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这次“发现”的成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此一个美丽富饶的新大陆,展现在旧大陆人们的眼前。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当时的欧洲强国西班牙,他们以“黄金、荣誉和福音”为口号,远渡重洋,开始了血腥而疯狂的征服活动。
新大陆上富饶的资源面临着疯狂掠夺,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的人们遭受了疯狂的杀掳,同时,由于掠夺者闯入者带着中世纪的陈腐观念和文艺复兴的人义主义思想造成的矛盾心理,他们观察和分析这个新的世界,并将观察的印象纪录下来,就形成了纪事文学。它的特点主要是事实与想象和传说相结合。因此,它具有历史的参考价值。但我们又不能把它当做史实的纪录。它的这种特点对后世的拉美文学,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着较大影响。
纪事文学一般采用西班牙语,主要代表作品如哥伦布的《航海日记》,科尔特斯的 《奏呈》,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的《王家评述》等。
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的拉美文学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十六世纪末巴罗克风格在西班牙萌芽,到十七世纪五十年代时进入全盛时期。伴随着西班牙的侵略扩张,巴罗克风格于十七世纪传到美洲,它在建筑、戏剧、诗歌等方面都有反映。总的说来,传到美洲的巴罗克风格既有西班牙文化的特点,又有殖民地的特殊性。它在文学上主要表现为矫揉造作,故作艰深,滥用夸张和隐喻,只求形式上的装饰,而不顾内容。
美洲的巴罗克文学可分宗教诗、抒情诗、讽刺诗、纪事散文和戏剧。其代表人物、作品有弗朗西斯科·德·特拉萨斯的 《放开你那卷曲的金线》、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的《初梦》等。
征服时期的纪事文学和统治时期的巴罗克文学二者具有共同点。即二重性,受神学的影响,它有宣传迷信,蒙昧思想的因素,同时也有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倡导的理性原则。后来对美洲土生白人中进步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这个时期的拉美文学深受宗主国文学的影响。巴罗克文学,在美洲殖民地曾一度占据统治地位。直到18世纪中叶,在欧洲各种新思潮的影响下,拉美的民族文学才开始萌芽。具体到作品本身,纪事文学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十七、十八世纪的拉美文坛才出现了一些杰出作品。
●最具煽动力的日记——哥伦布的 《航海日记》
在西班牙女王伊萨伯拉的资助下,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三条小帆船,开始了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远航。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踏上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大陆。丰富的资源美丽的环境深深吸引着他,怀着狂喜的心情,他写下了许多日记和书信,并将它们寄给西班牙国王,但他却不知自己的这一举动给这块新大陆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在日记中,哥伦布将“发现”的“新大陆”描述成一个遍地黄金的世界: “已经发现了这么多有大量黄金的河流。黄金多到只要用手就可以掏起一大把来。看见这情景的人都狂喜地跑来报告,他们讲得那样神乎其神,使我都不敢相信,甚至不敢向陛下禀报。”他还对美洲神奇的风光赞不绝口:“这里的景色犹如仙境”,“这里真是山青水秀,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和它相比。”很明显,哥伦布这些描写带有极强的宣传性。
此外,哥伦布还记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和习俗。他认为这些人都是诚实的、善良的,而且十分好客,不过有一些胆怯。他写到:“他们长得非常结实,身体健美,面庞漂亮,头发油光闪电,全身裸体,一丝不挂……他们那样诚心诚意,高高兴兴地跑来看我们,真是难以想象的奇迹。”鉴于印第安人的心地善良、无知,哥伦布向西班牙王室提出建议:用天主教来教化、统治他们。
哥伦布的《航海日记》寄到国内之后,王室贵族争相传阅,他们被哥伦布日记迷住,同时也激起了内心深处强烈的掠夺欲望。在哥伦布《航海日记》的煽动下,他们打着“黄金、荣誉和福音”的旗号,开始了罪恶的征服活动。
哥伦布的《航海日记》谈不上什么文学性和艺术性,但从时间上讲,它堪称纪事文学的发端之作。至于它产生的政治效果,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歌颂美洲的不朽篇章—— 《阿劳加纳》
残暴的抢掳活动激怒了善良、勇敢的印第安人,他们团结起来,开始了抵抗侵略的斗争。在西班牙的征服大军中,也有些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印第安人不屈不挠的反抗,深深打动了他们,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战斗间歇,他们谱写出了无数动人的战歌。其中,阿隆索·德·埃尔西利亚·伊·苏尼加最具代表性。
阿隆索·德·埃尔西利亚·伊·苏尼加(1533—1594)自幼熟读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大师的作品。二十一岁时,参加征服美洲的军队,先后转战利马、智利,1577年又参加了对阿劳加人的战争。正是这次战争,唤醒了他的正义之心,他同情印第安人不幸遭遇,并对土著印第安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深为敬佩,于是用诗歌记录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回国后,他将这些诗收集起来,分三次出版了《阿劳加纳》,引起西班牙文学界的关注。
全诗三十七章,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十五章,主要叙述智利的自然风光和阿劳加人的生活习俗,印第安人的勇猛强悍的性格和富于反抗的精神,并描写了老酋长科洛——科洛关于选举总头领的建议以及与西班牙人发生的营地之战。
第二部分十四章,主要叙述阿劳加人与西班牙人之间的频繁战斗;同时,穿插讲述一些发生在欧洲的战事;阿劳加人连连遭受挫折的情景和一位阿劳加战俘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就义的情形;诗人甚至凭想象写出了西班牙和土耳其于1571年的勒潘托海战。
第三部分包括其余八章。叙述西班牙征服者取得最后胜利的经过,同时详尽描写考波利坎由于叛徒出卖而英勇牺牲的事迹。
该书的思想倾向也值得研究。《阿劳加纳》在西班牙出版后,立即遭到了一些当权者的诬陷。他们认为史诗偏向阿劳加人一方,过多地赞扬当地的风物及阿劳加人的勇敢精神。对此埃尔西利亚作了有力反驳。他说自己并没有偏向阿劳加人一方,《阿劳加纳》“绝非杜撰和想象,而是重大事件的真实记录”,一方面是想“歌唱无畏的西班牙武士”,另一方面也赞美“不屈不挠的阿劳加族。”
从客观上讲,埃尔西利亚的诗确实在不少地方赞美了“不屈不挠的阿劳加族”,对西班牙征服军的凶残、野蛮的本性,他持批判态度,甚至连总指挥官门多萨的名字都极少提及。这些同他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拉美文学史家安德逊·因贝尔特曾经这样概括作品的思想意义。“《阿劳加纳》在史诗中堪称佳作,它是第一部作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身份出现的史诗;它是第一部以诗歌的形式歌颂美洲的作品。”可以说这首史诗的创作动机就是要歌颂阿劳加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史诗还刻划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足智多谋的科洛,法国作家伏尔泰的 《论史诗》中,曾将这一人物与荷马笔下的纳斯托相提并论。此外,机智勇敢的拉乌塔罗、视死如归的考波利坎,也都是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一个印欧混血种后裔的历史追忆—— 《王家述评》
纪事文学作家中,有一些出生在美洲,其中的佼佼者是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鸿篇巨制《王家述评》是他的成名作。
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 1539年出生在秘鲁。父亲是西班牙征服者军事统领,母亲是印加国王的公主。少年时期,他一直在印加学习,十分熟悉印第安民族的文化。后来,他前往西班牙,从事文化研究工作,掌握了更为先进的西班牙文化。
《王家述评》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出版于1609年,第二部分于1617年问世。
《王家述评》属于纪事文学,更确切一点说,它是抒情性的回忆录,其中灌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该书内容广泛,涉及印加帝国的行政管理、王国历史、工程建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多方面。作品饱含着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与眷恋,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他这样描写印加人的劳动: “人们欢喜快乐地来到太阳神和印加国王的土地上,身上穿着节日盛装,头上装饰着五光十色的金、银和羽毛饰物;……他们 把劳动变成欢乐的节日……”在他的笔下,印加帝国已经理想化,成了“丰衣足食、生活安定、秩序井然”的理想国度。
更重要的是他将西班牙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巧妙结合,从而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总结印加文化,创造出两种文化结合的杰作《王家述评》,从而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美洲文化开创了先河。
《王家述评》也宣扬了宿命论思想。这同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落后有着深刻的关系。
●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著作—— 《新西班牙征服信史》
1939年10月12日,美国诗人阿尔奇巴特·麦克利希在《国会图书馆西班牙室揭幕献词》中,曾这样评价一本书,“从这本仍然生气勃勃,仍然充满人情味,仍然活跃地呼吸着令人信服的墨西哥历史中,我似乎是第一次领略了中美洲的经历——这种经历是美洲的,因为他不可能是其他的;这是所有不管说哪种语言的真正美洲人的经历。”这本书就是贝尔纳尔·迪亚斯的 《新西班牙征服信史》。
贝尔纳尔·迪亚斯(1496—1580)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这部历史著作的。在作品中,作者以生动晓畅的语言,绘声绘声的描绘了科尔特斯率军征服墨西哥的过程,同时讲述了阿兹特克国王蒙特苏玛的英勇抵抗。全书特别记述了一些重大史实:最初两次远征墨酉哥的尝试,科尔特斯舰队的到达及其焚烧舰船,进入特诺奇蒂特兰,最终该城陷落。整部史书,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场面壮阔,真实感强。
从史实上看,这部历史著作极具真实性。但该书在文学性方面取得的成绩更突出。贝尔纳尔·迪亚斯并未承袭一般历史著作的写作方法,而是十分注重作品的可读性。在讲述征服墨西哥的过程时,不失时机的插入一些奇闻轶事,如第一个被印第安人俘虏的西班牙人贡萨洛·盖雷洛的故事。此外还有印第安姑娘马丽娜的故事。这些故事娓娓动听,毫无咬文嚼字的毛病,因而显得风格清新、细致、生动具体。表明作者对富有戏剧性的事物观察敏锐,受黄金世纪文学的影响明显。
总体上,《新西班牙征服信史》具有明显的西班牙文学的特色,但作品中的内容,尤其是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墨西哥的自然风光,又使得该书具有强烈的美洲地方特色。因此,该书一直获得研究者的好评。
●拉美的“清明上河图”—— 《奏呈》
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的西班牙,正值强盛时期,王室贵族一再想扩大“帝国”的版图。因此在看了哥伦布的航海日记之后,立即派埃尔南·科尔特斯向墨西哥进军。
科尔特斯,写作能力较强。从西班牙人在墨西哥湾登陆,到征服墨西哥全境,科尔特斯共向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五世写了五份奏呈,它们都是征服墨尔哥时期的重要文献。
这些奏呈先后写于1519年、1520年、1522年、1524年、1526年。其中第二份最为出色。在这份奏呈里。科尔特斯用他那准确而流畅的文字,详细地描写了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城市布局与建筑,如主要街道上商业活动的情景:“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广场上进行买卖交易,人数大约有六万之多;金银首 饰、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土产猎物……应有尽有;理发店、饮食店、铁匠铺,家俱店的生意也很兴隆……”。
在奏呈里,科尔特斯叙述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城市建筑、宗教仪式;同时,也详细地报告了整个战事的发展过程以及自己的一些失误。
身为“文明人”,干了许多不文明的勾当。1521年,科尔特斯率兵攻进特诺奇蒂特兰,大施淫威,印第安人几百年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毁于一片战火。
●正义的起诉书—— 《印第安人毁灭简述》
侵略者的野蛮行径,遭到了印第安人的强烈反抗,而且征服者内部也颇多反对。一些人勇敢地站出来,抨击西班牙征服者的种种罪恶暴行,其中最突出的是拉斯·卡萨斯。
拉斯·卡斯毕业于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1510年在美洲被封为神父。他为侵略者的暴行激怒,斥责这“违背了理智、违背了自然法则、违背了福音、违背了上帝。”因此,他一生为保障印第安人的合法地位而奔走呼告并写下了不少要求保护印第安人权益的论著。
拉斯·卡萨斯用笔深刻揭露了西班牙征服者的野蛮暴行:“有一回,我亲眼看见,在这种栅栏上烧着五名首领和另外几名印第安人;他们痛苦的叫声惊醒了一位睡在附近的西班牙军官,他要求把他们勒死,以便停止叫嚷。但是他的一个部下,残暴性却胜过这位军官,不愿结束酷刑,他把印第安人的嘴塞住,为了更增加他们的痛若,往火堆里又扔上一些木柴。”拉斯·卡萨斯怀着愤怒,用冷静、细致的笔法记下了征服者罪恶的行径。他总结说: “没有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向人们叙述所有这些嗜血的人所干下的可怕的事,他们似乎是人类的公敌。”
同埃尔西利亚一样,拉斯·卡萨斯的言论文章遭到了教会内部和一些大臣的恶意攻击,他们骂他是“坏教士、坏神父”,甚至想将他囚禁起来。在他死后,西班牙的文学和历史专著对他的评价不太统一,肯定与否定的观点都有,但在墨西哥的文学和历史专著中,他却得到一致肯定和赞扬。
●“第十个缪斯”——索尔·胡安娜及其 《初梦》
索尔·胡安娜(1651—1695)是17世纪下半叶美洲殖民地文坛上的重要作家,被誉为“第十个缪斯”。她在戏剧、散文和诗歌创作上都有一定成就。
一、戏剧
索尔·胡安娜一生只写过两部喜剧,都是欢迎到任的总督的应景之作,她自己一向不看重这两部喜剧。文学史上却对它们有着极高评价:“十七世纪一个西班牙美洲人创作的最好的作品。”
《家庭的责任》是索尔·胡安娜按照亚里斯多德的“三一律”法则,以卡尔德隆的袍剑剧为模式而创作的。全剧分三场,中间穿插了两个独幕笑剧。讲述的是贵族佩德罗如何追求才女丽奥娜的故事。第二部喜剧《爱情更是迷宫》是同胡安·德格瓦拉合作完成的。故事情节与《家庭的责任》相仿,力图描写火热的爱情以及复杂的感情纠葛所表现的人际关系和宫廷政治。
二、散文
索尔·胡安娜的散文以一封信最为著名。智利文学家奥塞科认为:《答索尔·菲洛特亚·德拉·克鲁的信》是“一篇具有非常宝贵的传记价值的作品,她在其中为她毕生的追求学问作了解释,是美洲出现的最有人情味和最高尚的文学文献之一。”
《初梦》看似一夜之梦的叙写,实际上还是诗人一生精神悲剧的缩影。索尔·胡安娜终生渴望在知识的海洋里净化自己的灵魂,渴望通过读书使自己超凡脱俗、登上知识高峰。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终究南柯一梦。
索尔·胡安娜还运用十四行诗、抒情诗、谣曲和四行诗等诗体,写了大量的爱情诗,表现了对纯真爱情的热烈追求。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泪流解痴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