫”,或建“庙”,都有各种故事传说且富有动人的情感或传奇的色彩,在各种故事传说中,尤以“三山国王”最负盛名。各地人们崇信的“公王”原形,出处不一。有说是祖宗神,有说是山神、土地神等神灵的化身,也有说是地方官宦、朝廷重臣,他们或德高望重,或功勋显赫,或清正廉明,或为民除害而遭受奸臣陷害,因此深受子民百姓的爱戴和缅怀而尊为神,供奉为“公王”。祈求“公王”神灵显赫,庇佑百姓,守护一方平安。
在梅州客家地区,“公王”常冠以当地地名,以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公王”。如梅县松口镇梅溪公王、山口村公王,梅州泮坑公王等。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是梅州的“泮坑公王”,其“公王”庙(又称“三山国王”庙),因传闻有求必应且在民间有“泮坑公王保外乡”的谶语而闻名于东南亚各国,深受本地外出邑人、华侨以及外乡人的顶礼膜拜而香火长年鼎盛。
在梅州地区,“公王”不但是人们意识中的“守护神”,还是人们祈愿永保平安、消灾赐福的精神寄托。对“公王”的祭拜,昭示和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民间各村都有“公王”,几乎每个村的村民一提到“公王”,人人肃然起敬,个个神情庄重,都认为自己村的“公王爷爷”最灵。对“公王”的崇拜,使梅州民间逐步形成了岁时佳节到公王庙、公王宫、公王坛膜拜和迎送“公王”这一传统习俗。
三、客家祭祀“公王”的习俗
客家崇拜“公王”不单单局限建庙供奉,还有迎送“公王”的习俗,民间俗称为“等公王”或“扛公王”、“迎公王”、“送公王”等,莫衷一是。迎送“公王”到村中各家各户出巡,是旧时客家极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动,其形式多,内涵丰富,范围广,气氛热烈、庄重、虔诚,为梅州乡村参与人数最多、最为集中,场景最为壮观的民间祭祀活动。
迎送“公王”的祭祀活动,梅州各个地方的内容大致相同,形式多样,只是时间、程序不尽相同,略有差异,但多选择在中国传统节日或重大节气时举行。如梅县松口镇的梅溪村,每年春节期间举行“梅溪公王”祭祀活动,而同是松口镇的山口村“公王”则在端午节前后出巡。丰顺县留隍镇的“三山国王”出游在元宵节……,随着时间的流逝,近半个世纪来,梅州城乡曾经盛行的“公王”祭祀活动,目前,在好些乡村仅仅保存了村民到“公王坛”或“公王宫”中膜拜的祭祀仪式,而“扛公王”出巡这一最具地方色彩的民俗事项则日渐式微,甚至有些地方只能从老一辈人口中讲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也使到这一充满民情、亲情,富有客家风情的民俗活动的传承令人堪忧。梅县松源镇龙源宫“扛公王”的活动就是典型例证。梅县松源镇“龙源宫”建造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是松源镇毗邻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等地中香火最旺、膜拜祭祀人数最多的宫庙。旧时,民间曾有42个自然村的村民扛“龙源公王”出巡的习俗活动,每年举行春、秋两祭。原来供奉三尊公王神像,后来由于“扛公王”出巡的乡村多,增加至九尊,再后又增加一尊,名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