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绪 论

  导学:在“绪论”部分,需要了解和把握的问题主要有:①什么是当代文学?②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③当代文学的分期;④当代文学的成就。
  ①什么是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相关材料链接:
  1、“当代文学”在这里所涉及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中国大陆文学”,同时期的台港澳等地区文学一般在另外的文学史中述及。
  2、“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和划分,并不一定科学与合理。长期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并力图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寻求另外的概念和分期方法。比如,上海学者陈思和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都属于“20世纪文学”范畴,应将它们一同纳入“20世纪文学”的框架内加以研究,进行较为整体的、综合的、历史的观照与描述,而不应将它们随意切割开来。又如,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联名发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文,文中公开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并打破原有的文学研究格局,把“近代”、“现代”、“当代”这三个原本互相隔绝的研究领域连成一体。这些学者的见解和主张也引发了“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和实践,80年代末,王晓明等人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主张,王认为,既然中国现、当代文学同属20世纪中国文学范畴,既然20世纪文学是一个有内在连续性和统一性的整体,那么,我们描述这一段文学历史的角度、观点、方式方法都应该有所改变,我们的文学史就必须重写。王晓明的主张在学术界曾轰动一时,在“重写文学史”主张的影响下,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以“20世纪文学”为主题的学术著作和文学史著作。
  ②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的形成产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学条件,当代文学也不例外,它不是凭空形成产生的: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为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国现代文学是当代文学产生的直接源头和孕育形成的母体。
第一, 它为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党如何领导文艺的经验,如何开展文艺运动和文艺批评的经验,如何建设文学队伍以及作家如何提高自身素养的经验等等。同时,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还为当代文学确立了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第二, 中国现代文学为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准备了作家队伍。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没有作家,就谈不上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及其发展当然也必须依靠作家来实现。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功绩就在于它为当代文学准备了作家队伍,一些在现代时期就享有盛名或十分活跃的文艺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骨干力量,这些跨越现代而来的文艺家为当代文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保证。
  其次,中国当代文学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的。毛泽东曾指出,新的政治和经济是新的文化的依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的确立,随着新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和新的经济基础的出现,也就出现了区别于旧时代、旧文学的新文学,即“当代文学”。建国以后,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此外,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与发展,还离不开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的滋养和对外国文学长处的学习借鉴。
③当代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从诞生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行程,为了准确地描述其间的发展变化,就有必要进行发展时期的划分。划分文学史的时期一般应兼顾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文学内部的质素变化,一是外部条件的制约。关于当代文学的分期,最常见的是“三分法”,即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49-1966),为建国初的十七年;第二时期(1966-1976),为“文革”十年;第三时期(1976- ),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此外,还有“二分法”,如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分为“前二十七年”(1949-1976)和“社会主义新时期”(1976- );还有“四分法”,“四分法”与“三分法”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将“三分法”的第一时期以1957年为界一分为二罢了,余下划分皆同。
  相关材料链接:
  1、“三分法”参见张钟等编著《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曹廷华、胡国强主编《中华当代文学新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等。
  2、“二分法”参见舒其惠、汪华藻编《新中国文学史》;苏光文、胡国强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等。
  3、“四分法”参见华中师范大学编写组撰著的《中国当代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当代文学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④当代文学的成就
  第一、题材内容不断扩大,无限广阔
在当代文学时期,除了有现代文学时期常见的以工农兵、知识分子、小市民的生活为题材内容的作品外,还出现了过去涉猎很少或根本没有触及过的题材内容的作品,如工业题材、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知青题材、新武侠题材、科幻题材、体育题材、国际题材的作品等等。这些题材内容作品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当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某些文学创作的空白。
第二、 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姿多彩
  当代文学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也有重大收获和突破。在建国之初,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出现了不少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但类型、性格都较为单一,不外乎三大类人物: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中间人物或转变中人物;反面人物。新时期以来,人物形象塑造的固有模式被打破,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人物形象,除了工农兵外,还有知青、右派、大款、保姆、酒吧招待、小市民、医生、黑帮人物、改革者、腐败分子等等。不仅人物多样化,其性格刻划也更为立体、丰富。
第三、 表现形式与手法日益多样化
建国以来,当代文学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当代文学创作中,除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形式的运用外,还出现了各有追求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技巧,比如运用象征、通感、意象等手法反映生活,使诗的意境显得朦胧而深远;使用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的心理意识,增大作品的容量,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变形、象征等手法,扩展戏剧的表现领域;运用表现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荒诞、变形以及黑色幽默等手法反映社会生活,拓展艺术表现空间等等。
第四、 形成了一支层次丰富、老中青结合的作家队伍
  当代文学的作家队伍大致由以下四部分人构成:
  一是由现代时期跨越而来的文坛老将,如赵树理、周立波、丁玲、老舍、曹禺、艾青、郭沫若、贺敬之、汪曾祺等。
  二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如梁斌、吴强、杨沫、杜鹏程、茹志鹃、李准、王蒙、刘绍棠、高晓声、谌容、张洁、张贤亮等。
  三是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作家,如王安忆、梁晓声、阿城、叶辛、铁凝、张抗抗、史铁生、舒婷、竹林、王小鹰等。
  四是6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作家,如苏童、余华、格非、韩东、陈染、林白、徐小斌、海男、棉棉、卫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