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左翼作家的小说

  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左翼作家的成就最为突出,影响也最大。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左翼作家的以革命者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的小说,以新颖的人物和主题吸引了许多青年读者,也因艺术上的“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招来批评。丁玲、张天翼、叶紫、沙汀等一批革命现实主义作家的出现,摆脱了“革命浪漫蒂克”倾向的影响,以扎实的现实主义功力显示了左翼小说的长足进展。在茅盾的影响下,这些年轻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逐步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派的小说流派。而艾芜、萧红的带有浪漫抒情特色的小说以完全不同于社会剖析派的艺术风格,显示了左翼小说的成熟。总之,左翼作家以不懈的创新与探索精神和扎实的艺术功力为现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节 早期左翼作家的小说

  早期左翼小说作家以蒋光慈为代表,包括洪灵菲、戴平万、楼适夷、孟超、钱杏屯阝这些以革命家的身份从事创作的“兼职”作家以及柔石、胡也频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
  第一,他们以特殊的热情进行创作,“思想大于艺术”,具有重大社会效果是其作品的共同特点。
  第二,由于他们对革命生活和工农群众缺乏实感,必然导致公式化、概念化,对革命的描写表现出“左”的倾向。
  第三,“革命+恋爱”是这些作品最流行的主题,这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面对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它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们对革命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这类作品曾影响了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尽管它有明显的宣传色彩,但其社会效果是被历史承认的。
  第四,代表作品除蒋光慈小说外,还有楼适夷的《烟》、《盐场》;孟超的《盐务局长》,刘一梦的《失业之后》等。洪灵菲的《流亡》有自传的色彩,描写他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因来自生活体验,写得有血有肉,情调上的自哀自怜与对革命的不懈追求结合,形成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的小说情调。他后来的作品有《在洪流中》和《大海》转向真正的工农题材,但仍写革命流亡者形象。华汉(阳翰笙)的《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是个三部曲作品,写大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带着浓厚的革命浪漫蒂克倾向。1932年重版时曾借此展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的批判,对左翼作家创作的进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蒋光慈的小说
  蒋光慈(1901-1931)是初期左翼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创作与自身生活同步,是较早的革命文学作家之一。1927年写出《短裤党》,大革命失败后写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这些作品激情多于生活实感,呼喊多于真实描写,具有宣传鼓动性而欠艺术感染力。《丽莎的哀怨》写了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试图纠正简单化公式化描写,但因对一个白俄贵妇人命运的同情而受到左翼作家的严厉批判。
  蒋光慈是一个不断总结与纠正自己不足的青年作家,他最后的作品《咆哮了的土地》是最早反映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斗争的作品,其中矿工出身的张进德和知识分子李杰的形象均写得真实生动。
  作为一个转换中的初期无产阶级作家,蒋光慈的小说经历了由“革命+恋爱”到直接表现革命风云,由塑造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到塑造觉醒了的工农英雄形象的转变和发展过程,其代表作到了他的后期才出现成熟。
  二、柔石的小说
  柔石(1902-1931)是左联五烈士之一,初期无产阶级作家。其创作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早期作品有短篇集《疯人》,中篇《三姊妹》,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等,多以青年爱情婚恋为题材。其中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未完成的破坏》,写主人公朱胜禹家贫失学,谋得一个书记员的职务又不愿仰人鼻息而辞职。正当他借酒浇愁之际,家中又来信催他与一个陈旧的废物般的女子完婚,他痛苦至极,自杀未遂。下册为《冷冰冰的接吻》,写朱胜禹为逃婚,躲进尼姑庵,正当他在佛门净地寻找灵魂上的安慰之时,未婚妻自杀的噩耗又把他拉回尘世,他为她的死而深感内疚,在与她做了冷冰冰的接吻后自杀了。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部分青年所患的时代病,显示了作者擅长细腻心理描写的特长。
  中篇《三姊妹》1929年4月出版,作品通过上层知识分子章先生与家境贫寒的三姐妹间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作者对爱情、人生的道德思考。章先生曾当过中学校长和军阀的师参谋长,为实现他“美人名誉”的“英雄”事业,先后与大姐莲姑、二姐蕙姑相爱,但为了追求名誉地位又将他们先后遗忘。后来,当上师参谋长的章先生又回到旧地向三妹藐姑求爱时遭到痛斥和拒绝,碰壁后又想与大姐二姐恢复关系均遭拒绝。作品通过对章先生利己主义恋爱观的批判,指出了:纯洁的爱情是与高尚的人生追求紧密相连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物的矛盾心理,人物性格刻画得复杂而丰满。
  柔石早期作品重在表现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情绪,情调低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们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要求。
  1928年到上海后投身革命与鲁迅交往,思想与创作发生了转变,能纯熟地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的追求,表现下层劳动人民悲苦的命运。代表作《二月》通过从五四退潮下来的萧涧秋在芙蓉镇的经历,宣告了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在强大的封建主义与习惯势力面前的碰壁与失败,从而启发青年知识分子对前途与出路进行反思和探索。萧涧秋厌倦了斗争,但又不想随波逐流;他向往世外桃源,却又极想有所作为,他想在芙蓉镇这世外桃源中用个人奋斗、人道主义实现其人生价值,结果却陷进了无聊的是非漩涡中,最终因尴尬得无法立足而出走。《为奴隶的母亲》通过一个悲惨的典妻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深受的肉体与灵魂的双重摧残。它使人们自然联想到鲁迅的《祝福》,残酷的黑暗社会连妇女做母亲这个最基本的权利也无情地剥夺,其灵魂上所受的摧残与折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柔石的小说注重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他善于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细腻的描绘来揭示主题;他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描写细腻深刻,作品抒情色彩浓烈,具有诗的韵味。他的作品是和当时左翼文坛一度流行的革命的浪漫蒂克作品完全不同的。
  三、胡也频(1903-1931),左联五烈士之一。早期作品有《圣徒》、《诗稿》等,多写劳苦群众和自己的不幸,也有写爱情的内容。1929年后的《到莫斯科去》和《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以表现革命者的奋斗追求为主旨,将故事置于宏伟壮阔的革命背景下,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革命的转变历程。这些作品虽然也属于当时流行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但所表现的是革命与恋爱的互相促进,对启发青年投身革命有积极意义。

  第二节 左翼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标志着左翼作家真正克服了早期的“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纠正了“革命+恋爱”式创作模式的,是丁玲、张天翼、叶紫、沙汀等一批左联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出现。丁玲的《水》、张天翼的《二十一个》、沙汀的《法律外的航线》等,努力将政治倾向和艺术真实较好地结合,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努力塑造人物典型,也注意环境描写的典型化,并在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运用上开始表现出较鲜明的艺术个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茅盾和在茅盾带动与影响下的沙汀、吴组缃、叶紫的小说,运用社会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经济与政治的剖析,来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揭示历史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形成30年代一个引人瞩目的小说流派,被人称为社会分析小说,对本时期及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丁玲的小说
  丁玲(1904-1986)是五四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她以第一个革命女作家的姿态打破了冰心、庐隐创作的停滞和沉寂。其本时期的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写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现实处境。处女作《梦轲》1927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之后两年间,便出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两本小说集。《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其成名作,主人公莎菲女士是丁玲早期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型代表。作品主要是从两性关系上表现莎菲对真的爱情,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与憧憬。但大革命后特殊时代环境决定了这种追求的幻灭,而性格执拗的莎菲不甘向世俗屈服,只能采取病态的反抗。
  莎菲的病态心理和苦闷的情绪,是五四时期获得个性解放的青年在革命低潮中彷徨无主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莎菲形象的塑造显示了丁玲在人物刻画上细腻、大胆以及以富有饱满感情来刻画人物复杂心理的特色。
  第二阶段,是“革命+恋爱”式的作品,代表作有发表于1930年《小说月报》21卷五号的《韦护》和发表于同年的《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与(之二)。这些作品和胡也频小说相反,不是写革命与恋爱的互相促进,而是写二者的互相冲突。《韦护》中的主人公韦护因沉醉于同丽嘉的爱情中而影响了革命,觉醒后终于与丽嘉分手,丽嘉也从离异中振作起来。据丁玲说《韦护》是以瞿秋白与王剑虹夫妇为模特写的。《一九三○年春上海》分两部,之一写美琳因同政治上右倾的爱人子彬思想上的分歧而分手,她在革命者若泉的帮助下到社会上为民众服务。之二写望微与玛丽因对革命态度不同而分手。望微全力投入革命工作引起享乐主义的玛丽的不满,在望微工作越来越繁重最需要她帮助时,她离家出走了。后来当望微被捕时看见她与一个漂亮男子挽手走着,他如释重负不再为她担心了。作品以爱情与革命冲突为题材,展示知识青年由个人解放到社会解放的思想转变历程。
  第三阶段,是反映现实黑暗和工农斗争。这类作品有《水》、《田家冲》、《消息》、《夜会》等。《田家冲》写革命者三小姐把革命思想带到农村,在农民心灵深处激起的感情微澜。《水》以31年大水灾为背景,将视角转向工农大众的现实生活,它以重大现实题材、阶级斗争的主题,集体的行动的展开标志着左翼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母亲》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是丁玲大规模描写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一部分,是以其母亲为原型。
  二、张天翼的小说
  张天翼(1906-1985),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早年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曾在《礼拜六》上发表20来篇作品。1923年后,因读《阿Q正传》创作发生转变,1928年在《奔流》发表《三天半的梦》正式开始了创作生涯。从1928年开始,出版过小说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脊背与奶子》、《蜜蜂》、《移行》、《万仞约》、《春风》、《追》、《同乡们》、《畸人集》等,中篇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一年》、《齿轮》、《洋泾浜奇侠》,抗战时期有《速写三篇》。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开始显得浅陋,甚至带有“油滑”的缺点,从1934年的《包氏父子》开始其讽刺艺术个性逐步形成。《包氏父子》讽刺了望子成龙的老包的往上爬的小市民心理,而小包则一心想挤进花花公子的行列中去,结果是儿子被开除老包欠了一堆债而希望破灭,望子成龙的美梦成了泡影。
  张天翼的小说题材广泛,对东南沿海市镇生活进行了广泛的揭露,他注重写人,能在人物一瞬间透视其丰富的性格史;善于通过细节揭示灵魂,突出人物性格;他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他以动作情绪作为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情节而突出叙述的节奏动势和力度,形成片断性的横向结构,富有戏剧的艺术张力,他的小说以锋利劲捷,泼辣豪放的夸张风格显示了与鲁迅老舍不同的讽刺特色。
  三、沙汀的小说
  沙汀(1904-1992),左联的年轻作家,与艾芜是四川同乡又是师范时的同学,30年代到上海相遇后一起向鲁迅请教开始了文学创作。鲁迅回信中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教诲成为其创作的座右铭。他这时的小说反映了左翼文学深化的过程。《法律外的航线》通过一艘外国商船上的一连串镜头,写出帝国主义分子对中国人欺凌及农村燎原的革命烈火。《老人》、《战后》均是反映苏区生活的作品。但由于无生活实感,有概念化的倾向。后接受茅盾建议,将创作转向他熟悉的四川农村社会,熟悉的题材,切身的经历使其创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展露出他独特的讽刺才能。如《丁跛公》、《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等,将旧中国四川农村的阴暗闭塞沉闷压抑的社会生活带着泥土的气息,生动逼真地展现于读者面前。令人感受到旧社会的阴森恐怖、毛骨悚然。这时的小说感情内涵凝重,擅长于气氛场景的渲染,常用声、色的描写刻画意境,增强作品的艺术震撼力量。在人物描写上善于精选一些典型细节来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为他抗战时期小说个人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吴组缃的小说
  吴组缃(1908-1994)是风格接近左联的一个非左翼作家,小说集《西柳集》反映了30年代农村的破败,观察细腻冷静不动声色,后受茅盾影响,成为社会剖析小说家之一。《樊家铺》写线子为救被官府抓走的丈夫,在烦乱中竟用烛台砸死了吝啬成性的放高利贷的母亲。作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折射出神圣的血缘关系在生活恶化的绝境中被击碎的悲惨图景。《一千八百担》写宋氏家族的族长们为控制义庄的一千八百担粮食在祠堂中勾心斗角之时,忍无可忍的佃户们冲进祠堂抢粮,使他们的妄想成了泡影。抗战时期的长篇《鸭嘴崂》又称《山洪》,通过农民出身的章三官的转变表现了一般农民在抗战烽火中的觉醒。
  五、叶紫的小说
  叶紫(1912-1939),左联后期的重要小说家。出身农家,生活在一个革命家庭的经历使叶紫成为最出色的农村小说家之一。他有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星》。代表作是《丰收》,揭露农村阶级压迫剥削的尖锐性,反映30年代农村血与火的阶级矛盾与斗争,是叶紫小说的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叶紫对几代农民性格及其发展的刻画,尤其是对老一代农民的觉醒写得生动逼真,令人信服。如《丰收》中的云普叔,《电网外》的王伯伯等。
  中篇小说《星》通过梅春姐在大革命前后的遭遇,生动地展示了农村妇女在大革命前后的命运处境的激烈动荡与变迁。不是作者用“两分法”简化了人物关系,而是残酷激烈的斗争使处于革命高潮中的人不得不做出“黑白分明”的抉择。叶紫的作品以鲜明的爱憎立场写出了他亲身经历的那些血与火的斗争,因而才使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革命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文学是战斗的”!其昂扬的激情,理想的光辉,必胜的信念均是革命文学应有的内涵。
  左翼作家的新写实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三十年代风云变幻的中国社会现实。塑造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其情节集中感人,主题鲜明突出,是当时左翼小说的主流形式。
  六、艾芜的小说
  艾芜(1904-1992),四川新繁县人。年青时在云南边境一带度过六年的流浪生活。1931年被缅甸英殖民地当局驱逐回国。第二年入左联,其代表作有《南行记》、《南国之夜》、《芭蕉谷》等,多取材于个人的流浪经历,他怀着对坎坷生活和残酷命运的激愤之情,代他笔下的农夫、士兵、流浪汉、赶马人、滑竿夫等下层人民倾诉他们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并揭示在褴褛外衣和粗野外表遮盖下的灵魂的美。《人生哲学的一课》写“我”在昆明走投无路的窘境,低沉中充溢着一股对生活的执着的力量。《山峡中》是艾芜早期代表作,它用特异的边地人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的新领域。作品写一群被生活逼迫铤而走险的流浪者的生活,他们走私、越货,以恶对恶,但灵魂深处不乏鲜明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其中“野猫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她的凶悍与善良泼辣与正直,乐观与忧郁的性格填补了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一个空白。艾芜的这些作品在左翼作家的革命现实主义流派内,发展起一种带有清新明丽主观抒情因素很强的浪漫主义色调的小说。